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解决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传播大数据

刘 通

(长沙县维汉中学,湖南 长沙 410100)



大数据时代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解决

刘 通

(长沙县维汉中学,湖南 长沙 410100)

摘 要:论文以大数据时代数据传播特征为导向,从社会层面、个体层面出发,探讨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暴力的成因,提出了完善网络法规、提高网民素质、提高网络传播教育、尊重事实、加强网络文明等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暴力;网络传播

大数据时代被定义和描述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爆炸式 传播、数据海量涌入的一个时代,主要有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实效高等特征。大数据在改变社会生产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滋养了不良因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用非道德、不符合常理的言语对某事件或某人进行语言攻击,并对他人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暴力行为。类型多样的网络社交平台、快速的信息衍生和传播能力、参差不齐的网民素质以及存在大量漏洞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无不为网络“口水战”、“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的“上演”助长了气焰。

一 大数据时代特征

(一)数据海量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个体,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全球IDC数据报告预测,在2020年,全球的网络数据量间会扩展50倍。从数据范围来看,当前网络单一数据集每日产生的数据量在10Tb到1Pb不等。虽然数据海量,但是在某些方面,价值密度又很低。网络传播娱乐性、戏谑性、虚拟性的特点以及爆炸式的信息传播速度不仅为网民接触低俗文化提供了途径,而且滋养了他们传播、参与低俗文化的黑暗、不良心理,这就使得大量价值密度低的网络信息肆意蔓延。

在网络世界的大染缸中,不少网民长期浸染在不良的网络文化之中,审美趣味变得低下,大部分人将每月平均10Gb的网络大数据量,用于追逐网络小丑、色情和暴力的信息访问与交流。前段时间,微博热门被“范冰冰马震”长时间占据着,各路网民有搬来小凳子看好戏的,有不嫌事大扯着嗓子摇旗呐喊的,更多的是口诛笔伐,做道德的审判官。微博数据显示,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这一类低俗话题往往具备星火燎原之势,能够在短时间席卷各个社交平台。这就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数据多样性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新型的社交网络交流平台,产生了新的数据结构类型,如网络日志、手机通话、视频记录等,网络数据出现多样性特征。人们大量地使用网络搜索,是形成网络数据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处理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不在话下。繁多的数据类型在使得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同时,也“丰富”了网络暴力手段。如在一夜之间就席卷整个社交平台的“优衣库事件”,以微博为主要场所,一场狂欢就此上演。“优衣库”、“优衣库视频”以及“优衣库事件主人公”等与该事件相关的关键词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占据了微博热搜前70%的席位。一部分网民热衷于人肉搜索“优衣库事件”主人公,部分网民乐此不疲地调侃此事,还有部分网民兴致冲冲地寻找视频。又如“小学生世纪骂战事件”,支持EXO和TF Boys的双方学生以网络社交视频客户端“美拍”为“主战场”,“小肉妹”、“翻眼妹”、“骂人姐妹花”,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了诋毁对方的偶像,无所不用其极。由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网络暴力从一开始单纯的语言攻击、谩骂已经蔓延到“人肉搜索”、“视频攻击”。

(三)传播速度快

传播速度快,从本质上而言,是指数据创建快、移动速度快。随着信息IT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处理电脑以及服务器,为数据的快速创建以及传播提供了软硬支撑。网络上的每一台网络连接设备,每分钟都会产生数据。根据IBM Research对于数据的创建调查分析中,预测在2020年,全球将会拥有220亿台网络连接设备。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2014年12月21日,某网友将西安一家医院医生在手术台上万自拍的照片发到微博上,并配文字:“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此微博一出,网友奋起而攻之,纷纷指责医生没有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最后经病人证实,知道医生拍照,自己也同意了。

为什么一条连真假都没有辨别、经普通网友发布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如此巨大的网络“震荡”?实际上,这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快、实效高惹的祸。一方面,微博、贴吧、QQ等社交软件操作系统简单而功能多样,网民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够实现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加之网民人数不断增加,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日益加快;另一方面,网民只关注传播信息的表面现象,缺乏对信息实质进行分析、真假进行辨别的能力。维克托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洞见性地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网民只关心“是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

二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社会层面:网络管理法规缺失的最终结果

虽然我国将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虚假信息、言论、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定性为违法,但由于缺少长效的监督机制、有力的执行机制以及完善的网络违法处理程序,网络暴力实质上并无有效的法律约束。剪不断理还乱的“口水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整个微博的浩浩荡荡水军,可以说,有舆论的地方就有网络暴力。纵观网络暴力事件,大多数受害者只能背过身去、保持缄默,发声、辩白极有可能招来更多的非议和言语攻击。施暴者违法成本低甚至无需承担行为后果的现实是网民变本加厉的主要原因,其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网民在社交平台说话只图一舌之快、不计后果的违法火焰。而网络管理法规的缺位以及由此造成的自身利益无处可维护是受害者一味妥协的根本原因,其直接促成了网络暴力无限蔓延的结果。

(二)个体层面: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2015年6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指出,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的“三低人群”依然是微博主力军。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社交网络平台中的网民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网民自我约束能力弱,言语失控现象严重、辨别能力不够、易随波逐流。特别在一些明星的微博评论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两帮人你来我往地叫嚣,言词激烈,不乏带有问候对方父母和生殖器官的下流词,双方大有大打一架之势,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之间的微博数据可达到10万条以上。在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我们”系列连续剧中,李晨发长微博直指张馨予劈腿,网络舆论立即分成两拨,双方你一句我一句,恨不得以语言暴力强制扭转对方的思想。

三 网络暴力的稀释对策

(一)完善网络法规

立法机构、网络门户两大主体要协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使网络管理、网络语言监督以及网络暴力处理程序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1.网络管理机制。网站作为网络语言暴力产生、蔓延的一个主战场,其在扼杀网络暴力、倡导网络语言健康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社交平台网络暴力的严重程度,要求某些网站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实名制度,一定程度的信息曝光既可以增加网民使用网络语言的顾虑,也方便相关部门对网络语言的监督。网络门户可以结合网站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网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法规,如会员注册需使用实名认证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学号等等,注册成功后,网民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设置其它网名,这样既保护了网民的隐私,又能够维护网络环境。

2.网络语言监督机制。网络语言监督与净化是防止网络暴力事件恶性发展的有力举措。立法机构可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暴力语言的几种分类以及具体形式,并根据危害程度采取具体的净化方法,如对杀伤力较少、不构成侮辱他人但文明欠缺的言论可以进行屏蔽、和谐,对他人进行恶意重伤、攻击性较强的言论则直接删除。网络门户自身则要制定网站语言定期监控、检查以及过滤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严格实行审核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网站语言监督小组,对网站内的言论进行人工检查;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网站技术升级管理办法,运用“防火墙”等网络过滤器对网络语言进行判别和过滤,以及时清理网站中不良的污言秽语。

3.网络暴力处理机制。网络暴力处理机制是应对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以及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套程序。立法机构要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对网络暴力事件进行问责,即明确不同程度网络暴力事件中施暴者所需承担的责任。网络门户需依据法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暴力事件认定、处理、善后等制度,如网络暴力事件认定采取“投票”和“直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即当一方举报另一方对其进行网络暴力,如果证据充分且施暴行为明显,那么网站管理人员则可进行“直接认定”,如果施暴行为存在分歧,那可要求其他网民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认定中,对双方进行投票,认定结果也有投票决定。处理和善后主要是指对施暴者的处罚和对被施暴者的安抚,一般要求施暴者进行公开道歉或者将其禁言、注销账号等等,情节严重中则需公安机关等部门介入。

(二)提高网民素质

网民作为参与网络生活的主体,其既是网络暴力的实施者,也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想要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防止网络暴力进一步蔓延,就必须从提高网民素质这一途径入手。

1.强化网络传播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引导的作用,使网民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广场式狂欢”等心理因素在网络暴力形成中推波助澜的作用和其在网络传播中的负面影响,并呼吁网民要保持理智、提高眼界,正确认识、判断每一网络事件的本质,避免陷入营销者、水军所制造的心理陷阱中去。另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携手挖掘网络暴力

对网民身心发展、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使网民客观认识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一次举动对被施暴者所造成的严重的身心伤害和精神打击,进而呼吁网民在敲下键盘前,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2.倡导网络文明。明星、知识分子等公众人物要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倡导网络文明,遵循“二不”原则:一不使用带攻击性、侮辱性词语。不主动含沙射影地攻击他人,不主动加入口伐笔诛的队伍中去,不主动与他人争吵。即使存有观点、立场分歧的情况,也坚决拒绝使用暴力语言来过口瘾,摆事实、讲道理远胜于泼妇骂街。二不使用踩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卑劣手段。网络世界真真实实、虚虚假假,谁也不必太当真,也不必把谁都当真,“尊重”二字极为重要,想人所想、思人所思,偶尔交换下身份,站在别人的角度掂量掂量自己所写下一番话合适与否。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一代科技编织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QQ、微博、贴吧、微信等APP软件在加速信息传播、实现跨时空交流的同时,也滋养了网络暴力这一不文明现象。网络暴力不仅对现代汉语、人际交流沟通以及传统道德带来严重的冲击,而且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蒙上一层阴影。立足于网络暴力快速蔓延和愈演愈烈的现状,完善网络法规和提高网民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奚冬梅,王民忠.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哲学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2]石中英.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顾习龙.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影响与疏解[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刘通(199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县维汉中学学生。

收稿日期:2015-12-07

中图分类号:DF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43-02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网络传播大数据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