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粤方言中英语外来词及其顺应性研究
2016-03-07刘华
刘华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模因论视角下粤方言中英语外来词及其顺应性研究
刘华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粤方言作为汉语方言中的“强势方言”,以善于吸收外来词语尤其是英语词语著称。英语模因在粤方言中的不断复制和传播,说明粤方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粤方言词汇,增强了粤方言的生命力。本文以模因论和顺应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了粤方言中英语模因的表现形式、广泛流行的原因及其在使用过程中顺应的因素,论证了粤方言中大量英语模因的存在和使用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断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语境,进而作出语言选择的结果。
粤方言;英语模因;模因论;顺应论
粤方言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在东南亚华侨和海外华人聚集地也被广泛使用。与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相比,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更复杂,并且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此外,粤方言吸收了更多的外来语词,这些外来语词主要来自英语。模因论认为,“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大量的英语词汇进入粤方言后,迅速被人们使用、模仿和传播,从而成为模因,并且衍生出许多新的语言模因。这些英语模因丰富了粤方言的词汇和表达,增强了粤方言的活力和生命力。那么,在粤方言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英语模因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模因被模仿、复制、传播后进入粤方言的成因及规律又是什么?本文拟结合模因论和顺应论,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分析粤方言中的英语模因现象。
一、理论框架
1.模因论。“模因(meme)”一词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来的。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2]129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等四个阶段。模因在每个阶段都面临被选择、模仿或淘汰的命运。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摩尔将模因的概念泛化,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为模因了[3]66。这样看来,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模因和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何自然等人认为,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另一方面,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也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当然,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内容或形式上的变异。
2.顺应论。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维氏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2]70。选择可能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上:语音、形态、词汇、句法、语义等,选择的实质是“顺应”,因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需要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交际语境,来选择语言形式和话语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这种顺应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因素包括对交际双方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语言语境及语言结构的顺应。
二、粤方言中的英语模因及其表现形式
粤方言在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的汉语方言而言,粤方言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韵母和声调有别于普通话,并且它还有自己的文字体系。词汇方面,粤方言除保存了部分古汉语的词汇(如“畀”,“潲”等),及少量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如表示近指的代词“呢”,动词“虾人”)之外,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其中尤以英语词汇居多。许多英语词语在实际生活中迅速被人们模仿、复制、传播,从而成为模因广泛使用和流传,并逐渐推向汉语其他方言。
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外来的英语词汇首先必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然后在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存活下来,最后被表达出来传递给其他个体,才能最终为粤方言中的“英语模因”。幸存下来的模因在使用过程中有的受到大众欢迎,被复制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强势模因,如“巴士”、“的士”、“贴士”、“蛋挞”之类词语不但在粤方言中流传甚广,而且已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进入民族共同语了[4]104-122,有的则受众稀少,就会渐被遗忘成为弱势模因。例如,很早以前广州人把拐杖叫“士的”(stick的粤方言译音),邮票叫“士担”(stamp的粤方言译音),把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的粤方言译音),目前这些词语都已不用了。英语词汇进入粤方言后,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原原本本模仿,也不是简单地音译或意译,而往往是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英语模因在粤方言中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
基因型模因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含有相同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即,信息在合适的语境下不改动内容和形式直接传递。在粤方言中主要表现为对英语原词的直接引用,如,O唔OK——好不好,呢个idea唔错——这个主意不错,呢件事直情系easy-job啦——这件事情简直太容易了,这些例子中的英语模因都是直接借用某个英语原词,且该词的语音、形式和词义都不变。2.相同的信息异形传递,即,信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变异,与原始形式或表面意义不同,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这一类的英语模因在粤方言中数量较多,可以概括分为以下几种:(1)词语变形,即借用某些英语词语的语音形式,再经过粤方言音系改变字形而成为新的模因。如波(ball)——球,呔(tie)——领带,贴士(tips)——小费,菲林(film)——胶卷,士多(store)——商店,多士(toast)——烤面包片,沙拉(salad)——凉拌菜,卜(book)——订位,订票,唛(mark)——商标,晒士(size)——尺码,花臣(fash⁃ion)——花样,姿态,朱古力(chocolate)——巧克力等。(2)词语意译。这类词汇是根据外来词的概念,采用汉语构词的方法,造出一个新的语言模因,如,热狗——hot dog,牛仔——cowboy等。(3)词语移植。还有一些英语词汇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模因的移植,即新的模因是由英语词语的音译再加事物类别说明构成的。这类词的主要部分来自英语,但有一部分用汉语义类进行补充说明,如:车卡(car)——车厢,蛋挞(tarte)——一种加鸡蛋的露馅饼,恤衫(shirt)——衬衣,车呔(tyre)——轮胎,咭片(card)——卡片,泊车(park)——停车。以上这几种异形传递的英语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但其原始信息的内容是不变的,都属于基因型模因。
表现型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主要有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几种类型。表现型的英语模因在粤方言中为数不多,使用时会出现词义或词性转变的情况。1.词义转变。如,“哇,好man啊!”其中的“man”已经由英语里的本义“男人,男性”转变为“有男人气概”之义。又如,“cool”的原义是“凉爽”,进入粤方言后引申为“冷酷,帅,威严”等义。“cheap”在粤方言里除了表示“价格便宜”之外,更含有“低级、土气、下贱”等义。类似的词语还有“high”(原义“高”引申为“兴奋,飘飘然”)、“in”(原义“在…里面”引申为“流行,时髦,合潮流”)等词。2.词性转变。以“啤酒(beer)”这个词为例,日常对话常会出现“啤一啤”的说法,可见粤方言中啤酒已经从单纯名词活用为动词。“down”是副词,意为“向下”,粤方言里“好down”已经变成形容词,意思是“很沮丧、失望”。“好friend”也由名词“朋友”变成动词“要好”。“好Yeah”则从语气词yeah变成形容词“受欢迎”[5]。这些粤方言里夹用的英语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要么词义发生改变,要么词性发生改变,或者两者皆有变化,可以看作是粤方言中的表现型模因。
这些模因经过长期使用,慢慢固定下来成为常用词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还衍生出新的词汇模因,这是粤方言的一大特色。例如,从“巴士”衍生出了“大巴”、“小巴”、“校巴”和“旅游巴”等一系列“巴士”;从“波”又衍生出了“波鞋”、“打波”、“睇波”等词语。粤方言中的英语模因现象主要发生词汇层面,此外,在语法层面上也有一个例子值得大家关注。汉语普通话里“你先走”这句话,“先”是放在动词“走”之前;而粤方言说的是“你行先”,“先”是放在动词之后,这和普通话的语序不同,却与英语类似的表达(You go first。)语序一致。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表示“时间或次序”的副词“先”都是放在动词之后,位于句末,例如“你食先”(你先吃),“我冲凉先”(我先洗澡),状语后置是粤方言里一个突出的语法现象。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否也可以被认为是粤方言受到英语句式的影响而在语法层面上发生的模因现象呢?
三、粤方言中英语模因的顺应性分析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英语词汇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当这些词汇进入交际者的视野之后,又为何会被选择、模仿而成功地得到复制传递成为模因,并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认可?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的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同时也是语言外部(即语境)的原因所驱动的[6]65。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凸显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因素相互顺应的结果,这里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因此,我们认为,英语词汇能够进入粤方言成为模因,是不同文化碰撞和语言接触的结果,更是交际者在使用过程中对语言结构及交际双方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进行动态顺应和选择的结果。
1.对物质世界的顺应。在物质世界里,时空因素对语言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广东向来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前沿地带。在和外国人的接触中,难免产生语言间的接触和交融,加上长期以来侨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很多,也会把所见所闻连同表达海外事物的新词语带进来。另一方面,广东毗邻香港,而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多年,长期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与英语的长期接触中,粤方言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借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穗港经济的一体化,香港社会文化对珠三角影响甚大,香港文化以电视、报刊等形式涌入内地,更多的新的外来词进入粤方言,英语借词的“引进”和“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进入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网络通讯的发达,也带来了很多科技类的英语借词。如,“士打”(日光灯启动器)源于starter,“叉”(充电)源于charge等。处在这种特定物质世界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顺应时空因素,在使用粤方言时大量模仿、使用并复制英语模因也就不足为怪了。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语言与社交世界的适应无处不在。在社交世界中,需要语言做出顺应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大多数社会因素与社会场合(social settings)相关。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要做到交际得体,就必须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英语借词最初有可能是出现在某些特殊社会阶层,例如归国华侨及其亲属、跟外国人有贸易往来的商人或是在外资机构工作的人,他们学会了某些英语词语之后,就会在工作场合、家庭和社区的日常交际中使用,慢慢形成一个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别的社区成员在跟这个社区接触之后,为了拓展社会关系,拉近社交距离,也会慢慢使用这种夹杂了英语的粤方言,使自己与对方的语言趋同,这样英语模因就不断被人模仿和复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语言的选择和模因的传播同时也受学校教育和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英语在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很多人尤其是在校学生会在不同场合抓住时机练习和使用英语。对于其他很多人来说,在粤方言中使用英语模因则是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一方面,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英语名称的商店、商品和广告等,有很多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词汇进入到粤方言,如饮食相关的“奶昔”(milk shake,牛奶冰淇淋)、“吉列”(cutlet,炸肉排)、“布菲”(buffet,自助餐)等。体育方面的“卜成”(boxing,拳击)、“士碌架”(snooker,彩色桌球斯诺克)、等。文化艺术方面的“花生骚”(时装表演)源于fashion show、“的士高”(夜总会)源于disco、“班”(乐队)源于band、“桑那”(蒸汽浴)源于sauna,等等。另一方面,西方节日日益受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每年到圣诞节或情人节的时候,开“Party”、送礼物等是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英语模因也就在社会交际中推广开来。所有这些夹杂英语的粤方言都有浓烈的“洋味”,都是不同程度地顺应了社会文化和交际规范的结果。
3.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动机、意向等。说话人做出的语言选择是顺应自己和对方各种心理因素的结果。粤方言中大量由西方文化和科技带来的英语模因,是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也反映了人们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渴求,及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崇拜。岭南人在与西方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种敏于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开放心理,勇于面对新潮流追求新事物的思想品格。会说英语是良好教育的象征,某些场合下说粤方言时夹带英语词汇,不仅是赶时髦,而且会给人一种优越感,这时候英语模因是彰显身份的手段,也是社交场合中语言趋同或趋异的手段。年轻人复制和传递英语模因,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模因或模因集合体,则反映了人们在词语使用上的一种趋新、求雅、尚异的社会心态。他们越来越不满足语言表达上的旧有模式,喜欢创新,追求标新立异,促使当今粤方言口语中富于变化,多姿多彩。
4.对语言语境的顺应。英语模因在粤方言中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对外部世界顺应的结果,同时也是对语言内部结构顺应的结果。语言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有英语的影响,也有粤方言结构的影响。吴慧坚认为,粤方言里出现很多音译的英语借词跟粤方言本身的结构有关[7]。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比普通话复杂,有22个声母,51个韵母,其中许多韵母是普通话中没有的,这样一些音译的英语借词发音贴近英文,同时也顺应了粤方言本身的音韵系统,故而能迅速被公众接受、广泛流传。此外,粤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多,在很多模仿和复制英语模因的时候,能针对英语单词的轻重音变化,灵活地改变一些字的声调,使译词读起来优美动听,这是普通话无法做到的。所以,粤方言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的吸收外来词语,并加以改造使之适应自己的语言系统变成新的英语模因或模因集合体,也是对语言语境的一种动态顺应。
四、结语
何自然认为,语言模因的触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可能转变为模因的信息;其二是语境,能使那些具有模因潜势的信息触发出语言模因的语境可能是一种情景语境,也可能是语言语境、认知语境或社会语境[8]。这与本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语言的选择是对交际者的社交语境和语言语境的一种动态顺应过程。英语模因之所以能够进入粤方言得到触发、复制和传播,是因为人们首先注意、吸收并记住了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并有选择性地加以同化和改造,再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表达出来,传递给其他人。这些模因增强了粤方言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粤方言的发展,同时也是英语文化和粤文化的载体。粤方言与它所承载的岭南文化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吸收外来词语的时候,或因为方便快捷,或因为经济省力,或因为优美动听,求奇求新的原则在不同层面吸收新的元素使语言表达更丰富更生动,这既是顺应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结果,同时也顺应了语言语境的影响。
[1]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30(1):31-39.
[2]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詹伯慧,甘于恩.广府方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6).
[5]汤志祥.香港粤语方言里的英语词语[J].方言,1997(3):178-182.
[6]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吴慧坚.试析广州话中的英语外来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3):86.
[8]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2):10.
(责任编辑 刘英)
H136.5
A
1671-511X(2016)06-0138-04
2016-05-10
刘华,女,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和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