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腐败治理的反思与启示
2016-03-07张志伟
张志伟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1)
新常态下腐败治理的反思与启示
张志伟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1)
摘 要: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对于腐败问题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党中央紧密根据腐败治理的形式和任务,提出了“两个责任”,查办案件要遵循“两个为主”,并且要实现“两国全覆盖”等诸多新理念和新举措,并要求积极的改善工作作风,坚决的治理腐败。这已经是我国治理腐败问题的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论文从诸多层面提出了几点治理腐败的策略,从而为提升我国治理腐败的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腐败治理;反思
一 科学提升公务员的待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始终保持着对腐败打击的力 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政府机关的权力开始日益隐蔽化,潜规则盛行,这导致了权力难以被控制在笼子里,进而导致了我国近些年腐败问题的日益严重。正是如此,我们要对传统的治理腐败进行反思,从而提出创新的腐败治理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促进我国腐败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反思。
防腐倡廉需要从源头抓起,那是腐败的源头是在哪里?这一直困扰着我国腐败治理的相关组织。在对亚洲以及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调研显示,公务员的待遇问题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源头。根据对清廉的政府进行分析,这些国家的公务员待遇总体较好。但是那些腐败较为严重的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则相对较差。比如新加坡的高级公务员则基本上是按照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发放工资,而中级公务员则按照中级管理人员的待遇。另外新加坡以及日本还为公务员制定了相对科学的晋升考核方法,从而让公务员有了努力方向。
越南的腐败问题则相对严重,该国红包文化非常盛行,凡是办事都需要拿钱,送礼。而且这个国家对于拿钱办事这个问题还不避讳,还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个国家的公务员工资实在太低,如果不拿钱办事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公务员只能够是社会上最为落魄的一个阶层,而正是这一点,也给了他们拿钱理由,并将这种理由当成了正当行为。
多国廉政建设以及公务员的操守管理经验得到以下启示:公务员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那么必须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他们能够获得相对优厚的待遇,那么对于公务员的监督、约束才会发挥作用。如果公务员的待遇不够优厚,那么他们就难以接受相应的监督和教育,这些工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很难发挥可持续性的作用。新加坡对此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对于公务员就需要进行“严管善养”,想要对他们进行严管,就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善养,否则严管最终的结果还是管不住。
相对于那些清廉政府的公务员待遇而言,我国的公务员待遇总体偏低,特别是那些底层公务员的待遇更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研显示,超过10年的基层公务员,每月正规的工资性收入大概在3000元,根据当前的物价因素,这种收入想要养家难度相对较高,更何况需要构建相对体面的生活。而且这种基层人员的工资水平在全国范围里都相对普遍。在这种待遇条件下,想要维持公务员的体面生活,显然难以达到。而没有了体面的生活,那么荣誉感就会下降,没有了荣誉观,相应的责任心就会缺乏。那么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珍惜度就会下降,甚至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和心理防线,反腐败政策以及策略中所涉及到的惩罚、监督和教育都具有条件,也就是说需要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如果这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其他措施就难以保障。邓小平曾经说过,靠觉悟和教育,不搞按劳分配,那么只能够在短时间里可以,少数人可以。这具有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腐败治理同样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
二 整顿官商关系,实现政经分离
我国近些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改革开放有效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第二,通过党政相关组织以及广大干部的精心策划和推动。通过对基层干部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以及相对成功的企业,其背后往往和政府官员存在着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都开始出现显著变化。政府和市场、官员和企业,以及官员和企业家、政府和企业等传统关系开始产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企业背后存在着官员,那么反过来,官员的背后也就有了企业。如今对于这种紧密的官商关系需要进行重新梳理,进而规避腐败风险。
事实上,当前出现的多种腐败问题,以及被舆论和群众诟病的不正之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官商关系引起。一些官员,尤其是那些高层官员的子女和亲属开办的企业往往成为腐败的高发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政府机关存在着过大的权力,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往往就有了寻租的意愿。再加上我国更多注重人情、裙带关系文化,所以这些干部的子女以及亲属所成立的企业,就逐渐有了一定的特权,甚至是超越国民待遇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对经济秩序造成破坏,更容易引起不平等的竞争以及腐败。
紧密的官商关系已经开始对我国政府的威信构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党中央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始研究干部子女以及亲属经商办企业的相关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就难以取信于民。而且想要真正进行腐败治理,这个决心已经到了非下不可的时候。党中央以及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行政条例,对官商关系进行彻底厘清,而且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 加强清廉文化建设
治理腐败不仅需要进行使用严刑峻法来进行“堵”,更要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疏”。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来不断促进广大公务员能够形成高尚、健康和积极的品格。
培养公务员的高尚健康的品格是实现清廉文化的重要基础。从而公务员的个人角度来看,清廉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另外还能够有效帮助公务员形成一种高尚的品格。然而这种作用还没有被党政机关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重视。一些之前经过考验的党员干部,甚至做过突出贡献的党员干部,最后却堕落成腐败分子,这显然不全是理想信念的问题,还是和没有形成清廉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品格和政治立场以及思想观念没有交集,同时也很难被制度所约束。品格更多属于一种个人的心理倾向以及偏好。可是纵观历史,品格对于人的行为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较高社会和政治地位,拥有公共权力等的政治精英及官员,品格对于他们的从政行为以及道德水平产生各种影响。作为我国的官员干部,不仅要有相应的政治理想,仅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可是如果高雅志趣缺失,同样是不够全面,那么其政治思想的牢固性就会变弱。
品格更是一种行为以及心理的取向。这种取向能够承载个体的价值追求以及实现。官员干部由于社会地位相对特殊,同时又是社会精英,他们一方面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时他们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然而干部官员和普通群众一样,都有着价值实现及满足的诉求。也正是因为是干部,可以掌握公共权力,如果他们的价值实现是有关财富和官阶,那么必然就会走向腐败。于是就会出现针对干部官员这个群体的价值引导问题。也就是说要对这部分群体设置相应的特殊价值导向,这种特殊价值导向具有非物质性的,且具有一定超越性的价值导向。这些导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在个体的心理以及行为层面存在。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发展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和组织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后,廉政制度建设开始得到广泛重视,可是由于干部官员个体的行为偏好以及心理倾向等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一些干部官员虽然工作努力,思想水平不高,同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可是由于自身品格的低下,一些官员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地位的上升,他们开始变得骄纵跋扈,和其表面上的公共形象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种现象也开始不断增多,这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当成干部的骄傲自满情绪的体现,而是和他们的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纵观历史,加强政治精英的品格培养实际上已经在过去的统治阶级得到体现,而且通过他们的发展,逐渐构成了他们的实践体系。例如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就形成了一种“士”文化。而且“士”这个重要阶层往往具有丰富的学识,不仅懂得政治,同时也喜好诗词歌赋,有的更通晓音律、书画等。士人这个团体一代代的受其影响,于是就逐渐形成了维护封建秩序的群体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而且也因此培养出了有利于树立统治威望的儒雅风度。而西方社会,则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精英文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精英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体育、文艺以及各种文化,不断修炼其体魄,培养其高雅志趣,进而逐渐演变成绅士文化以及俱乐部文化。而这种精英文化同样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意识。
但是纵观我国干部群众,往往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由于繁忙的工作特别是人际交往往往花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有的干部思想空洞,文化浅薄,有的则是追求奢华,显得十分庸俗,这样格调低下的干部官员显然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进而陷入腐败的深渊。所以要积极培育干部官员的廉洁文化,培育他们的高雅志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高贵品格。
参考文献:
[1]朱岩.改进工作作风的落脚点是为了群众[J].领导科学,2013,(13).
[2]李景治.加强和改进对党政“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J].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6).
[3]王征国.论习近平的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朱雪平.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述评[J].天中学刊,2015,(5).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张志伟(1982-),男,山东菏泽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腐败治理新常态研究”(项目编号SZQ2014058)。
收稿日期:2015-12-07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