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文”之探析

2016-03-07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诗歌

金 丹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文心雕龙》“文”之探析

金 丹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意大利汉学家尚德乐对《文心雕龙》中“文”的出现次数及意思作了解说,另外也有学者对“文心”或“文”作过相关阐述。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进行研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为参考,联系其他文学现象展开具体分析,比如:“文”与自然、“文”与“雕画”等。

《文心雕龙》;“文”;自然;“雕绘”

学界关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可谓是仁智各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可谓是经典,基于此,本文以范本为底本进行解读。文本注重对《文心雕龙》中的“文”“雕”的阐释,同时联系某些诗歌创作现象展开具体分析。

一 “文”字的释义

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明“文”是象形说字。①最早的“文”即“纹”,文身之纹。朱芳圃《殷周文字丛》:“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胸前……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申之义也。”这就和《说文》对“文”字的解释一致,即“文”字具有人类讲求对自身的装饰和美化的意义。换言之,即“文”的本义是指文身、文饰与文采。朱熹的《论语集注》对《子罕》篇“文”字的解释是:“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故所谓“与于斯文”,是说孔子通过修习掌握了周代的礼乐制度。这里的文实际上就和“文”字发生了关系,“文”即礼,在这种说法中,礼是指整个祭祀活动的礼节,而“文”是对祭祀人身上的纹身而言。所以又有了人即“文”的说法,“文”在原始的祭祀中占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祭祀的神圣能够体现民族的社会文化结构。而民族的“文”其实质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这样一来,狭义的文就是指人本身,演化成文人、士人等称呼;广义的“文”即礼,引申出文物、文饰、文章、文采等。②

二 《文心雕龙》之“文”

上述对“文”字解说,在于通过对字义的分析,理解引申义,进而寻找《文心雕龙》中与“文”相关的现象。需说明文中将“文”理解为文体时,选择诗歌与其进行相关比较阅读。

对于诗歌创作,在大自然中寻找诗歌素材,以寻求大自然的帮助,就是周裕锴先生在《宋诗学通论》中讲的“自然的馈赠:江山之助”一节。江山即大自然,有了文与自然的关系。描绘出大自然的景物,在文中体现出“形似”观点,刘勰所说的“文贵形似”也就是对这种观点的认同。祭祀时人身上的纹身,是对个人身体的装饰、修饰,以在祭祀时达到礼的制度要求和形式的理想状态。即“文”的装饰性,体现在诗歌中可能表现为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者是采用一些比较华丽的辞采进行修饰,达到“雕画奇辞”的效果。进而还对“绘事”“图色”进行了简单的解析。

1.自然之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文学作品,需通过“文”的装饰,才能成为其文,即“文”的装饰性。刘勰《原道》说了“文”的起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从人类之“文”的起源,讲到孔子的文化成就,集人类文化之大成。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此处刘勰用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他认为日月山川、云霞草木、从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这种自然美,刘勰称为“道之文”。从此观点出发,刘勰主张文学作品应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当时过分雕琢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因为这样的作品违反了“自然之道”。刘勰从天地万物都有文采,说到人必然有“文”;所有万物的文采,都不是人为的、外加的,而是客观事物自然形成的。

中国人总是相信,人文与天文、地文和物文同属于“自然之文”的观点。这样文学世界与自然世界就建立了某些同构关系。这种基于人文自然的信念,导致了以自然为参照尺度来阐释文学的方法,即说:文学是自然的模仿或改造。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素材很多来自于大自然,“江山之助”促成了伟大诗人的不朽诗篇。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才能更好的体味大自然给予人类美的赐予。正所谓,世间的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同样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眼中是诗句,在常人眼中就只是普通的自然物而已。郊、岛之流出门就认为是天地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范围,导致大部分诗作都以苦吟的方式生成,“郊寒岛瘦”之称是确定的。然而苏轼、杨万里却不断地在自然中发现诗境。苏轼黄州后的诗歌更耐人寻味,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仅在于他经历了更在与他体悟了,将目光投入到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伟力,发现了“天藏”,最终诗歌一流,个人自身也得到了超脱。杨万里提倡在自然中去发掘诗歌,“拾得”诗句,在自然这方面来讲,杨万里不得不说是有集大成的方面,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过分追求向大自然伸手“拾得”诗句的做法,导致后来诗源的枯竭。

“自然之文”,在宋代成为重要的诗学观,但在这之前,与自然之文相关的“随物赋形”已经对自然之文有一定的孕育作用了。宋人崇尚“自然”的诗学理论,体现在自我表现与自然呈现相契合的鲜明特色,正所谓“如风吹水,自成文理”,③形象地概括了自然与“文”的关系,也就是宋人有关自然诗学观的极好说明和体现。苏洵《仲兄字文甫说》“兄尝见夫水之与风呼……”(《嘉佑集》卷一四)中进一步使用了风水相遭的隐喻阐释了“自然之文”的定义。宋人以诗文为宇宙自然精神的同构,故能从自然中体悟到摛文赋诗之道。如: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不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④

集中体现了苏轼关于“自然成文”的观点,既有理论的倾向,又显示出模仿的影子。一方面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不难”;另一方面又顺应了对象的特征和艺术的某些规律,“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我的“自然”之物与物的“自然”之理就这样如水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样也就促成了一大批的宋代文人批评专著,正是对自然和人工发出的讨论“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2.“绘事图色,文辞尽情”。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指出诗与画的异质性。在中国,绘画基本被认为是“存形”的艺术,即描写、再现形象的艺术手段。若以诗歌为中心,文学基本上可以说是“抒情言志”的艺术,是表现人物内在精神的“情”与“志”的表现。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难得逾越。较早的提出绘画与文学(诗歌)的关系,“绘事图色,文辞尽情”就是对这一观点的诠释。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可说是对中国诗画关系的比较,主要以“出位之思”为视角,分析诗、画融合同质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江山如画”,把大自然中的自然万物比作“如画”一样,这仅仅是把江山比作画。祭祀时在人身上装饰绘画,引申出“文”的装饰性。《文心雕龙》中与绘画相关的词语有几十处之多,画工、锦匠、调绘等词几乎廊阔了本义和引申义。

《原道》说: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段话说的是天地万物都具有“文”即花纹、装饰,当然,文学作品等人类创造的物也是有“文”的。文中刘勰以“画工”“锦匠”制作的产品形式把握自然界所具备的“文”。画工、工匠的职业可以追溯到《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画缋”一职,属于“设色之工”,说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与颜色有很大关系。

3.“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文心雕龙》中有将“文”作为装饰性的工具,自然就与画联系了。书中很多地方谈到了绘画,可以想见绘画在刘勰文学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定势》“绘事图色,文辞尽情”;《指瑕》说“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都较详细的说明了文与画,二者之间存在的异质性。而在《诠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序志》“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体现的则是文与画的同质性。看来这似乎是刘勰矛盾的文学观,他又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呢?

《文心雕龙·风骨》说到了“雕画”: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由“奇辞”可以知道,“雕画”是用来表现文章修辞技巧的。《文心雕龙》的书名中有“雕龙”一词,这个“雕”是由雕刻龙之华丽鲮纹的意思派生出来的,意为雕琢得精工华丽。除上述几例,文中与“雕”组合的词语还有,《正纬)“芟夷谲诡,采其雕蔚”;《诸子》“辨雕万物,智周宇宙”;《情采》“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明诗》“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檄移》“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隐秀》“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等等,大多说明文章中充满了修辞技巧。

《文心雕龙》中对于“雕”“画”一词来表示修辞性、修饰性的比喻十分明显和频繁。除此之外,六朝时期也有将“雕画”等词语来把握文学作品的潮流。《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中关于诗有这样一段话:

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灵运)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颜鲍对话中说谢灵运的诗读来如芙蓉初开般自然,而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满眼“雕绘”,此处的“雕绘”实际上就与“雕画”基本相同了。只不过刘勰和鲍照具体对比的事物相异,刘勰将赋比作“蔚以雕画”,鲍照则用诗比作“满眼雕绘”,但两者间的文学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这是基于对文学观念的肯定来看“雕画”对文学的装饰性作用。相反也有采用否定性观点来评论的,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否定与“天然”对立的“雕饰”之美。

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都有对“雕画”“雕绘”观念的阐释。将文学作品用“锦绣”之类的词来进行修饰,在整个六朝能够比较多的展现,同时这些观点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所继承。

4.“文贵形似”。

“形似”问题的探讨肇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首先是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对诗歌,都开始承认文学作品具有“形似”,即描写、再现对象世界形象的功能。这点可和宋代盛行的一种读诗方法相联系,当你读诗时可想象诗中的事物就在眼前,即呈现出“宛然在目”的视觉冲击力。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文中刘勰肯定了“形似”,强调“文贵形似”,能“瞻言而见貌”,能亲自看到事物的形态。

北宋范温《潜溪诗眼》在谈论“形似”时,对杜甫的《古柏行》产生了同样的感受:

形似之语,盖出于诗人之赋……古人形似之语,如镜取形,灯取影也。故老杜所题诗,往往亲到其处,益知其工……于游武侯庙,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言。

所谓“形似”就是诗歌和绘画忠实地描绘了对象世界的映像,也就是再现和描写。文中讲的“亲到其处”,亲眼所见才能更好地刻画诗歌的形象,更好地表现“形似”。就是说超越对象世界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直接用眼睛观赏诗中的事物。

刘勰强调“文贵形似”,注重“文”的“形似”方面,和六朝其他文人有相似的观点,钟嵘的《诗品》也重“形似”,这种“形似”观点到宋代就发展为一种重要的诗学观念。

三 影响

《文心雕龙》对后世的影响是众所周知,毫无疑问的,“文”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文”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文心雕龙》对宋代诗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诗中有画”关于诗画同质的观念,在刘勰不是开端,但他对苏轼“诗画观”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在刘勰前已经有了关于“形似”的说法,但《文心雕龙》却是促成宋诗学“形似”出现与形成的关键,由此也成了宋代“宛然在目”诗学现象的形成机制。

注释

①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第46页。

②蔡德麟,景海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③《贻宋小著书》,[宋初]田锡:《咸平集》,罗国威点校,成都:巴蜀书社。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六六《自评文》。

[1]刘勰.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8次版).

[2]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增订本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周裕锴.宋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浅见洋二.距离与想象——中国诗歌的唐宋转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Class No.:I206.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Wen'' in the Book Wenxindiaolong

Jin D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Chongqing 400715,China)

Italian sinologist Suntech Music has studied the number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Chinese word Wen in the book Wenxindioalong; In addi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lso made some relevant elaborations. Taking Fan Wenlan's Notes for Wenxindioalong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d Wen and the word Ziran.

Wenxindioalong; nature; carved and painted

金丹,硕士,西南大学。

1672-6758(2016)12-0135-3

I206.2

A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诗歌
诗歌不除外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文心流韵·千古回眸——刘勰和文心雕龙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