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人性美探析
2016-03-07金冬雪
金冬雪,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美探析
金冬雪,任强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关键词:余华小说;人性美;人性本真;人性本善;爱满现实;幸福栖息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也得到了极大进步,但也出现了人类物质精神文明天平的严重失衡问题。在中国文坛上,生存价值和生命意识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众多作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人性关怀的发掘,目前国内外对人性美探寻的作品有很多,余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余华执着于人性美的探寻
余华作为当代知名作家,其作品由前期的先锋意识转为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再到今天的完全现实风格,堪称变幻无穷,特别是叙事风格、语言特色、人物设定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但余华对人性美的追求从未改变,他一直在努力寻找人性美的栖息地,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余华小说吸收继承了国内外文学中关于人的生存和人性关系的思考主题,放眼于不同生存境况下的人们,敢于突破局限。
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方面。这既有时间上的分期,也有表现特色上的差别。再究其原因和意义,则可以从差异性中发现其内在的共性,即人性美的一种。不过分强调其八十年代的血腥描述、九十年代的苦难、以及近期的荒诞,就会发现余华更多的集中于人性美好栖息地的探寻。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让人去发现生活的美好,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正能量。
二余华小说中人性美的表现
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表现的方式方法都与时代有关,在余华的小说中对于人性描写的表现则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也是四种不同的关于人性美的抒写。分别是八十年代苦难生存下,以暴力血腥显示人性本真的美;九十年代温情回归书写人性本善的美;二十一世纪初时代交织,以批判的手法回归现实,在批判中展现人性之爱的美;2013年《第七天》又以一种荒诞手法,述说幸福,找寻人性美的栖息地。
1.苦难生存 人性本真。
叔本华说过:“欲望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它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1]余华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小人物的苦难生存故事,以小人物的个人情感纠葛表达出社会现实折磨下人性的一种本真。在代表作品《现实一种》中处处可见亲情淡漠、人心炎凉。缺爱的生存环境,世态炎凉的家庭感情,生存苦难所带来的悲惨后果。也许当现实中的婚姻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家庭时,往往会显示出人类自私自利自我的本质。从皮皮对堂弟的暴力举动以及不惧怕、不伤心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父辈的冷漠暴力是孩子学习的模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山岗和山峰总是以暴力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而在皮皮的现实和精神世界里,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山岗杀死山峰是慢慢将其折磨致死,采用的是比暴力更残忍的非暴力手段,甚至整个过程山峰都好像是自觉接受的。山岗之所以不采取暴力手段,一方面也许是害怕法律的制裁,但更应该是反应人心的扭曲,对待鲜活生命的漠视态度,手段的残忍,杀人不见血方式等。这是整部小说让人最震撼的。
与其说余华是向我们阐述血腥罪恶的外在表现,还不如说这是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内在一种本真的体现。好像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虽有道德的束缚,有礼教的钳制,但一切都是那么自私,这种自私也许是一种罪恶,也许是一种现实苦难,也许是物质精神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扭曲状态,但也是人性里一种本真的表现。
2.温情回归 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更多地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之中。余华在90年代有三部重要长篇小说是这种温情回归后的人性本善的体现。“《在细雨中呼喊》之后,余华笔下人物的生活虽然还是残酷的,苦难的,血泪斑斑的,但余华为这种苦难的生活找到了缓解方式,表现在叙述上,那就是从过去的严实而滞重开始走向明亮和轻松。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作者分别开出了缓解苦难的三剂药方——回忆、忍耐、幽默。”[2]其中真正让余华一改之前暴力文风的小说是他于一九九一年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节奏变得舒缓,叙述中也许掺杂着些许悲哀,但更多是因回忆而产生的温馨感。其后的两部长篇小说则更是继承了其温情描写的笔触和风格。
首先,小说《活着》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代名词,挂着地主名号的福贵爹是善良的,家珍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纨绔子弟徐富贵,也是看中了福贵内心的真实和善良,春生对于福贵的帮助,福贵对于有庆为输血而死时的态度,凤霞和二喜的爱情婚姻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内心的善。也许这是徐富贵一个人一生的苦难故事,但是这更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经历、关于真善美的故事,所以在最后才能从老人福贵口中娓娓道来。在他看来这并不是苦难,这是他一家人的一生的一种特殊经历,是对于他们内心本善的一种考验。在作家余华笔下这更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教人求善,使人向上。
其次,底层人物许三观的故事更是余华九十年代温情描写的代表作品。它讲述了依靠卖血帮助自己和家人一次次度过难关的许三观的人生经历。许三观是可爱的,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人,有担当,有责任。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家庭,许三观多次卖血,这是生活所迫,也是善良本性的体现,更是无私爱的投射。即使知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依然能为其做出牺牲。最后沿街卖血四次晕倒,反被输血700毫升,却硬要还掉不属于自己的300毫升。随着改革开放,物质条件上升,许三观的生活也开始富裕起来。可是他还是想去医院卖血,大概是怀念用自己的血换来的爆炒猪肝和黄酒吧。可是他的血不会再有人要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站在大街上失声痛哭。也许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也许他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他养活了一大家子。从这点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个男人责任担当的表现,是他人性光辉的绽放,这便足够了。
3.时代交织 爱满现实。
2005年,余华时隔多年出版了他的新作《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余华开始“聆听人物自己的声音”。[3]整个小说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分的基调温情真实,其中的主要人物是大丈夫宋凡平。他俊朗憨厚,乐观积极,温柔体贴,信守诺言,但最后被所谓的“革命群众”暴打,惨死在码头……他没有反抗,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似乎都不知道反抗为何物。他的遭遇在今天依然让人痛心。李光头和宋刚在父亲死后无依无靠,原本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也许是患难见真情吧,两人在苦难中建立起了深深的兄弟情,妈妈的抑郁离去,让他们更加相依为命。这部分的兄弟情写得温情暖心,调皮的李光头和善良的宋刚,也许生活给了无尽的磨难,但是至少还有爱,还有活下去的依靠。
下半部分篇幅很长,主要写的是李光头的个人发展,尤其是结合改革开放后的时代背景,与前面形成对比。兄弟情义,男女之爱也成了主要的叙写事件。当然也有很多不雅场面在小说里铺展开来,这样的情节也许让人觉得恶心,但真正目的实则一来为了讽刺批判那些盲目逐利的众生,二来为了烘托情义的美好。
在余华小说《兄弟》中,李光头形象的塑造符合很多哲人都曾探讨过的人性真善美统一的话题,他最初的个性明显符合一个“真”字,调皮贪吃真性情,但似乎总是不能与善美沾边,尤其在后期一心追逐利益,当他知道善良的美好时,为时已晚。但不管怎样都是一种人性本善的体现。善良懂事的宋刚形象则是全书人性本善的终极体现。
4.荒诞存在 幸福栖息。
小说《兄弟》之后,余华在2013年出版了小说《第七天》。小说为主人公杨飞在死后构建了一个温情的、与现实大不一样的新世界。
在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的对比描写中,余华将叙述的重心更多地放在死后的世界,也即杨飞在死后七天所经历的温情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最初的原始的状态,这里没有现实世界的金钱之争和意欲之想,人类保留的是最初的单纯善良。而他笔下现实世界则是充满罪恶的,这里的人类挣扎在权力、金钱之中,不惜生命的代价,鼠妹等人都是在现实世界因为钱权而死的。当然现实世界也并不总是黑暗惨淡,杨月珍等人还是一直抱有善意之心的,她们是人性本善的代名词,内心里始终有一份对于人性大美的坚守。
余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死后的世界,而用简单的笔墨来描写现实社会,两者形成对比,让现实生活中的人得到对生命和人性的反思,最后尊重这一切美好的事物。
三余华小说表现人性美的意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以更多的人生启迪。余华的小说前期以暴力血腥场面描写为主,让人惊悚,但实则让人反思;中期作品温情为主,看似简单,但实则让人体会人生;后期作品荒诞笔触较多,引起争议,但更多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他的作品不仅教人学会接受苦难,学会生存,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1.生存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了,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4]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也有一份对于人性的特殊理解和对当时人们的一种特殊意义。
余华的小说很多都是悲剧,苦难是他一以贯之表现的主题,但是他也赋予了苦难以生命。余华在对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性关系的追求中,个人整体的人生观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让人物从宿命式的悲观绝望和自暴自弃式的毁灭中解脱出来,不再只是简单地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是让人物有了自己的声音,获得了尊重与内在的自由。余华对血、死亡进行的新的解读,让生命在命运坎坷压迫下发出光芒,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也得以回归。这种生存意义就是人性美在那个特定时代的表现,是余华小说人性美历史意义的表现。
2.美学意义。
“美学思想,即人类对美以及有关现象的自觉的理性认识。”[5]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物质文明急速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平的严重失衡,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越来越感到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贫困。余华小说无论是人性本善的描写,还是人性本恶的体现,都是一种人性美的展现,它对于当下人们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小说《现实一种》是人性恶的一种表现,同胞兄弟互相残杀却可以做到面无表情,折磨致死。这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它提醒人们,金钱权力再好,但亲情还在,不要让暴力充满了我们的内心,让利欲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最后失去最重要的东西。小说《活着》作为人性本善的作品代表,则是对当代人的一种引导和正能量的传递。福贵坚强地活着,凤霞充满真情的婚姻,有庆的舍己救人,家珍的隐忍坚强。这些放在今天,就是余华小说里浓缩的人性美的当下意义,是一种对于仁心本性大爱的至高追求。
余华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写到“时间裹挟着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变,沧海也能变桑田,唯一不变的,只有时间。也可以说,世事未变,唯一变的,只有时间。”[6]余华的这段描写是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小说里回忆描写让人震撼,回忆可以带给我们感受最深刻的部分,通过部分场景的回忆,我们就能简单构建起起事件的全貌。时间一去不复返,回忆再好终究是回忆,我们能做的更多应该是珍惜当下,不要等到最后空留残缺记忆,无法填补。
生存在今天这样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或许还有很多像余华小说中苦难的主人公那样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明明生活很好,却总感觉活不下去,这让人很难理解。余华的小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可以改变正在遭受苦难或精神没有支撑的人们的生活信念,给他们以向上的力量和绝处逢生的勇气。可以让人们重新定制对待生活的态度,激励他们重新面对生活,尤其对于当下的青少年们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3.写作意义。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7]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其他的社会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它是人对世界的审美观念。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坛。其小说在叙事、语言、生存等三个层面代表了先锋小说的新高度。“他是同时代作家中写作字数最少的作家之一,但他也是废品最少、被研究的最充分的作家之一”[8]余华曾说过:“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9]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原创性,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以直击的方式拷问每一个灵魂。他的小说对传统小说有着极大的改变。首先,模式和风格的反叛,在思想上的异质性都是新的颠覆。其次,思想和手法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新颖度。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阅读审美习惯,更加致力于探究不为人常议禁区,例如暴力、血腥和死亡等场面的描写,就是他小说的魅力所在。余华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在写作方式上,他也敢于突破传统,开始选用新颖的语言和风格形式来创作文本。经历了从先锋意识到倾向现实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的艺术发展和从内在走向现实再回归温情的叙述发展过程。
不管是前期的暴力先锋叙述,还是后期的温情回归,余华的小说都对当时及后来人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推动了文学本身的发展,还给了读者以极大的震撼。
四结语
“我以为一个作品的恰当与否,必须以人性作为准则。是用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共通处多差别处少的共通人性作为准则。”[10]对于人性的创作、研究,都将是文学和现实的一种美好和不懈的追求。人性作为一个熟知的话题出现在小说中,是作家理想世界的一种建构,更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的希冀,它是作家个人的人生思想观的抒写,也是读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展现。然而,当下对于余华小说研究则多以暴力分析和悲剧意识分析为主,对于人性美方面的探析笔触较少。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自登文坛以来,虽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却大多受到好评。一路走来,他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方式,来看待和思考人类生存的问题,寻找人性中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找寻那个上帝创造的世界里最原始人性的栖息地。在余华小说中,人性美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都有不同表现。但不管是正面写美,还是以丑显美,都是人性美的一种展现。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于正能量的需求,从余华小说中发现人性美正是一种向上力量的寻求,也是人心一种内在的挖掘。
参考文献
[1]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8.
[2]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4):37.
[3]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钟山,2002(1).
[4]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02.
[5]程钧.美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6]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80.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7.
[8]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71.
[9]舒晋瑜.余华:《兄弟》让我精神上红光满面[N].中华读书报,2005-8-1.
[10]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65.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 the Beauty of Humanity Presented in YuHua’s Novels
Jin Dongxue, Ren Qi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China)
Abstract:YuHua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 From the early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to the medium-term trend of realism and to today's realistic style, especially the narrative styl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has never been changed . His description of love is the theme of his novels . The humanity presented in his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suffering__ survival and human nature, tender return, human goodness, time interweave, reality of love. absurd existence and happiness. YuHua emphasized the human nature of good, which give a person with the power of the upward.
Key words:YuHua; beauty of h manity; purity of humanity; human goodness; love is full of reality; happy lives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3-0120-4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实验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zdjy176);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语文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4zjjh017)。
作者简介:金冬雪,在读硕士,淮北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任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教师培训,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