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微课优化路径探寻

2016-03-07蒋维西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微课情感教师

蒋维西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微课优化路径探寻

蒋维西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产物,以其“微而精”、超越时空限制等独特性受到教育各界的广泛讨论,很多学者对微课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微课”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若要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微课”就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要素。因此,可以运用以下三条路径弥补“微课”自身的缺陷,使其效能优化:1.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微课服务,用多元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建构;2.通过转变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3.通过建立多维互动的“微课”资源平台,实现实时互动。

有效学习;优化路径;情感交互

当前,“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鲜事物,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而“微课”自诞生之初其价值诉求就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只有当我们看准了“微课”自身的缺陷,理清了学生有效学习的要素,才能依据这些要素来弥补“微课”自身存在的缺陷,寻求“微课”优化的有效路径,促进学生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学习。

一 “微课”存在的问题

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主导的方式近些年受到人们的格外推崇,对于学习者和学习活动来说,这种方式毋庸置疑是一种高效优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学习本质没有明显改变。

尽管与班级授课制不同,“微课”考虑到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每段视频差不多十几分钟,可是其依然没有改变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性学习的本质。教师的现场面授仅仅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成了视频授课,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虽然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时空限制,无奈将重难点的知识“碎片化”,只能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探究过程,不能现场指导辅助或督促学生进行探究,一旦遇到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依然是接受性学习。正如有些学生所说,“微课”“慕课”解放了大脑(不再被灌输),也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不用动手探究)。事实上,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慕课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慕课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风风火火,而是相对保守。”[1]

2.客观条件的欠缺。

“微课”给学习活动带来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明显。可是首先,假如要代替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45分钟的课程时间被缩短为15分钟左右,教学管理部门如何进行排课,教学机制怎么管理,考试系统如何研发等都需要细细探明。其次,信息技术主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师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师适应不了这种要求的话,普及信息技术主导的学习方式将会是空谈。并且,“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并不受教师的推崇,而且会让教师负担加重。“教师虽为微课主要开发者,但并不精通。目前微课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本身已有较重的教学任务,较难胜任如此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工作。”[2]再次,由于我国中小学教材“一标多本”的现状,各地甚至是各班学生学习的进度都不同,再加上学校之间学生水平差异显著,使得“微课”等不能普及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3.满足学生个体需要与现实实施之间的迷茫。

“微课”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凸显。然而,这种新型的方式终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要。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同,社会经验各异,导致每个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不容忽视的是,“微课”的视频是教师根据一般教学情况下预设的,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内在知识结构图式也千差万别。其次,学生假如对知识点有疑问需要解答又当如何解决?事实上,有一大部分学习基础弱的学生看不懂视频的讲解内容,回到课堂还得接受教师讲授的方式。除此之外,有些活动课程和特殊儿童并不适合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可见,为了能让学生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看似光靠“微课”也是重口难调。

4.“微课”的超时空性与师生发展的情感交互性要求之困境。

“微课”注重学习行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主张学习活动脱离教师面授的局限。但是,这同时也拉远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导致了两种困境,第一种是学生脱离了教师的面授,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第二种是教师面对缺少学生主体参与的现场而丧失了本应该有的临场发挥,变得照本宣科。前一种过度发展就会使学生对教师甚至是知识产生疏离感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后一种则会导致教师脱离“园丁”的地位而处于自言自语的境地,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言,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互作用必不可少,否则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对于教育而言,它既是一门科学,但更多时候也是一门师生交往互动的艺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应变的做出科学的引导,而这便是“微课”等学习方式做不到的。

二 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要素

我们探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微课优化路径,促进微课发展。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要素。所谓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在多方面取得进步的学习活动。”[3]而要想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就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相应的知识基础和阅读水平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学生原先具备的知识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互连接也就为有效学习提供了可能。倘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原先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亦或者新学习的知识难度很大,无法与学生自身的认知相连接,那么学生自然学习会很吃力,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学习。这也难怪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越学效果越不好,越学越辛苦。与此同时,学生阅读文本的水平对其进行有效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人类优秀的实践总结的经验,这些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系统性的,这些知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书本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而很多时候学生学习知识需要通过大量文本阅读的方式获取。可见,阅读水平低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就显得非常困难。试想,连文字的意思都没读懂又何谈新旧知识的建构呢?正如,很多中小学数学教师说的那样,数学问题读不懂说明语文阅读功底很薄弱。

2.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积极主动参与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学生并不是被动加工的对象,他们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学习更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学生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好的技能,必须对学习的内容知识进行主动加工,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付诸行动才能得以实现。可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习习惯所致。所谓学习习惯,“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4]好的学习习惯必然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产生良好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制约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如果在学习时没有主动参与其中,就会使得自身产生负面情绪。可见,学习习惯对于有效学习而言是何等重要。这使得我们不禁会问,怎么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事实上,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是具有向师性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作为学习榜样的教师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在与学生的现实交往中,教师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很好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和监测,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

3.学习互动,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保证。

学生面对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概无条件地接受,而是按照自身主体的情感态度、期望等进行筛选。因此,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之,则会削弱学习的动机。不得不说,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事实上,学生获取积极情感体验的方式很多,有的是克服困难获得的成就感,有的是学习内容本身带来的兴趣。可是,试问有哪一种方式比现实中教师的一句表扬、同学的一句鼓励更能让学生自身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呢?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学生有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5]显而易见,要想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依靠师生、生生交往互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肯定、帮助、鼓励的互动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又怎能不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

三 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微课优化路径

当透析了“微课”自身存在的缺陷,当通晓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要素,便可以更好地对“微课”提出改善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聚力。

1.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微课服务,用多元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基于以上对有效学习的要素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学习者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而新知识的有效学习依赖于其与个体原有知识基础的有效建构。若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就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条件来设计相应微课视频的内容。因此,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微课服务,力求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观看到适应自身知识基础的微课视频,从而促进知识的高效内化,这成为了“微课”的应为追求。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面向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针对同一课,分不同的类型,例如“夯实基础型”“重基础小拓展型”“拓展延伸型”等,设计大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微课视频。使得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再将大把时间浪费到夯实基础上;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用对着屏幕听天书,而是可以选择自己听得懂的微课视频来学习,做到物尽其用。其次,在微课中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例如,面对书面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微课视频中可运用FLASH动画演示等视听手段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知识的学习通过智慧游戏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智慧游戏闯关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后,完成达标游戏的闯关,成功后获得相应奖励,从玩中学,促进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2.转变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会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安逸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受自身角色限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多教师为了便于管理学生,不苟言笑、不愿以幽默的方式面对学生。除此之外,教师传授的知识大多理论性强且较为抽象,与生活的关联性较低,缺乏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联想不到生活,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换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微课视频中的教师不再是严肃强势的传道者而是学生平等幽默的学习伙伴,通过幽默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微课视频的学习中来,通过亲切伙伴般的语气消除师生隔膜,使得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微课视频中的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教教材的“教书匠”更应该是统筹微课内容的“设计师”,如何设计微课才能在短短的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使学生听懂并掌握微课所要传达的内容,达到高效学习,这是微课视频中的教师所要充分思考的。除此之外,微课中的教师还应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课程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应用于日常生活,既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形成课程知识学而有用的正确观念。

3.允许社会资本建立多维互动的“微课”资源平台,实现师生、生生的实时互动。

没有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学习着实是不完美的。学生们享受不到与教师共同探究的乐趣,无法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我相信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每天毫无情感交流的对着传播知识的机器学习。因此,微课若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就势必需要弥补缺乏互动这个短板。对此,我们需要建立汇集海量“微课”资源的平台,为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场所。学生在这个微课资源平台上观看自选的微课视频,同时,通过摄像头的影像传输,学生每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被教师注意到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师生、生生可以在相应的频道里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实现广泛的交流互动,虽然难以实现面对面的零距离,但这也使得学习者无需害羞、可以毫不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讨论的深入。除此之外,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将“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以及微课资源的开发由社会资本介入承担,学校如需使用这些微课资源便可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形式来获取权限。由此以来,学校的教师便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微课上,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对学生的答疑解惑上,从而减轻了教师的额外负担。

[1]钟启泉.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上海教育,2014(12).

[2]杜志强,支少瑞.微课在新媒体时代的位与为[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

[3]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3).

[4]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Class No.:G4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ptimizing Path of Micro-class Based on Effect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Jiang Weix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China)

Micro-class, as a product of Internet era, has transcended the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 Although many scholars of micro classes have made in-depth research into Micro-class .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answered ,such as the whether the nature of learning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or not . Only can micro-class meet each student's needs, etc, . It is worth noting if the micro-class can not meet the students' effective learning elements. It can provide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promote student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with micro-class platform , the teacher can achieve real-time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to make up for its own de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icro-class; effective learning; optimization path; affective interaction

蒋维西,在读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复杂性思维视域下教师教学智慧生成机制研究”(13YJA880015);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基地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智慧养成研究”。

1672-6758(2016)12-0001-3

G42

A

猜你喜欢

微课情感教师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