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开展ESP教学的必要性及课程理论视阈下ESP课程构建研究
2016-03-07刘靖宇
刘靖宇
(1.河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2;2. 河南农业大学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62 )
河南高校开展ESP教学的必要性及课程理论视阈下ESP课程构建研究
刘靖宇1,2
(1.河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2;2. 河南农业大学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62 )
新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专门用途英语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此举对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将产生重大影响。地处内陆的河南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内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到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尽快开展ESP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论视阈下,开展ESP课程教学需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虚”与“实”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估要“内”与“外”相结合;课程开设与教学组织要“软”与“硬”相结合。
河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ESP课程;课程理论
0 引言
经过10多年的激烈争论之后,以王守仁为主任的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历经两年的努力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15年7月报送教育部审批,这标志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从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这一纲领性文件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本次改革去掉了强制性、统一性色彩,而基于各地各高校的差异赋予高校更多更大的自主权。《指南》中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设置、评价和测试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与2007的《课程要求》相比都有了很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而又最为模糊的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指南》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类课程。说它“最为突出”,是因为30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将专门用途英语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并在4.2.2节用1节的篇幅对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进行了详细叙述,并指出,“各高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术需求,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供学生选择,也可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纳入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内容。”说它“最为模糊”,是因为从语言表述来看,《指南》将专门用途英语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用的是建议性语言,建议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相应课程,但对课程的学时与计划层次等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指导性说明。
那么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学术英语”呢?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有两大类内容,一是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该课程侧重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二是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为特定目的服务的英语教学。ESP又可分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AP courses often have a study skill component”;“EOP is also known as vocational purposes”[1]。也就是说EAP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与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密切相关,如阅读英语的学科专业文献,听用英语做的学科专业讲座,用英语做专业陈述,用英语撰写论文摘要等能力;而EOP则是相当于岗位培训性质的职场英语,如各职业院校的旅游英语、酒店管理英语、文秘英语等。在ESP的教学内容方面,Stevens[2]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区别特征:一是ESP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二是ESP在教学内容上要与特定学科和职业关联;三是在教学方面,ESP的性质是语言教学,只是更加侧重于适合专业和职业英语表述的句法、词汇和语篇的教学。Ellis和John[3]对ESP教材编写原则的界定,进一步明晰了ESP教学的重点和内容。他们认为ESP教材在语言上必须包含学习者学科专业中常见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功能,也就是专业知识用英语表达的语言供核;在内容上必须和学科专业相关联,但主题的选择和设计任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科专业所需要的语言技能的教学。根据以上学者对ESP和EAP的论述,可以看出,ESP教学实质上是“以需求为根本,以内容为依据,以功能为核心,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和应用为目的一种教学方法。”[4]这种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如果得以贯彻实施将会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生质的变化,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河南高校促进ESP教学的必要性
1.1 河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从全国来看,自改革开放国家教育委员会把大学英语定为高校的公修课以来,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定位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许国璋先生与杨惠中教授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公共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为科技服务。许国璋认为,公外的教学任务(目标)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通外语又通本行业务,能够用外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5]另一方则以董亚芬为代表,她认为,“‘结合专业’表面上似乎是一条捷径,也许可以‘立竿见影’,使学生很快读懂某些科技资料,但是想利用专业资料打扎实的语言基础确是不能的。”[6]因此,她主张把大学英语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6]随后的二十年,这种争论一直存在。围绕本次《指南》的制订,近几年也是争论不断。一方以“教指委”主任王守仁为代表,他们坚持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学术英语的应用范围相对狭窄”,“对大多数中国学校来说并不存在实际需要,认识上有偏差,实践起来有困难,不适用于全国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另一方则以“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蔡基刚为代表,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主要是学术英语。在蔡基刚的带领下,上海于2013年率先制定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其中明确规定“通用学术英语应该设置为必修性质”。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经有27所高校按照《框架》要求开始了试点教学。学界的争论以及上海市的率先行动,无疑影响了“教指委”对《指南》的制订,这也是《指南》把ESP教学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而又未明晰表述的原因。尽管《指南》至今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复实施,但就学界的争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笔者两次参加《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与各专家的交流情况来看,ESP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已成定局。
就省内来看,河南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学者们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所显示的负面情况在河南高校都普遍存在。如:学生与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满意度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学生因为动机缺失和兴趣下降导致的“厌学”、“惰学”现象等。更为主要的是,无论是教学管理层还是大学英语教师本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认识到“大学英语的生存危机”,多数院校也没有严格落实分级教学,只是按照录取批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材替代分级教学。这就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与教育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河南高校必须抓住本轮大学英语改革的契机,提前做好准备,进行赶超。
1.2 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中原经济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后,地处内陆的河南省迎来了后发优势的机遇期,近几年外向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以2015年为例,根据郑州海关发布的消息,2015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4600.2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1.87%,同比增长了15.3%,高出全国总体增速22.3%。河南省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72个,实际利用外资16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8%;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新签合同额为43.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5%。另据郑州海关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累计进出口17 686.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4倍;2015年进出口总额是“十一五”末2010年的3.8倍,年均增长了30.6%。在“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与“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的落实与发展,笔者相信河南省的外向型经济仍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外向型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外向型人才,从大的方面讲,就是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具体而言则指那些以外经、外贸为主体的涉外业务人才,以开发创办出口创汇产业和企业的科技管理人才,对外技术交流引进、技术合作、技术服务的技术人才。而如今河南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为学生“打扎实的语言基础”阶段,基本忽略了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无论是以郑州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专业型大学,还是以黄淮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高校,都没有开展ESP教学,更没有建立完整的ESP教学体系,甚至有很多高校把ESP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等同。这就说明,当前河南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认知层面,很难培养出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外向型人才。
1.3 河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十几年前胡壮麟先生就担心,“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最终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达到现在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甚至六级水平。那么,这就产生若干年后大学英语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8]近年来,蔡基刚也多次“危言耸听”地高呼大学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生存危机”。如今这种危机已经变成了现实。《指南》指出,“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通用英语课程要与高中英语选修Ⅰ课程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144-216课时;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可选择提高目标,需要144课时。”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基础目标,还是较高目标,相对于2007年的《课程要求》设定的256学时,大学英语课时大规模削减已成定局。那么,一旦《指南》得到批准实施,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就面临无课可代的局面。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现有大学英语教师41名,平均每人每周承担12—15学时的教学任务,如果通用英语课时缩减到144—216学时,平均每人每周可能在6—10课时,而河南农业大学对大学英语教师基本教学任务的要求是不低于228学时,也就是说,按照《指南》的课程设置就意味着部分教师将难以完成基本工作量。另外,多年来科研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软肋。笔者对河南农业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2013—2015年的科研情况做过调查,调查显示:3年来41名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89篇,平均每人每年0.72篇,其中教学论文19篇,平均每人每年不足0.16篇,科研水平从中可见一斑。因此,现在开始ESP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可以使我有课可上,解决我们的“饭碗”问题,也为我们的科研指明了方向,因为ESP课程的开发与设计,ESP教材的编写,ESP教学法的探索以及ESP课程的测试与语料库的建立都将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1.4 河南高校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河南高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007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两份文件的要求,相继开设了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在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双语和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满意度也较低[9]。其中原因众多,但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严重脱节,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从以提高英语水平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突然转变到以英语为媒介学习专业内容的双语教学。”[10]学者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弥补这一脱节现象的最佳途径在于,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基于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念下的ESP课程。[11-12]王守仁也明确指出,“特殊用途英语(ESP)是从通用英语课程到双语教学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13]基于学者们的研究以及河南省高校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河南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和学科特色积极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EGAP),巩固学生学科英语知识的语言共核,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双语和专业英语课程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
2 课程理论视阈下河南高校ESP课程构建的思考
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拉夫尔·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这四大要素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其中教学目标是核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教学内容是载体,它需要和目标相吻合;教学组织是手段,它要为教学目标排除障碍,提供保证;评估体系是目标实现的工具,它要能促进学习者的动机,也要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13]按照泰勒的课程理论,笔者认为河南高校开展ESP教学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2.1 ESP教学目标制定上要“虚”与“实”相结合
所谓“虚”与“实”的关系就是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总体目标是方向,具体目标必须围绕总体目标进行。ESP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但ESP教学也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因此,河南高校在制定ESP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诸多因素。河南外向型经济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国际物流、电子信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出口、中医文化输出、高效农业的引进与交流等领域。这就要求各高校在设计ESP课程目标时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强化与这些相关学科的ESP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实质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又要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程之中。ESP是基于内容与需求,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法。它要求用真实的语料与场景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如果所获得的信息与学生个人的学习目的和受教育的目的密切相关时,这种教学就进一步促进了语言习得,增强了语言学习动机。”[4]因此,ESP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做到“现实”“清晰”“可量”。“现实”是指,在保证语料真实的基础上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清晰”就是,该目标要与ESP课程的学科知识相关联,而且设计的项目与任务要为学生所熟悉并具有可操作性;所谓“可量”就是指,每一个项目与任务的实施都可以具体到量化测试。只有解决了具体目标“实”的问题,总体目标的“虚”才可以成为现实。
2.2 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估方面要“内”与“外”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而教材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开展ESP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基于ESP课程的特点,国内外很少有权威的统一使用的教材。实际上,教材已经成为困扰国内ESP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蔡基刚转述过Lewis和Hill关于ESP教材编写时的4个标准:“①教材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和研究兴趣;②教材是否与学生的专业以及需求有关;③教材是否有趣;④教材是否有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任务和活动。”[14]按照这四条标准,笔者认为,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开设ESP课程的高校对外应与同类高校、同质学科共同联合开发编制相关教材。如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发涉农以及分子工程类ESP教材;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中医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发医学类ESP教材等。在各高校内部,对于那些特色学科,可以组织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学教师来共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ESP教材。当然,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而不是全部,对于ESP这种特殊的课程,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与时间中难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全部问题。因此,为了获取真实的教学材料,ESP课程应该走出课堂与外向型企业紧密结合。除了专业人士的讲座、学生的实习训练外,完全可以请企业界人士走进课堂,用真实的语料与案例给学生讲课。在课堂作业与项目之外,也可把企业的真实任务拿来作为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
评估是确保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建设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开展ESP教学的又一关键任务。由于ESP课程涉及的学科不同,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以及教学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各高校对学生进入ESP学习的准入标准也各不相同。再有,在语言教学方面,EOP和EAP教学目标突出的重点也不一致。EOP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比如旅游英语、航空航海英语等;EAP则更重视书面表达能力,比如分子工程类与涉农英语等。这些就使得ESP课程的评估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特征。鉴于此,《指南》也明确了ESP课程“以学校内部开展的自我评估为主,其他多样化的外部评估为辅”的指导方针。在测试内容上,Douglas[15]认为ESP测试有两个主要特点:知识性与真实性。知识性就是强调ESP课程的跨学科性质,在测试时要使用前沿的、具有研究意义的专业性材料;真实性是指评估和测试的任务应模拟真实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基于《指南》的指导精神和ESP测试的特点,在校内可以建立一个基于ESP课程内容的以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在测试中的权重不少于50%,主要是在课堂内外基于项目与任务驱动的测试,如文献报告与学术陈述、场景模拟等;终结性评估的权重控制在50%以内,在课程结束后从阅读、听力、写作三个方面通过笔试进行测试。同时,对外要与同类高校、同质院系进行ESP评估工作的联合研究,在条件成熟时,以“河南ESP课程联盟”的形式推出全省范围内的ESP统一考试,并颁发相应证书。
2.3 课程开设与教学组织要“软”与“硬”相结合
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教学组织,所有的教学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头上。教师是决定一门课程开设及教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背景绝大部分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他学科的知识相对欠缺。“教师知识,尤其是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及其来源方式是影响教师心理并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6]正是因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欠缺,让他们从自己所熟悉的通用英语教学转入陌生的ESP课程教学,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心存畏惧,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是“大学英语是一门配套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这一重大问题上,不能由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学特长和研究方向决定。”[17]另外,学生们基于自己的水平与暂时目标,在选修ESP课程时也可能不太积极。但是,需求与要求不是一回事,需求(needs)是社会的、客观的,而要求(wants)是个人的、主观的。学生们的个人需求(要求)有时是盲目的、眼前的、功利的。高校与培训机构的不同就在于它能够高瞻远瞩,预见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笔者建议,河南高校首先应该建构“软环境”,加大对ESP课程建设的投入,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与手段鼓励教师开设ESP课程;同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师资培养。“送出去”就是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ESP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修学习。“请进来”一是定期邀请国内外ESP课程专家做专题讲座,对ESP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二是定期邀请同类、同质院校的优秀ESP教师上公开课,让教师与学生对ESP课程的教学法、教学内容与课堂组织有更直接的认识;三是把企业界专业人士请进来参与ESP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甚至直接参与教学。同时也要有“硬”的一面,那就是按照《指南》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出台相关文件,对可以开设ESP课程的学科进行硬性规定,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并组织校内外专家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组织方面更应重视“硬”的一面,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里,要求教师从课堂时间安排,教学手段,课堂内学生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检查,课外项目与任务的设计、布置与监控等方面做出详细的并能进行量化考核的教案,并促使相关教学督导定期进行教学检查。总之,在每一次改革之时都势必会遇到阻力,这就促使管理层要采取软、硬结合的措施来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
3 结语
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启动,ESP课程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已是势在必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的河南高校面对这一重大变革肯定会遭受“阵痛期”。但是无论是为了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还是为了河南高校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亦或大学英语教师为了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对ESP课程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新形势下,河南高校的管理层不仅要结合本校学科特点积极推进ESP课程的建设,也要考虑自身实力,加强与同类、同质院校的合作,共建ESP课程体系。同时更要想方设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尽快转变观念,加强对ESP课程开设、教材编写 、教学方法、语料库建设以及测试与评估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更应积极应对这一改革趋势,这既是省内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他们自身业务发展甚至是解决他们自己“饭碗”的需要。
[1] 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C]//In M. Tickoo(ed), ESP: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 seame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
[3] ELLISH M, JOHNSON C.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 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和大学英语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2014(2):1-7.
[5] 许国璋. 谈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任务[J].人民教育,1978(10):21-25.
[6] 董亚芬.《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次修订的思考与设想[J].外语界,2006(1):77-79.
[7] 王守仁,姚成贺. 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外语,2013(5):4-10.
[8] 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 国外外语教学,2002(4):3-7.
[9] 李世奎.涉农本科高校畜牧兽医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 家畜生态学报,2014(8):90-93.
[10] 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4(4):68-75.
[11]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 外语界,2008(1):76-80.
[12] 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24-129.
[13] 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时间,2011(1):1-5.
[14] 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15] 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编写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0):1-4.
[16] DAN D. This won’t hurt a bit: assessing english for nursing [J].Taiwan international Esp journal,2010(2):1-16.
[17] 夏洋,赵永青. CBI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教师知识和教师心理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2(4):423-428.
[18] 蔡基刚. 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4):83-93.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SP CURRICULUM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ORY
LIU Jingyu1,2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62,China;2.British&AmericanLiteratureResearchCenter,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62,China)
The newly formulat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has incorporated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 into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e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Inland, and due to i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dema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export-oriented economy for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elf-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SP curriculum teach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ory, the following problems must be solved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ESP course: in the formul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virtual” must be combined with “real”;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volve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volve the combination of “soft” and “h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SP curriculum; curriculum theory
2016-08-28
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公共英语与双语教学衔接和我省外面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52400410070)
刘靖宇(1970-),男,河南固始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作品和英语语言教学法。
1673-1751(2016)04-0120-06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