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与精神的现代意义

2016-03-07

关键词:直觉美学形式

杜 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与精神的现代意义

杜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过整理分析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理论、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精神及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角度论证美学本质是艺术情感与精神问题,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特质是对艺术情感和精神的本体主义追求。从西方美学角度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内涵,以艺术生命形式体验并挖掘现代艺术表现语言,为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提供美学参考。

西方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情感;艺术精神;生命形式

西方美学是人类思想的反观之一。西方美学中重要美学思想是艺术情感理论,美学流派对艺术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不同情感说。这些美学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如精神分析、直觉、语言、表现主义、现象、格式塔心理、符号以及形式主义等美学,形成20世纪西方美学思潮[1]。西方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中国美学家发表多部著作,包括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评述》、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朱光潜翻译克罗齐的经典著作《美学原理》等。

本文阐述如何在多元化美学流派中挖掘美学情感内涵,如何正确认定和评价美学价值,并通过对20世纪西方美学不同流派的情感分析,梳理西方美学史上对艺术情感与精神的不同理解,艺术创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西方美学中的情感说

在西方美学视域下,现代艺术核心问题是“表现”,表现的内在本质是“情感”。因此,西方现代美学对现代艺术直接影响即情感表现理论[2]。康定斯基认为“艺术作品的内在因素即情感表现”,此观点成为20世纪艺术思潮纲领。西方美学思想对艺术问题分析具有深刻哲学理论基础。艺术美学分析是艺术形而上的具体表现,最终归结为艺术情感精神与表现层面。西方美学思想下艺术情感理论的崛起和发展,标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开端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确立。

从西方美学情感理论发展演变过程角度,将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论分为两大派系,即实体性与功能性情感主义。“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二者根本性理论命题,但理论侧重和研究方向不同。实体性情感主义派系包括表现主义、直觉、精神分析以及现象美学,侧重于情感实体性研究,包括情感内涵、性质、关系、特征以及类别等,从本体论角度探究情感体验、理解、解释和领悟的直观模式[3]。功能性情感主义派系研究语言、格塔式心理、符号以及形式主义美学,侧重于情感表现,包括情感形式、功能及方法表现等,从功能观与方法论角度研究情感作用,属于科学实证分析模式研究。二者共同构建西方艺术情感理论美学体系,具体表现为两种关系和两种取向。

(一)情感与物象关系

情感与物象关系即主客体之间内在联系。20世纪西方艺术美学视阈下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发生历史性变革,即由传统艺术客观再现论转变为现代艺术主观情感表现论,从而致力于艺术情感理论主客体关系的探讨[4]。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美学情物同构说认为,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内在本质具有动力结构,强调整体论与创造思维,即结构的重组和创新。从格式塔心理美学中探索创造性思维方法,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启发深远。格式塔心理学与美学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经验关系。阿恩海姆认为物质与精神世界均存在力的结构,此同构关系是客观对象与情感主体活动的双向关系,审美直觉能动把握力的结构形式,同时强调审美主体视知觉作用与动力形式的重要美学意义。阿恩海姆艺术表现论中独特阐释即“视知觉形式动力”[5]。视觉艺术形式即生命形式,阿恩海姆系统论证视知觉形式动力途径即艺术情感表现。符号美学代表朗格认为形式成为一种生命形式,需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必须为一种动力形式;第二,必须为一种有机结构;第三,整个结构是生命特有的统一性节奏活动。其中,形式生命是“方向性、节奏感和张力的相互作用结果”[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鲁司和立普斯创立移情论美学移情说,基本理论是人类将主体情感移入客体对象中,使情感知觉主体具有生命动力和情感表现,强调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体特征与作用,通过物的人格化和情感表达追求物我交融的审美特质,在把握情与物、主体情感与客观对象审美统一关系时倾向于发挥主体能动性。在情与物同构关系上,客观对象与主体情感具有张力性和双趋性特征,因此客观物象具有情感表现力和生命意义。杜夫海纳现象美学主张情感先验说,认为情感先验是主客体关系基础,是审美知觉主体和对象客体主要根源。主观知觉和客观事物因情感先验同一作用形成统一关系,具有辩证意义。情物同构说和情感先验说均注重主客体双向趋动关系,是赋予情物内在同一基础的审美关系。

(二)情感与理性关系

情感与理性关系,即如何处理非理性与理性之间关系,这种关系是艺术本质要素,也是情感内在因素。表现主义(抒情表现说)、直觉(独特情感说)、精神分析(情节分析说)及现象美学(情感先验说)均体现非理性情感表达,将艺术本质总结为感性和理性对立统一。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将直觉和主体情感体验结合,形成独特思维方式。“直觉即表现,直觉即情感”是表现主义美学核心思想。直觉美学代表柏格森的独特情感说将审美直接作为情感认知方式,是包含内在情感体验的感性因素审美活动。表现主义代表克罗齐认为情感是心灵的自我,直觉主义代表柏格森认为情感是生命的自我,精神主义代表弗洛伊德认为情感是精神的自我,现象主义代表杜夫海纳认为情感是先验的自我。直觉美学认为情感是心灵的直觉反映,表现主观情感,情感赋予直觉真实性、抒情性、丰富性,直觉通过情感表达出来方为纯粹艺术。克罗齐和柏格森将情感与理性分开、直觉与情感相连,认为情感表现手段和认识方法通过直觉实现。精神分析美学情节说认为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相互排斥,现象美学情感先验说认为情感先验通过直觉实现,将情感先验视为实体化、客观化、本质化的独立存在。

(三)文本取向与人本取向

文本取向以文本为中心,包括文本形式、结构、符号、语言等,将艺术本质问题归结为情感表现,从艺术情感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角度探索艺术本质,重视艺术语言、结构、符号、形式等要素对情感表现作用[6]。形式主义美学代表弗莱和贝尔的“情感抒情说”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均探索情感与形式关系,解释情感与形式必然联系,认为情感与形式表现关系内在统一,即追求“纯粹艺术精神”充分合理的体现。人类思想文化演进过程中形成艺术精神表现,产生情感形式语言符号。弗莱和贝尔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情感意象”存在于形式结构中,强调以形式结构达到审美情感要求,形式结构高于情感表现。朗格全面阐释“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7],强调情感通过抽象形式符号表现,认为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是生命形式和逻辑形式,情感以形式结构为基础实现情感表现和形式符号统一关系。

人本取向以自我情感为本位、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自由本性与生命本体为本质,注重人本生命体验、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与生命本能特征。人本取向是以人为本位的情感体验,包括无意识、非理性、直觉和情感先验等,在艺术中以非理性情感为本质的美学理论基础上,追求艺术生命体验的本真性和情感本我自由性。精神分析美学(情节说)、现象美学(情感先验说)、表现主义美学(抒情表现说)及直觉主义美学(独特情感说)均以感性直觉存在为本确立审美意识,强调人体存在感性自由与自我情感表达。如弗洛伊德潜意识本能反应,将人性本能看作精神深层潜在动因。情感无意识特征是本能情感的表现,决定因素是本能情感潜意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探讨人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和人格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阶段,现象美学家杜夫海纳强调自我情感欲望展现,认为审美对象本质是纯粹知觉对象,艺术作品是审美知觉对象,是完全内在情感意义,可支配情感变化。“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基石,强调直觉表现即情感,此情感是感性形态存在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因素,直觉与艺术相统一,艺术情感必须通过直觉表现方为真正艺术[8]。柏格森生命美学主要包括“生命冲动”“深层自我”“直觉”“美感”“绵延”等特征和对一切生命意义的诠释。独特情感说认为情感与直觉紧密联系,直觉与生命统一性在于反映生命本能特征。因此,艺术作品应以直觉情感为目标,艺术家在创造精神世界同时经历审美情感体验过程,此情感体验将探寻人性自由精神与情感本质紧密结合,将情感对艺术的深刻内涵推向极化。人类直觉本能作为独特知觉感知方式,能够直接体验生命物质而获得独特情感,将情感、本能、潜能、无意识、直觉、意志、先验、性格、人格等情感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视为艺术本质。克罗齐和柏格森将非理性直觉视为艺术内在动因。这些美学思想以非理性因素为主体的艺术本质和以情感自我感性为中心的本体论,体现四种美学思想艺术情感共同特点是人本取向,将艺术本质要素视为非理性性质情感,将艺术创作主要内容视为主观情感表现。现代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进入生命内在精神,渗入生命“绵延”过程,进而从艺术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层面获得人性解放和生命回归,证明人本取向之美学价值。

20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是美学重要命题,也是艺术核心问题,在艺术实践中将艺术情感作为首要问题,可使艺术具有生命形式和情感体验,在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推动下,现代艺术注重情感、精神及主体表现,其艺术表现是情感与形式、主体与客体、想象与创造的精神体验,因此,将艺术情感作为艺术核心问题承载生命意义和价值。

二、内心真实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在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潮影响下,多种艺术流派与艺术主张共同发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崛起是艺术发展必然阶段,西方早期事物审美和情感均来自于美的模仿,现代主义经历移情论美学到后现代主义演变,各学派与思潮不断涌现,物的形状、人的意义和价值判断逐渐清晰,艺术变革始终围绕情感意义阐释与艺术本质问题。

(一)由“外”入“内”的西方艺术

西方艺术由“外”入“内”的艺术情感表现形式根源于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嬗变,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转化为对内在需要精神与内在真实情感的表达。此美学思想基于现代艺术审美认知与审美取向变革形成内在美学精神,即“内外化一”与“自由精神”美学思想。

艺术情感问题一直是西方现代美学首要问题。追求自由精神的表现主义美学,也称为人本主义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重要流派,其将情感问题看作人类基本精神活动。表现主义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提出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活动,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朗格以情感为中心说明艺术本质[9],托尔斯泰将艺术、情感与美紧密联系,柏格森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直觉即直入客观对象内部与心灵交汇的纯意识体验过程,黑格尔认为美即对自由的追求,这些哲学情感说对现代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借助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培养人才模式中[5]。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对在校学生进行选拔,遵从学生意愿,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结合校情和企业的培养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系部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追踪学生学习过程,以动态的测试来考核学生,督促学生学习,以满足企业岗位之需。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还能充分检验模块化教学是否真正满足了校企合作平台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罗瓦认为:“没有感情,就不会有艺术家,更不会有观众——这是一种共鸣的产生,它是以悄然的方式渗入人心的,使人们心灵得到愉悦。”[10]艺术家内化情感及特质风格体现艺术内涵与品质,是全部艺术精神的集中呈现。艺术家内在情感与外化精神通过艺术作品形式表现,经典艺术作品是由“外”而入“内”的融合化一的情感表现结果。

20世纪康德美学开启人本主义,以先验论方法提出美与美感为本源的美学思想,强调人本主义美学中艺术与本质、艺术与形式问题,系统研究本体情感对美的认识与创造,从直觉、潜意识、意志、存在等方面研究美之本体。以克罗齐为代表本体主义终结传统模仿说,提出“艺术即直觉”,强调艺术与表现、艺术与美的同一性是人本内心情感的直觉反映。沃林格《抽象与移情》中认为“艺术意志”是艺术现象本质要素,是最内在、深层内因,即“形式意志”[11]。他认为形式是内心情感需要,决定艺术现象。真正的艺术表现内在、深层次心理需要,成功艺术作品最美特质即满足人类心理需要。沃林格审美抽象活动中“形式意志”与阿恩海姆形式符号视知觉在美学精神上内在倾向一致。西方现代艺术绘画经过马奈、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马蒂斯、夏加尔、梵高、贝克曼、蒙克等表现主义之后,抽象主义成为主流,抛弃外在具象形态,秩序性、重复性、节奏性体现内在抽象结构与思维形式符号,此抽象符号语言即内在情感需要。康定斯基是具有此情感符号的直觉和自由精神艺术家,在《论艺术的精神》中阐述艺术本质即艺术精神,艺术是净化人心灵的精神本质产物,用抽象形式语言表现内在精神世界[12]。康定斯基抽象作品表现音乐式韵律感与节奏感,是一种即兴与抒情,是构图与符号内在、本质的情感表现,内在情感因素决定作品表现形式。因此,抽象艺术形式语言更具有表现内在精神的境界,是内在需要产生的艺术形式,能够充分表现内在张力的视觉强度和具有审美效果的内在美。

(二)诉诸内心需要的西方艺术精神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不同派别美学原理涌现,引发西方现代派艺术推陈出新,产生诉诸内心需要的西方现代艺术精神。此时浪漫主义兴起,艺术核心与本质问题转变为“表现”,标志现代艺术产生。

艺术精神本源即生命内在需要诉求。雨果认为情感是至高无上的表达,托尔斯泰将情感表现视为艺术本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以情而造文”“物色尽而情有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等表达以情动人的作品方可使读者产生共鸣。此情感即艺术精神表现。艺术精神是艺术价值所在,“精神”指向艺术“生命形式”,体现本体论意义生命价值。格朗在《艺术问题》中认为“艺术即一种生命形式”,是人类生命与艺术形式的精神,一方面阐述艺术与情感问题,强调艺术表现生命本质内涵,是人类情感与内在生命的表达,这种表达传递艺术精神生命意义;另一方面关注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将艺术看作“生命形式”,因此艺术与生命形式、情感与精神是内在联系统一体,把握艺术与生命、艺术情感与精神的关系是艺术理论以及创作首要问题。

在绘画艺术中,马蒂斯将此精神体验称作“自我情感”,康定斯基以“内在需要”表达艺术精神,表现真实“艺术精神”世界[13]。现代艺术既区别于对客观现象自然模仿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仅限于对神的寄托而丢弃艺术家内在精神表现,而是以个人真实情感体验创作表现“精神世界”生命形式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艺术真正表达内心需要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蒙德里安称为“纯粹的真实”,纽曼称为“超越性体验的真实”,马克称为“精神内在构造的象征”。不同艺术流派从艺术的表达、个性、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共性“艺术精神”,是纯粹、真我、永恒的“本质主义”美学精神。

(三)时代自由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自由精神发展促使西方艺术由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并以感性代替理性、情感代替技术的自由、内在、趋向生命形式为时代精神[14]。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艺术是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是历史必然,具有特定时代和自由精神。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自由真谛即精神,越追求自由,越能表现内在精神。虽然现代艺术作品风格多样,但在精神世界认知及艺术形式与表现上具有共同点,即追求个性自由精神,注重追求时代和自由精神。庄子以“游”字定义内心需求,与庄子思想相契合的黑格尔在《美学讲义》中认为,艺术可将人的思想从压迫、危机中解放出来,艺术家通过艺术获得精神自由,释放情感,当此精神表现为具有生命体验状态时,现代艺术精神价值真正显现。高更追求表现形式语言自由,即内在精神与生命意义自由。高更艺术精神体现黑格尔和叔本华美学思想,同时与柏格森生命哲学某些思想契合,因此艺术作品是主观意识表现与生命体验的产物,是内心需要的外化表现形式,从中可获得个性思想解放和审美原则超脱。波洛克行动绘画抽象作品是自由精神生命符号诠释。这种精神是新时代赋予的内心情感渗透,是现代科学发现的自然和谐,应具有时代性,现代人类无法体味古人的超脱,只能以现代思想、情感体味新境界。这是一种新内在之美,是艺术主体意识彻底解放获得的新内心感觉、境界。艺术创作者只有具备此精神方可创造出符合时代与内心需求的艺术作品[15]。

三、西方美学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20世纪西方美学视阈下艺术情感蕴藏深层涵义,现代西方艺术重新审视美学和艺术关系,现代美学转向内在和自律的美学体系,艺术作品也由传统美学的模仿转向追求现代主义表现情感与精神。

西方美学思想根植于现代艺术并相互影响、依托、共生,对艺术创作新兴流派具有积极影响。西方现代艺术注重人类自然、精神以及社会存在统一,是三重生命统一体。因此,人类艺术是综合精神、自然科学与社会理论三重生命意义的审美活动。人对生命的重视使美学研究跨进生命演进领域,探知生命本质方可获得美的真正含义[16]。20世纪西方美学中体验生命形式意义的艺术情感与精神研究,根本在于对现代艺术“纯粹性”本质主义的追求与探索,如波洛克、弗洛伊德、德·库宁、霍夫曼、巴尔蒂斯等均追求艺术表现的“纯粹性”与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以生命体验表现艺术情感,呈现出纯粹精神性和强烈内在情感表现方式。

中国现代艺术家学习西方“美学形式”要素,即内在情感需要,体现艺术本质是情感外化的表现形式。艺术美的“形式”可唤起“审美情感”,是建立在特定关系之上的“真正的艺术形象”,将艺术家内在真实情感与艺术精神体现在创作中,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应,通过个人形式语言符号表现在作品中,使之产生独特艺术美感[17]。如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吴大羽等均借鉴西方美学精神与情感表达方式,绘画作品蕴涵中国深厚文化精神,并融入西方艺术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传达中国独特艺术精神和内在情感。吴冠中作品运用线条、色彩与色块等画面要素构成独特审美情感和意味,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形成独特表现语言。

当代艺术家应学习西方美学精神,在艺术作品中注重真实情感表达与艺术精神体现,并从当代艺术视角与形式挖掘审美情感独特的当代美学价值。因此,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融入艺术家内心情感体验,体验生命形式与内在精神的艺术本质,继承艺术“真实”情感与“纯粹”精神的美学涵义与美学价值,对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情感与精神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1]朱立元,张德兴.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评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黄南珊.领尽风骚的情感精灵——20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扬榷[J].学术交流,1996(1).

[3]孙茜.美学视野下对现代西方美学及现代派艺术的思考[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4]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林夕,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徐妍.浅谈二十世纪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和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

[7]苏珊·格朗.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贝内代托·克罗齐.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M].黄文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张作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埃蒂娜·贝尔纳.现代艺术[M].黄正平,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2002.

[11]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2]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3]甄巍.现代美术鉴赏:体验现代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陈孝英.现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拓展——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精神》[J].社会科学辑刊,1996(2).

[15]蔡毅.论艺术情感的外化、形式化[J].学术论坛,1997(2).

[16]张玉能.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下)——人类本体论美学艺术本质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7]仪平策.论西方美学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I01

A

1672-3805(2016)04-0072-06

2016-06-24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艺术美学观念研究——中国画的民族审美观解析”(2016D007);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网络舆论研究”(2016C003)

杜冰(1980-),女,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艺术学。

猜你喜欢

直觉美学形式
盘中的意式美学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外婆的美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