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成就、不足及进路

2016-03-07吴永刚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吴永刚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成就、不足及进路

吴永刚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机体不可或缺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获得我国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围绕其核心内容、中国化路径及建设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但近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研究重视不足、较缺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研究、对马克思价值思想挖掘不深。鉴于此,应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研究;结合我国现代化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创新与发展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路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本文研究内容特指狭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引发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普遍关注。在“中国知网”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主题精确检索2006年10月以来相关研究,获得文献320余篇,且数量和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从研究内容而言,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内容、马克思价值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与教育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讨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创新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梳理近十年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今后研究方向和进路。

一、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价值理论优秀成果基础上,克服资产阶级价值观狭隘性和局限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实现价值观根本变革。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对价值的漠视,未接受科学价值观指导;另一方面,哲学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王玉樑认为,当代哲学发展到以价值论为重要内容的新阶段[1]。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问题研究,体现学者现实和理论情怀。

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研究较多关注其科学性、合规律性,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价值性、合目的性。究其原因,既存在主观认识偏差,也受客观环境制约。张琼认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理论界避而不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价值论问题,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后,理论界才把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组成部分展开研究[2]。重视价值问题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发展而产生,价值冲突既是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转型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解决价值冲突就是要在多元价值观中树立主导,以科学价值观引导多元价值观实现和谐相处。寻找科学价值观的强烈使命,唤起各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关注。杨建凭和叔贵峰认为,我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期,整合与重塑多元价值理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构建适合我国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马克思主义新价值观[3]。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价值观指导。蔡陈聪认为,正确理解诸如时代、市场经济、民主、权力、公平等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审视[4]。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研究表现出极大关注,但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不够重视,有些人甚至断然否认其存在真实性。李永胜认为,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关注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缺乏价值维度的深入思考。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层面而言,目前理论界对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遭遇的价值危机、价值冲突、价值挑战等缺乏深度反思与系统研究。关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5]。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继提出,学者开始讨论其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之关联。回答此问题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中汲取营养。陈玉君认为,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无对价值理论的专门论述,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必须梳理、总结和归纳分散于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厘清马克思价值理论,进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具有极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与实践意义[6]。

21世纪以来,人类未摆脱现代性危机,如何摆脱价值实践困境?学者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栾亚丽认为,当今时代,人类价值实践依然面临“异化”威胁,人们日益迷失了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反思、批判人类生存现状,以实践唯物主义为视角,赋予价值丰富的人文特质,为当代人追寻生存意义、走出人生困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路径[7]。马俊峰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将成为主要方面,理想信念问题会越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发展前景无可限量[8]。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内容解读

何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回答此问题时,也间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本质与核心。所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及其经典作者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而这些根本看法和观点最终指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梳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内容是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内容包括哪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回答。

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分析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吕进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及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批判基础上,确立以解放人的本质为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9]。杨桂森认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的分析批判以及“自主性劳动”思想,均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因此,自由构成人的价值的本质特征[10]。

一些学者以马克思文本为线索,在梳理马克思价值思想形成过程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内容。徐鸿武认为,青年马克思在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高中毕业论文中,树立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经典著作中,论述无产阶级解放革命道路。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民,亦可称为“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11]。黄国秋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12]。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文本基础上,王守光认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观[13]。

一些学者以主体范围为视角,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了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统一。罗国杰认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原则,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方可保证价值观沿共产主义方向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最核心内容[14]。杨晓玲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并未否认个人自我价值,是当今时代最进步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本质和核心[15]。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经验及路径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鲜明特点,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理论问题,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现实问题,关乎当代人类价值实践能否走出困境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和做法。学者从不同方面归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创新提供了借鉴。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捍卫者和实践者。张润枝和郑东升认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价值目标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在实现途径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在价值主体方面,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价值取向[16]。徐宏霞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成部分[17]。何花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真正倡导者和实施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整合与重构历程[18]。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围绕何者展开?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一些学者以价值观本质及价值存在依据为出发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应围绕我国现代化实践展开。周月华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领域,遵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理与价值相统一、个人主体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原则[19]。一些学者认为应围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展开,胡朝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及“自由全面”主题展开。从“为人民服务”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高度提炼和升华[20]。一些学者以社会发展价值转向为视角,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理论成果。吴倬和刘新刚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实现方法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价值论视野,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论内容和“实践论”的价值实现方法论上[21]。在注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社会发展观的同时,必须以中国现代化实践为着眼点。李德顺和孙美堂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发展过程,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吸收中国古代和西方价值研究“情景——关系说”成果基础上,发展为“关系——实践说”[22]。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与教育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紧迫任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与教育不可分割,教育是建设应有之义,而建设又影响教育效果。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与教育问题,是当下社会实践需要,也是理论变物质之需要。一些学者指出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建构出路。董德刚认为,我国在价值建设方面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诸如官员腐败、“官本位”观念在社会上影响既深且广等消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础问题、人性问题、价值观基本取向问题等研究,探索当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构出路[23]。马克思价值建设既是实践课题,也是重大理论课题。李金和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需要在回归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文本、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辩证法基础上,深化理论开掘的深刻性和彻底性,不断增强实践探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4]。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中推进,在实践上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应体现在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中,罗国杰认为,价值观建设是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最终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成为自觉价值选择[14]。肖新发和肖潇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将执政党自身作为价值客体,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25]。

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大学生群体上,唐耀华认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应通过传承、弘扬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26]。常沛和李楠认为,高校对塑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存在重视度不足、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清醒认识等问题,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塑造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重视校园环境和文化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善于挖掘网络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优势资源,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多角度、多渠道开展[27]。陈玲和王建基认为,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主导性与个体性、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28]。刘秀华从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性价值精神角度出发,认为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必须采取多向度实践路径,做到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统一[29]。涂用凯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方法体系应是立体和系统的,应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比较教育有机结合[30]。

五、近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成就、不足与展望

近十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进一步理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内容。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整体出发,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目标、价值主体、价值评价标准及实现途径。第二,进一步理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产生和发展脉络。学者详细论述马克思价值立场初步确立到形成、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成熟到实践等过程。初步探索苏联时期、我国不同时期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价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展脉络更清晰。第三,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实现路径。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服务、“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关系的讨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

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而对其理论源头——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重视不足,相关思想资源挖掘不深。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实现价值观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现实的人及其需要为出发点,实践思维克服传统思想缺陷,首次实现价值与事实的统一。当代中国价值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厘清理论源头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是理论研究核心问题。只有明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出发点、基本方法、理论精髓等问题,才能更好地研究社会主义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学界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热潮,发表了数量庞大的学术论文。相较而言,与马克思价值观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价值观思想挖掘不够,价值思想梳理也较薄弱。第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研究。价值观认同是价值观建设和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价值观建设最终要回归到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上,价值观建设成效也要以社会成员认同度衡量。强化价值观认同研究既是我国当前价值实践活动需要,亦可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时期,多元、多变、多样的价值思潮冲击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多元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地位,必须以价值认同研究为契机。但学者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建设与教育,忽视认同现状、机制、路径及历程等。第三,对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挖掘和整理不深,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当代意义不够重视。马克思价值思想蕴涵丰富人文关怀,对人类命运表现出深切关怀,对引导人类摆脱价值实践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价值观揭示了人类价值追求,为全人类价值实践活动指明前进方向;生产力高度发达及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是人类价值实践根本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与人类自我“迷失”形成鲜明对比,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单面人(物质财富的奴隶,缺乏自我追求的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拷问着人类价值实践。科学技术是人类价值实现手段,为实现人的价值服务,颠倒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会使人类价值实践陷入困境。突出马克思价值思想科学性及当代意义,是解决人类价值实践困境的现实需要。学者大多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伦理层面价值,忽视科学层面价值,导致马克思价值思想当代意义未完全显现。

针对现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展望未来研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视域。在后续研究中,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批判继承前人价值理论优秀成果基础上,实现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能仅关注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随意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会使其科学性受到挑战,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实践作用。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以整体性思维梳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形成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第二,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践的历史反思,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开放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价值观。任何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践过程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应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践经验,科学梳理与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另外,列宁与斯大林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指导,结合苏联不同时期价值实践活动,提出一系列价值观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通过研究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践活动,借鉴苏联价值观实践经验教训,改进并推动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三,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研究。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核心,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研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准确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我国的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易于操作、切实可行之法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我国当前时期,应考查不同历史时期认同内容、现状等,找出解决当前价值观认同危机途径;改变以往仅注重定性研究的传统,在今后研究中引入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双重意蕴及其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3).

[3]杨建凭,叔贵峰.建构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4]蔡陈聪.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审视当代中国若干重大现实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5]李永胜.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J].天府新论,2011(5).

[6]陈玉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4).

[7]栾亚丽.马克思价值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一种文本视域的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9(1).

[8]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吕进.论人的本质、异化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

[10]杨桂森.以劳动为主轴的价值论革命——考查马克思价值论的维度之一[J].学术研究,2009(10).

[11]徐鸿武.为民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12]黄国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J].社科纵横,2000(5).

[13]王守光.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跨越——深化对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以迎接十七大[J].理论学习, 2007(3).

[14]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杨晓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及其实践向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6]张润枝,郑东升.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17]徐宏霞.论马克思的价值观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2).

[18]何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19]周月华.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实践本质和时代精神[J].新疆社会科学,2015(3).

[20]胡朝.从“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中国梦”——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承及发展[J].行政与法,2015(1).

[21]吴倬,刘新刚.马克思价值论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2]李德顺,孙美堂.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发展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6).

[23]董德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构的问题与出路[J].哲学动态, 2011(3).

[24]李金和.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立足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25]肖新发,肖潇.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核[J].江汉论坛,2013(5).

[26]唐耀华.大学精神传承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1).

[27]常沛,李楠.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构建的困境与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28]陈玲,王建基.网络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探究[J].人民论坛,2012(29).

[29]刘秀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公共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30]涂用凯.高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建设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

D641

A

1672-3805(2016)04-0061-05

2016-05-2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生成机制及运行研究”(15BKS084)

吴永刚(1984-),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