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实现路径选择

2016-03-07黄小铭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队伍辅导员

黄小铭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实现路径选择

黄小铭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高校辅导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是高校辅导员朝职业化发展过程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然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急需我们去一一破解,借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职业化;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中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需走辅导员职业化之路,并经过严格选拔、录用、培训,以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辅导员职业化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其战斗力和凝聚力,是有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保证,更是辅导员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 辅导员职业化何以必要

(一)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1999年全国高校本、专科生为四百多万,直到2013年全国高校本、专科生为三千四百多万。高校大学生人数增长约9倍,数量增长如此之快,导致辅导员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不少,那么,辅导员职业化呼之欲出。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谋求学校能提供与其素质发展相应的管理与服务。我们知道,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与辅导员队伍现状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诚然,这也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二)学生思想特点出现新变化

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迭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这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仍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缺失等现象,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担落在了辅导员身上。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起高校甚至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的重责。

(三)社会职业分工细化

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过,在高校,我们的职责在于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我们只有划定范围,选择一项确定的工作,并全力以赴地投入进去。[1]如果辅导员未能专注于研究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那么,辅导员就会停留于“消防员”角色,也就不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细化所带来的变化。故,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细化,高校辅导员就必须针对自己的工作特点,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化的要求。

(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能力水平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们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他们学会为人处事本领的引路人。他们对于大学生出现了一些重智轻德、重做事轻做人等倾向能及时有效的给予开导。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引,那么,等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可能会给社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害。同时,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他们迫切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充分的疏导,这也是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的必然选择。

二 辅导员职业化何以可能

(一)队伍趋于稳定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从“游击队”走向“正规军”,从“保姆”走向“专家”,这支队伍的稳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队伍,人心就会涣散,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谈不上战斗力。国家、学校等比较重视辅导员职业化,无论从情感、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不断向辅导员倾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很好吸引了大批的辅导员能坚守本职岗位,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为打造一支职业化的管理干部队伍提供了现实可能,有效改变此前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和专业水平不高的局面。

(二)制度设计越趋合理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要求:“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这为高校辅导员前进指明了方向,也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譬如上海、山东、广东等已经为高校辅导员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高级职称评聘制度。这必将促使辅导员职业化从理想走向现实,使辅导员能更坚定地走职业化的道路,也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研究与技能齐头并进

为了确保高校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那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研究平台。尤其是教育部每年专项课题申报中,总会设置骨干辅导员专项的科研项目,部分省市也为激励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订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已逐步使他们向专家型方向发展。辅导员能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思考总结甚至深入研究,他们有的已成长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行家。

(四)专业化训练成型

健全的培训制度,完善的专业化培训体系的建立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保证。当前已形成了辅导员业务进修、学历提升和国外培训等相关专业化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各高校纷纷建立健全辅导员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具体办法,尤其是支持辅导员到基层锻炼等活动。辅导员职业技能、专业素养通过系列培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早日实现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可能。

(五)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有效的激励辅导员乐于奉献,专注于本职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一系列的待遇。从经济待遇上讲,辅导员在岗位津贴和工作奖励等方面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倾斜。从政治待遇上讲,部分高校上级有关部门已考虑到保持辅导员工作热情,设置了副处级、处级辅导员,这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前进的源动力。

三 辅导员职业化难题有待消解

(一)职业倦怠

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他们的工作特点具有重复性、长期性、繁琐性等特点,这就容易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感。每天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是辅导员,他们是学生一切事务的通知人和执行者,承担着繁杂的事务,例如住宿区的日常卫生、各类缴费、医疗保险、课堂考勤、人身安全、助学贷款、奖学金发放、就业指导等。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2],而现实中许多高校远远高于这一比例。辅导员们疲于日常的管理事务,很少有精力学习、进修、搞科研。辅导员工作的这些现状严重阻碍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二)角色模糊

辅导员工作繁杂无章,使得他们精力分散。往往容易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工作特点出现千头万绪,淡化了辅导员职业化。“消防员”的比喻更成为了高校辅导员的无声呐喊,混淆了辅导员在高校的真正角色。因此,厘清辅导员的身份角色迫在眉睫。在学校工作中,只要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就是辅导员的事情,这无疑弱化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与发挥。辅导员工作也长期被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附庸,始终未能给予充分认识和肯定,结果导致辅导员处于“边缘化”状态。我们需要辅导员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认知,明确辅导员自身的角色期望,正确的执行角色行为,做到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的自觉。

(三)能力退化

高校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行为偏差、心理压力和就业迷惘等,由于辅导员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水平,无法达到育人的效果。辅导员知识更新严重滞后,尚未能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专业学习、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穷其原因,就是因为辅导员疲于日常工作的事物,缺乏正规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使得科研和教书育人技能退化。一些学校存在着只使用不培训的现象也严重束缚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严重阻碍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

(四)发展受限

当前许多辅导员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多数认为,辅导员行政级别晋级困难,学校仅有的行政岗位数量有限,而职称评聘也未能全面铺开,仅在部分省份实施,尚未能惠及每一个高校。辅导员在行政上的诉求未能充分得以满足,他们行政职位发展通道不顺畅,这势必让其谋求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而专业技术职称目前仍未能在全国铺开,这就必将严重影响到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五)成就感缺失

部分高校尚未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评体系,辅导员工作被杂乱无章的琐事缠绕,无暇思考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式,变革工作方法,探索学生工作特点规律,成为了学校的“消防员”,那里有需要就出现在那里。他们自身工作价值难以得到认可,甚至有人认为那些不会教书的都去当辅导员,普遍认为辅导员技术含量不高,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

四 辅导员职业化构建策略

(一)职业价值构建与评价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价值构建与评价是职业化的精神层面支持系统,是职业化的灵魂,也是职业化走向成熟的标志。首先,由于目前辅导员工作繁琐,大量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日常事务,这些事务也难以量化,制定出一个能较好反映辅导员工作量的评价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次,辅导员难于拿出像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教研那样的教学、科研成果,导致辅导员应有的价值未能得以肯定。我们要提高大家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辅导员当成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甚至要辅导员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危机管理与应变能力。最后,我们要学会尊重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尤其是技术职称评聘上要与教师一样,实现定期评聘,做一些暖人心工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二)职业组织与制度建构

建立和完善组织制度体系,形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保证系统。这是辅导员职业化建构的核心。职业化发展,制度是保障。要制定相应的职业化准则,尤其是根据当前我国高校的特点和辅导员的专业分工,逐步建立起各类辅导员职业化行业标准。譬如辅导员职业操守、行为规范、工作手册等。尤其是就不同专业辅导员的责、权、利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据此建立起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规划辅导员等组织分类,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持证上岗。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分工就不会让辅导员分辨不清自身角色,每天总忙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构建自己的专业发展特长,争取拿到相应的执业证书,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专家。

(三)职业能力与知识建构

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乃至在高校开设辅导员专业,都是为了适应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需要,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基石,职业化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该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这是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的必经途径。无能力无职业化可言,借助集中培训的方式,也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沟通能力等,以此来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解决能力视野问题。同时,知识结构的完善可以弥补辅导员能力不足或是退化的问题。要鼓励和支持高校辅导员攻读专业辅导员相应的学历学位,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知识是辅导员的“两翼”,如果没有这两者相结合发展提高,那么,辅导员就永远也“飞”不起来。

(四)职业法规与政策建构

辅导员职业化需要各高校落实国家等有关部门的法规与政策,确保辅导员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可以成立以教育部牵头,各省教育厅为成员的督导组,检查和落实各高校落实相关政策情况。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第24号)规定,辅导员可以按照初、中、高级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只有切实以职称评聘机制为抓手,才能更好的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找到前进的动力,辅导员职业化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诸多法规与政策的有效落实必将为专职辅导员提供职业化的建设方向。

(五)职业发展与规划建构

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要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业体系,明确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基本向度,实现辅导员从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归。[3]首先,各高校要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为辅导员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搭台。从情感、待遇上留住人才,使辅导员有集体归属感。并使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发挥自我潜力,这凸显出辅导员职业化的紧迫性。其次,辅导员量化考核标准化促使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当前部分高校有自身的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考评机制,但仍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或者说更权威的考评机制。在这里向教育部建议制定一套辅导员考评体系,各高校可以对照自身实际加以整改实施,以此提升辅导员职业成就感。最后,辅导员职业化要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厘清辅导员发展前景,使得辅导员能看到自己的职业前景,避免优秀辅导员只能通过单一的行政或教师晋升系列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辅导员可以走第三条路就是职业化之路,并保证建立一套齐全的职业制度,如准入、培训、考试制度、考核监管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以及淘汰机制等。

总而言之,辅导员职业化已不是梦,而是现实的一项工作艺术,并非每个人都能做,每个人都能做好的职业。而是需要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才能做好的事业。辅导员职业化意味着辅导员工作已不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附庸,而是辅导员自我价值存在与实现的一种有效方式。辅导员职业化必将为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359.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与消解[J].理论导刊,2010,(7):72-75.

(责任编校:王晚霞)

G647

A

1673-2219(2016)01-0093-03

2015-10-16

广东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资助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实现路径选择”(项目编号SZK2015Y03)。

黄小铭(1979-),男,广东潮洲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