APP下载

习近平主席讲话的修辞艺术研究
——以2014年的外交演讲为例

2016-03-07唐冠宇

关键词:演讲词喻体比喻

唐冠宇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2)



习近平主席讲话的修辞艺术研究
——以2014年的外交演讲为例

唐冠宇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2)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多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此期间,习主席发表了一系列旨在介绍国情、阐明国策的重要演讲,这些演讲文辞优美,蕴含了丰富的修辞艺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主席讲话中的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严格遵循修辞原则,包括“码本共通”原则和“角色认同”原则;精心挑选合适词语,注重词语的变换使用以及音节和韵律的安排;娴熟征引诗文名句,古今中外均囊括其中;巧妙利用多种比喻,以达到描绘形态、分析状况、解释原因、说明道理等目的。

习近平;修辞;外交演讲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成功访问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巴西、蒙古、印度、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足迹踏遍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使得“我们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1]访问期间,习主席应邀在到访国家的立法机关(国会、议会、大呼拉尔等)和知名大学等场所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演讲。这些演讲的文本内容或全文刊载于《人民日报》,或辑录成册以单行本形式出版,读者从中不难感受到其语言魅力、领悟到其修辞艺术。以这些演讲为研究对象,拟从修辞原则的遵循、词语的锤炼、辞格的采用等方面作一探究。

1 遵循修辞原则

修辞活动绝非随心所欲、率性而为,而是需要依据一定规律,遵循一定原则。“码本共通”和“角色认同”是其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两大原则。

1.1 码本共通原则

码本共通原则要求“发话者说话,需要根据与自己所处语言共同体的语言交际规范和知识背景来编码,然后才能‘说出’(写出)”[2],简而言之就是“说对方听得懂的话”[2]。在此过程中,语种、地区方言、社会方言的种种差异都需格外注意,忽视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导致交际失败。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通过使用对方母语、选择合适称呼来实现“码本”的“共通”。

1.1.1 母语

适当使用当地母语致以问候、表达感谢。如“古腾塔克”(德语“早上好”)[3]、“安宁哈西米嘎”(韩语“大家好”)、“感姆撒哈米达”(韩语“谢谢”)[4]、“布阿达吉”(葡萄牙语“下午好”)、“奥布里嘎多”(葡萄牙语“谢谢”)[5]、“巴耶里拉”(蒙古语“谢谢”)[6]等。根据实况转播视频显示,每每习主席说起当地母语时,总会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乡音土语,虽少而精,却起到了活跃现场气氛、拉升亲密指数的作用。”[7]

1.1.2 称呼

如何称呼中国知名政治家、历史人物,是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演讲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我国语境下,提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一律呼以“同志”,当然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同志”的含义,“一是指同一政治党派的成员,二是泛尊称同一政治体制中的人士”,“因此,作为泛尊称,当对方不能认同你的政治观念时,其‘尊称’的有效性就受到了影响”[2]。因此,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进行访问、发表演讲时,如果按照国内传统称“邓小平同志”就显得颇不合适,甚至可能引发听众的反感。因此,习主席选择了中性的“先生”一词:“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1.2 角色认同原则

角色认同原则是指,“一种有效的修辞行为,不但需要行为主体确立以什么社会角色说话和对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说话,而且更重要的是,行为主体对交际双方的这种角色定位还应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同”[2]。一方面,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发出亲密合作、互惠双赢的号召,传递携手共进、并肩同行的意愿;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个体,习近平不吝分享亲身经历,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展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

1.2.1 真人真事

在外交活动中,演讲者为了增加对方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往往需要回望过去,追根溯源,考察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习主席在演讲中通过一个个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通过一件件形象具体的真实案例,来表明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例如:在法国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列举了贝熙叶、乌埃尔、方芳、鲍埃尔、阿兰·佩兰等人与中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3];在德国演讲时,习主席又讲了拉贝和诺博的感人故事[3]。“这些故事生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同法国、德国人民的长期交往和深厚友谊,瞬间拉近了两国民众之间的距离。”[8]此外,在澳大利亚演讲时习主席提到孜孜不倦促进中澳友好的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马克林教授[9]。在巴西演讲时,习主席讲到了笔耕不辍撰写关于中国的书籍文章的巴西耄耋老人卡洛斯·塔瓦雷斯[5]。这些平凡小事,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1.2.2 亲身经历

一是习主席在演讲中多次提及自己曾来过出访国家,并回顾难忘旅程、畅谈美好观感。例如:“1988年以来,我访问过除塔斯马尼亚州之外的五个州和两个地区,对澳大利亚有着美好的回忆。长相独特的袋鼠,憨态可掬的考拉,白云朵朵的羊群,独具匠心的悉尼歌剧院,辽阔无垠的旷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9]。二是习主席在演讲中通过讲述对到访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经历及心得体会,表明自身对于到访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例如:在印度演讲时习近平提到:“对印度文明,我从小就有着浓厚兴趣”“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我都读过,许多诗句让我记忆犹新。……这些优美又充满哲理的诗句给了我很深的人生启迪。”[10]在法国演讲时,习主席则谈到了法国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杰出作品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3]“以自己为例子,说自己的事,可激发情感,拉近距离。习近平的讲话亲切朴实,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能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11]

2 精心锤炼词语

锤炼词语,古人叫作“炼字”。众所周知,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曾冥思苦想、数易其稿,最终确定以“绿”字填入诗中,方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名句。这一“炼字”故事流传至今,启示后人在选字用词时应详加斟酌,择善而从。习主席的演讲非常重视词语锤炼,选用什么词语,如何安排这些词语,都相当考究。习主席演讲中对词语的锤炼主要体现在用词的推敲和韵律的规整上。

2.1 用词的推敲

用词的推敲主要包括“换用”“连用”两个方面。

2.1.1 换用

换用是指,在本可使用同一词语的语境下,变换使用多个形义等同或类似的词语,能够避免重复,防止用词贫乏导致的僵硬、呆板。如,在谈到如何规划中法关系未来发展时,习主席提出:要“巩固中法关系政治基础”“夯实中法关系经济基础”“筑牢中法关系社会基础”[3]。同样一个宾语“基础”分别搭配不同动词“巩固”“夯实”“筑牢”。从形式上看,三者均为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的补充型复合式合成词;从意义上看,三者均表示“使……坚固、扎实、牢靠”的意思。三者换用,使得整个表达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2.1.2 连用

连用是指,连续使用多个形式相近、意义相关的词语,造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格局,看似参差不齐,却是错落有致。例如:“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3]“历经苦难,中国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3]“中法关系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要归功于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3]。其中,“随波逐流”和“随风起舞”都有一个“随”字;“共谋”“共护”和“共享”都有一个“共”字;“相通”“相亲”和“相助”,都有一个“相”字,彼此对照,相映生辉。

2.2 韵律的规整

韵律的规整包括两个方面:音节数目的安排和词尾平仄的协调。

2.2.1 音节数目的安排

一是字数的选定。“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3]习主席这段演讲词中的主要成分全部都是四字结构,相同字数的语言格式反复出现,具有增强语势的修辞效果,显得豪情万丈、大气磅礴。二是词数的搭配。“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3]习主席这段演讲词,前一小句“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与后一小句“学习、消化、融合、创新”词数相对。“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3]习主席这段演讲词,“客观、历史、多维”与“全面、真实、立体”,词数相对,工整雅致,读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如若采取“前多后少”或者“前少后多”的词数配搭方式,则会显得“头重脚轻”或者“尾大不掉”,很不和谐。

2.2.2 词尾平仄的协调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对话浅论》一文中曾说过:“其实,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是,‘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接京音读)皆平,缺乏扬抑。”[12]“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3]在习主席的这段演讲词中“传”“护”“进”“新”四个字,两平两仄,高低夹杂,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且在“既……更……”递进复句中,前后分句均含两个词尾平仄相间的四字词语,交替变换,极具美感。既似美食,唇齿留香;又如韶乐,余音绕梁。

3 善于引用名句

引用,又称用典,是指“征引一段文章、几行诗句,或运用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熟语或典故,借以描写事物、说明问题、阐明观点、表示态度”的一种修辞方式。[12]引用的关键不在于“引”,而在于“用”,即为我所用,能够产生“或例证、或比较、或替代的功用”[13]。在演讲中穿插名句可以“使叙事简洁,说理充分,感情充沛,使演讲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14]。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习主席在演讲中旁征博引、运用自如,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而非附庸风雅的无病呻吟。

3.1 引用对象

无论是中国名句,抑或是外国箴言,习主席都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3.1.1 中国名句

一是典籍章句。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孟子》中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3]。二是诗词绝句。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3]出自朱熹《春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出自《古今贤文(合作篇)》。三是名人佳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3]出自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之手。孙先生在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后诗兴大发,挥毫写下此联。四是民间俗句。比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3],习主席引用这句俗语,是为了说明“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3]。如此说理,深入浅出,寓庄于谐,雅俗共赏。

3.1.2 外国箴言

习主席对外国名言的引用同样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如“预防胜于治疗”(荷兰哲人伊拉斯谟)[3],“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3],“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3]等。值得注意的是,习主席对外国名言的引用,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哪个国家进行演讲,就引用哪个国家的名句。

3.2 引用方式

引用方式可分五种:直引式、说解式、对举式、插入式、反用式。

3.2.1 直引式

直接标明引用内容和具体出处,是最为常见的引用方式;其基本形式是“某人曾经说过”“某书曾经写道”。习主席的演讲中多次运用了这种方式。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4];又如“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3]

3.2.2 说解式

在征引原句的同时附带简要解释。一方面可以扫除对一些难度较高的诗文名句的理解障碍,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句意阐释强化认识、加深印象,促进听众对所引文句的吸收和消化。例如习主席的这段演讲词:“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3]

3.2.3 对举式

对举式是指,将国内外名言佳句对照并举,互相印证。例如:习主席的演讲词中将法国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和中国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对举,二者说的都是积少成多的道理;将德国前总理勃兰特“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和“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对举,二者都告诫我们勿忘历史;将蒙古国“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的谚语与“中国人讲‘好邻居金不换’”[6]对举,都是在说拥有好邻居的积极意义。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2.4 插入式

插入式是指,在一个语句内部插入引用对象,使之充任一个句法成分。例如,习主席的演讲词:“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3]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位于句中充当谓语,起到陈述作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发酵,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全球经济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3]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充当定语,起到修饰作用。这些插入式词语的特点是一般具有可删除性,去掉以后全句在语法上依然成立,且在表意上基本不受影响。然而,插入这些诗句能够增强整体语篇的形象色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干瘪板结的叙述明亮鲜活。

3.2.5 反用式

反用式是指,对所引内容做出“反弹琵琶”式的诠释和发挥。例如,习主席的这段演讲词:“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全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3]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家喻户晓,习主席在法国演讲时提到此语,却是反其意而用之:指明中国这头雄狮是“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她即使醒来,也不会让全世界发抖。这就栩栩如生地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

4 巧妙设置比喻

比喻是一种高频使用的辞格,“带有生活气息的比喻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习主席演讲词中的比喻,往往选择人人共知的事物,经过认真推敲、用词精当、恰到好处,具有别开生面的独特风格。”[15]习主席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晦涩为晓畅,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4.1 比喻的类型

比喻共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这三种类型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都有使用。

4.1.1 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同时出现,共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比喻”[12],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最直截了当的比喻类型,基本形式为“本体+像+喻体”。习主席的演讲中多次运用了明喻,比如:“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3]“文明如水,润物无声”[3]都是明喻,把“战争”比作“幽灵”,把“文明”比作“水”。除了事物的比喻以外,还有拿一种事理比喻另一种事理的情况,例如:“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3],阐明了和平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性。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这类的譬喻,往往用较熟悉较具体的事物作比,使人对于正文格外看得真切。”[16]

4.1.2 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中间不用‘像’一样比喻词的比喻”[12]叫作暗喻,具体说来又有三种形式。

一是判断性暗喻,即“本体+是+喻体”,例如:习主席的演讲中“这个感人故事,只是中拉人民友好交往长河中的一朵美丽浪花”[5],将“感人故事”比作“美丽浪花”。又如“政策规划是发展的指南针”[5]。

二是修饰性暗喻,是“本体+的+喻体”,其特点是:形式上“喻体占据了本体的位置,成为中心词,而本体退为修饰成分,构成了特殊的偏正关系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本体和喻体结合得十分紧密,它们共同作句子成分”;意义上“本体对喻体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修饰限制关系。这里的喻体是本体的形象说法,本体对喻体起注释作用,二者是同一关系”。修饰性暗喻的作用在于“可以使语言形象、凝练。围绕喻体构成的句子是形象的叙述,而本体又对喻体加以注释,可以省去许多文字”[17]。此类比喻在习主席演讲中比比皆是,例如:“我们必须做出努力,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3]“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3]。此外还有“战争的阴霾”“繁荣的篝火”“世界经济的春寒”[3]以及“世代友好的种子”“共同利益的蛋糕”[6]等。“我相信,只要我们升起友好合作的风帆,坚持互利共赢的航向,中韩友好合作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不断驶向和平与繁荣的光明彼岸!”[4]

三是同位性暗喻,即“本体+喻体”,与修饰性暗喻相比,同位性暗喻省去了起到连接作用的“的”或“之”一类结构助词。例如:习主席的演讲词,“希望各位议员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巴两国和中拉人民友谊大厦不断添砖加瓦”“我们要做好共同发展文章”[5]中,以“友谊”为“大厦”,以“发展”为“文章”。

4.1.3 借喻

借喻是喻体显现、本体隐匿的比喻类型。例如:习主席的演讲词“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3],“硬骨头”本身并不能被“解决”,“需要解决”的是“问题”;把“问题”比喻为“难啃的硬骨头”,但“问题”二字并未出现。又如:“我这次访问蒙古国,深深感到中蒙友好已经植根于两国人民心中,这是中蒙关系发展最大的信心和动力源泉。”[6]“中蒙友好”如何“植根”?显然是将其比作“大树”。

4.2 比喻的功用

使用比喻可以达到四种目的:赋形、摹况、释因和说理。

4.2.1 赋形

赋形即赋予无形之物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例如:习主席的演讲词,“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3]和平是什么?和平是生根发芽的种子,是枝繁叶茂的森林,“和平”这一抽象概念,借此得到了图画式的生动呈现。从认知语言学观点看,比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18],通过喻体来认识本体,完成一次思维过程。

4.2.2 摹况

摹况即通过比喻描摹、呈现出一种情形、一种状况。与赋形的功用相似,摹况也是变无形为有形;不同的是赋形的着眼点在特定事物,即“是什么”;而摹况的落脚点在某种情况,即“怎么样”。如:主席的演讲词“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9],将中国的发展比喻为大块头的走路,可谓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能使人迅速产生联想,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扼住对方的“命门”,把中国威胁论的心理根源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2.3 释因

释因通过比喻解释原因,对质疑之声做出回应,解答“为什么”。长期以来,国外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人士,特别热衷于拿“人均”说事,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横加指责。为何“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习主席不是以经济学、社会学的术语和理论来阐明原因,而是以“吃饭”的比喻四两拨千斤地点出了关键所在:“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3]这一比喻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力地反击了那些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的西方政客。

4.2.4 说理

习主席演讲中的说理即是用妇孺皆知的生活事理阐释中国外交的思想理念与政策主张,重在“要怎样”。例如:“各国国情不同,核能事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强调各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坚持公平原则”。[3]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习主席用了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比喻,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5 结语

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综合运用了各类修辞手段,除了本文中提到的,仅就辞格运用方面而言,除去引用和比喻外还有:设问,如“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3]等;对偶,如“佛兴西方、法流东国”“惠及亚洲,泽被世界”[10]等。总的来看,习主席的演讲展现了高超的修辞艺术,使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这些讲话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19]。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仍然居高临下、装腔作势,摆架子,抖威风,极其惹人反感;有的力求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则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群众看后意兴阑珊,觉得索然乏味。学习习近平同志的修辞艺术,对于转变文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均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升语言运用水平,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5-03-17(1).

[2]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人民日报,2014-07-05(2).

[5] 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N].人民日报,2014-07-18(3).

[6] 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4-08-23(2).

[7] 唐冠宇,李智宇.习近平主席外交演讲语言艺术探析[J].世纪桥,2014(5):64-65.

[8] 赵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其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3):28-32.

[9] 习近平.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N].人民日报,2014-11-18(2).

[10]习近平.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N].人民日报,2014-09-19(3).

[11]马忠,李双根.习近平的文风实践及对当前群众路线话语转变的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4(02):1-5.

[1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4]杨海亮.借诗文名句为演讲增色[J].应用写作,2006(3):36-37.

[15]王凯.浅析习近平的语言风格[J].学理论,2014(28):9-11.

[1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7]唐漱石.比喻的结构和功能[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6):88-95.

[18]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9]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09(3).THE RHETORIC ART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A case study of his diplomatic speech in 2014

TANG Guanyu

(SchoolofLiberalArt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In 2014,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paid state visits to many countries,during which President Xi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aiming at introduc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larifying the state policy.These speeches have very beautiful diction,contain a wealth of rhetorical art,making a deep impression on people.The rhetoric art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strictly followed the Rhetoric Principles,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of “codebook in common” and “role identity”;carefully selected the right words,focusing 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e of words and syllables and rhythm arrangements;skillfully quoted famous poetry,both ancient and modern,home and abroad;cleverly used a variety of metapho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describing morphology,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explaining the reasons.

Xi Jinping;rhetoric;diplomatic speech

2016-03-15

唐冠宇(199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1673-1751(2016)03-0112-06

H151

A

猜你喜欢

演讲词喻体比喻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买椟dú还珠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