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中君子与小人之辨及其影响

2016-03-07陈红梅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人品格庄子

陈红梅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庄子》中君子与小人之辨及其影响

陈红梅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庄子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庄子》在哲学、文学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君子人格”亦为后世所铭记。“君子”与“小人”是先秦著作(尤其是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其内涵也是丰富多样的,《庄子》自然也不例外。庄子笔下的“君子”“小人”不仅有着别与其他诸子著作的独特内涵,而且彰显了他“逍遥、齐一”的思想和独树一帜的精神,且其塑造的“君子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庄子》;君子;小人;品格

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君子”“小人”二词,其含义不仅随时代更迭而变化,且也会在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如庄子笔下的“君子”“小人”,与同时代世俗观念下的概念有着天壤之别。在对《庄子》中频繁出现的“君子”和“小人”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本研究试从两大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是通过君子与小人之辩,诠释庄子逍遥、齐一的哲学思想;二是通过庄子塑造的君子形象寻找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庄子》及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庄子及《庄子》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追名逐利环境下的一股清新之风,蕴含着别样人生和独特内涵。以下简要分析《庄子》作者情况,以及归纳在先秦时期的“君子”“小人”的含义。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蒙县人,名周,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其毕生之思想精华融于《庄子》一书中。《庄子》书名自唐以后又称《南华经》。

《庄子》由战国中晚期逐步形成、流传、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其书原有五十二篇,今已失传;魏晋时期向秀、郭象整理作注,现通行本为郭注本,共三十三篇,分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在后代多种《庄子》研究版本中发现,或有(晋)崔譔注本二十六篇,或有(晋)李颐集解本三十篇不等。关于《庄子》的作者,由古至今的学者对此争论不一,(明)焦竑认为“《内篇》断非庄生不能作,《外篇》《杂篇》则后人窜入者多”,[1](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庄子》中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2]当代学者周通旦则认为《庄子》的内、外、杂三篇皆是庄周所作。这是关于作者问题的三种结论或者是有考证的猜测,至今无一定论。(唐)成玄英于《庄子序》说道:“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事虽彰着,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显;欲先明妙理,故前标内篇。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3]其实内、外、杂三篇不论出自何人之手,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庄子的核心思想——道。

2.《庄子》时代的君子、小人

“君子”与“小人”两词频频出现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且两词同时出现的概率很高。以下为两词在先秦著作中含义的初步整理。

(1)君子

A.本义,即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如《孟子》:“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4]

B.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如《易》:“九三,君子终日乾乾。”[5]

C.旧时妻对夫之称。如《诗》:“未见君子,忧心忡忡。”[6]

D.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如《国语》:“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7]

E.特指作《左传》的作者。“凡传中所引君子曰,义皆肤浅,左氏之陋见也。”[8]

如《左传》:“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

(2)小人

A.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常与“君子”对举。如《庄子》:“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贱也。”[10]

B.人格卑鄙的人。如《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11]

C.识见浅狭的人。如《论语》:“小人哉!樊须也。”[12]

D.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如《孔子家语》:“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13]

E.旧指仆隶。如《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4]

F.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如《左传》:“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15]

3.《庄子》中君子与小人的内涵

《庄子》中“君子”“小人”两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常以对举的方式呈现,其含义随文转化。现将原文中有关“君子”与“小人”出现的次数,按照内、外、杂三篇的顺序作简单整理,并附上其具有的基本内涵。

内篇中出现次数极其少,仅《大宗师》一文中出现2处;外篇中出现次数最多,《骈拇》《马蹄》《天地》《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分别出现2处、1处、2处、2处、3处、3处;杂篇中出现次数也较多,《外物》《让王》《盗跖》《渔父》《列御寇》《天下》分别出现2处、3处、2处、2处、1处、2处。逐文查阅,不难发现,“君子”一词在内、外、杂篇中分别出现3次、15次、12次,共计30次,至少表达了9个含义;“小人”一词内、外、杂篇中分别出现2次、7次、4次,共计13次,至少表达了5个含义。其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在内、外、杂篇中分别出现2次、6次、3次,共计11次。

《庄子》中,“君子”有“统治者,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对人的尊称,有仁义智慧的人,具有政治抱负的人,才德出众的人,明于道的人,不求名利的人,不论肢体是否健全都顺应自然天性的人,摒弃儒家仁义礼智的人”等内涵,后四项的解释不同于其他诸子的,这是庄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德行。“小人”有“被统治者,人格卑鄙的人,无仁义智慧的人,阿谀奉承的人,违反天性的人”等内涵,最后一项是庄子的“小人”观。

我们至少有两点发现:一是《庄子》中的“君子”“小人”所包含的意义丰富,不仅有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大时代语境语义,如“君子”有“泛指才德出众的人”的意思;“小人”有“人格卑鄙的人”和“平民百姓、被统治者”的意思,而且还有着庄子赋予它们的独特含义,与儒家所说的道德内涵毫无关联,从侧面反映出庄子思想的与众不同之处;二是《庄子》中的“君子”“小人”不论是单独、还是对举,它们在外篇、杂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在内篇中出现的次数最少。若内篇确是庄子所作,根据庄子的用语习惯而言,是否可断定外篇掺杂了庄子后学的著作成分。这只是笔者初步推测,还需进一步深入考证。

二、《庄子》中君子与小人的哲学内涵

在《庄子》中,“君子”与“小人”除了那个时代共有的含义外,也有着庄子赋予的独特内涵,体现了他“逍遥、齐一、无为”的思想。且以具体语段为例,分析如下:

1.庄子批判的君子、小人观

庄子所批判的“君子”“小人”观,实际是以儒家的“君子”“小人”观为代表对象的。“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16]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束缚人性、绑架社会,庄子的批判又何止于此呢,内、外、杂篇中皆有。现从君子、小人的角度,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分析下庄子的批判。

(1)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17]意思是,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小人。他们为了某一目的而牺牲是同样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残害生命、损伤本性而言,那么盗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

《盗跖》中“‘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故曰: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18]其中的君子、小人与此为同一意思。这里的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是以儒家的社会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它与人的精神、思想无关,而与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行美丑有关。符合社会美德、为仁义失去生命的为君子;破坏社会秩序、为财为利失去生命的是小人。在庄子看来,君子、小人都只不过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地位而灌输在人们身上的价值观罢了,其损害生命和破坏本性的实质是一样的。按照庄子“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的观点,这里的“君子”“小人”都算不上真正的“君子”,皆“小人”耳。

(2)追名逐利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19]意思是,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

此君子、小人,仍以儒家的美德标准评判,以有无仁义智慧来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限。他认为之所以会有俗称的君子、小人之别,是因为人丢失了本性且有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是统治者和贤人为愚民建立的道德牢笼,把自己的欲望公开化、合理化。因违背人性、自然、道,所以社会才会如此混乱不堪,正所谓“圣人生而大盗起”。[20]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经》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21]他认为“道”先于、高于一切,人类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等)的发展都会造成“道”的毁坏,要想修养得道,就要还原本真,放弃儒家所谓的仁义、智慧。在此基础上,庄子还认为,人本天真、朴素,同万物一样皆源于道,只要人回归自然和本性,就没有好坏、利弊、你我之分,就能还原一个浑然一体的大同世界。而人只作为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而共永存,顺其自然,不可执着。

2.庄子心中的君子、小人观

庄子不仅提出回到大同世界的途径即回归本性和自然,还为大同世界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君子形象。

(1)任性、齐一

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22]意思是,子贡说:“再冒昧地请教‘畸人’的问题”。孔子回答:“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所以说,自然的小人就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就是自然的小人。”

此君子、小人与人格、才能、品味等毫无关联。而判断一个人是君子或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是否顺应自然和天性。如果一个人肢体残缺,于社会而言,他丑化了社会形象并为看中外貌的人们所鄙视,是社会的小人;相反,他的残缺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他的不卑不亢是顺应天性,这是一种尊重自我和齐物的人生观,于天地和道而言,他是君子。这是“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反而言之,“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同理。

(2)逍遥、无待

“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23]意思是,君子不苛刻计较,不使自身被外物所利用。

《逍遥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4]成天地之正、辩六欲气之是顺乎自然的事情,故能与自然长存且游无穷,即真正的逍遥是“无待而游乎自然”之中,此即《逍遥游》的主旨。至人、神人、圣人,此三子者,皆把“己”“功”“名”等“有待”之物置之度外,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升华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高度。故此三人皆可谓君子,不为自己的形骸所累,更不为外物功名利禄所困扰。此君子与至人、神人、圣人一脉相通,皆为参悟了道、破除了物我的局限、能真正逍遥于世的人。

从庄子对“君子”“小人”的诠释来看,他摒弃阶级的、智力的、道德的等世俗观,从人的内在修养角度出发,发掘精神上的任性和豁达。他对事物的理解恰与世俗相异或相反,可见其哲学观的与众不同。世俗的思想基础,包括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无不以人和社会为基础,以道德和法律为手段,解决的是人和社会的问题;而庄子的思想基础是人和自然,修炼的是逍遥、齐一、无为的境界,首先解决的是人心和自然的问题,而后社会问题便迎刃而解。但因人类长久地生活在治和被治的社会,而忘记人类最初的模样,所以回不到庄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其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在历代都成不了主导思想,当然也是无法复制的,然而其复活会发生在两个时段:一是乱世,静心;二是盛世,养神。但只有当现实残酷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回到最初状态,这时候才能明白庄子笔下的“君子”与“小人”。治人是短暂的,治心是永恒的。逍遥无待、坐忘心斋、万物齐一,这些看似无情,其实是有着关乎全人类和自然的悲天悯生的大情怀,这算得上“善”的最高境界。

三、《庄子》中君子形象的文学接受

庄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在外貌上是没有要求的,其精神品格可以用三个词语概括:逍遥、任性、齐一。在《庄子》中,不仅“至人、神人、圣人、全人、真人”,都算得上君子,庄子本人也正是一个典型的君子形象,从“蝴蝶庄周两相梦”“妻之死,鼓盆而歌”等都可以看出其君子品质。那《庄子》中的君子形象在后世的文学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庄子身后,同时代的荀子是对庄子评价的第一人。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是不认可他的,批评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25]天谓无为自然之道,庄子把治乱放在天上而不是人上,荀子以其人伦规范来批判庄子的无为和任性。且惠子也不能接受他所谓的君子品格的。

汉代司马迁,“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幣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6]畏累虚、亢桑子是老子的得道弟子,虽然司马迁对《庄子》记载的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的君子形象不可信,但对其洸洋自恣以适己的高洁风格仍颇为赞赏。且从《史记》所载庄子“笑而辞相、以快吾志”的行为来看,庄子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逍遥君子。

魏晋的阮籍看似与庄子形象更加贴近。经过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他由崇尚儒家的经世致用转向道家的“隐世”。其咏怀八十一篇和《达庄论》等文章,无不体现了他思想上的“老庄”哲学思想。他批判虚伪的仁义道德,崇敬庄子的“隐世”“自然”等哲学观点。“齐祸福而一生死,以天地为一物,以万类为一指,无乃徼惑以失贞。”[27]他赞美庄子逍遥、齐一的品格,也身体力行着这种精神。然而老庄思想于其而言,或只是一种避世的良方。魏晋玄学的盛行,使得庄子与魏晋当世相得益彰,迎来了庄子热的第一个高峰期。阮籍的诗文作品和生活态度无不体现着庄子的君子人格特征,也透露着时代的文学气息和走向。

明代文学家陈子龙在《庄周论》中评论庄子“夫乱世之民,情懑怨毒,无所聊赖,其怨恨既深,则于当世反若无所见者”。“而激辨悲抑之人,则反讽诟古先以荡达其不平之心,若庄子也。”[28]另有《谭子庄骚二学序》曰:“予尝谓二子皆才高而善怨者,或至于死,或返于无乎有之乡,随其所变耳。故二子所著之书用心诙奇,逞辞荒诞,其宏逸变幻,亦有相类。”[29]前者以“知人论世”的对比法来解释庄子“无为、任性”等思想,从反面说明乱世之民“以静治乱”的人生态度。后者以“庄骚”或“庄屈”并重,意义非凡。“离骚”因为洋溢着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而在汉代被称作“离骚经”,提到儒家“经”的高度,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庄骚”并重,原因有二:一者为庄、屈皆才高怨深、殊途同归,前者以“无情之情”侧面表现伟大的悲天悯生情怀,后者以“至情之情”正面体现忧国忧民的品格;前者是道家的君子形象,后者则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二者为《庄子》和《离骚》的艺术手法的相似性,即想象丰富、逞辞荒诞、意境辽阔等。其实“至少在唐代,‘庄骚’就已并称”,“明清之际,陈子龙等士人把超脱此世的情怀与忠国之情、怨世之心相结合,赋予了庄骚合称新的时代内涵”。[30]或是出于政治考虑,庄子的君子形象被世人认可和效仿。但由此窥探,明清之际的“庄子学”又是一番盛世。

无独有偶,清代的胡文英于《庄子独见》中道:“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31]其无情之情的观点与陈子龙意见吻合。因其别样的伟大精神,“庄”之“悲天悯生”和“逍遥任性”的双重君子人格获得后世的高度评价和效仿。

四、结语

由“君子”“小人”的独特内涵和“君子形象”的影响,后人能看到庄子的文学才能和异样的思想散发出的熠熠光彩。先秦诸子百家都在探求真理、立书作说,都有自己鲜明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立场;而庄子哲学,这些都是抽象的,他是站在整个宇宙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后世很少能够理解和继承。但其独树一帜的伟大风格和情怀,将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焦竑.焦氏笔乘(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

[2][3][10][17][18][19][20][22][23][24]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5,7,997,330,999,344,355,278,1079,19-20.

[4]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91.

[5]廖名春校点.周易[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

[6]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27.

[7]陈桐生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698.

[8]杜预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M].中华书局,1980:1839.

[9][15]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12.

[11]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364.

[12][14]孔丘著,杨伯峻今译,刘殿爵英译.论语:汉英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6,334.

[13]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3.

[16][26]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M].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2143-2144,2144-2145.

[21]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2.

[25]荀况撰,杨琼注,耿芸标校.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55.

[27]阮籍撰,李志钧等校点.阮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1.

[28]陈子龙著.陈忠裕公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94-695.

[29]陈子龙著.陈子龙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9.

[30]吴思增.陈子龙与明清之际“庄骚”合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

[31]谢祥皓.庄子序跋评论辑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entleman” and “Villain” inChuang-tzuand Its Impact

CHEN Hongm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Chuang-tzu is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Chuang-tzu has reached very high achievement not only 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his “gentleman personality” is also remembered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Gentleman” and “villain” are two words that appear frequently in the writings of pre Qin period, especially in prose, and the connotation is also rich and varied. Chuang-tzu is no exception. “Gentleman” and “villain” in the prose of Chuang-tzu not only has the unique connotation compared with books of other pre Qin philosophers, but also demonstrates his thought of “free, unfettered as well as equal” and unique spirit. His “image of gentleman”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Chuang-tzu; gentleman; villain; character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1-0058-05

作者简介:陈红梅(1991-),女,安徽淮南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散文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30

猜你喜欢

小人品格庄子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指印小人来了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木勺小人
《庄子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