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2016-03-07何旭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中学

何旭娟



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何旭娟

(湖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南 长沙 410006)

近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执行不力、沟通交流不畅等原因,大学、中学德育衔接工作存在德育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德育管理缺乏连贯衔接、德育衔接效果不尽人意等突出问题。当前,应从树立衔接意识,实现德育理念上的协同创新、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德育途径上的协同创新、强化机制保障,实现在德育制度上的协同创新等三个方面着手,使大学、中学德育真正实现有效衔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学校德育;德育衔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其中,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可谓是关键之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近年来,尽管学校德育有效衔接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其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一 大学与中学德育的衔接现状

所谓学校德育衔接,就是担负着不同任务的大、中、小学,按照德育大纲和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根据本阶段任务要求和学生思想发展实际,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使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相互照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确保德育的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和层次性。德育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好学校德育尤其是大学与中学德育的衔接工作,不仅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德育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德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基本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有不同的、具体的体现,从而使德育内容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达到逐步加深,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学与中学德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简单重复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层次区分。特别是有些中学为了高考的需要,片面追求德育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将本该属于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提前到高中阶段讲授,造成高中德育知识点的“超饱和”以及大学德育知识点的重复,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重复的、熟悉的德育内容,很难产生兴趣,学习上疲于应付。同时,在小学阶段比较注重的孝亲敬长等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到了中学之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导致德育出现脱节的现象,部分学生基本素养和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因此大学又不得不给学生补文明养成教育。大学、中学德育内容的重复、倒置及脱节现象,不仅浪费了德育资源,而且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混淆和德育功能的削弱。

(二)德育管理缺乏连贯衔接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开设德育课程、各科教学、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来实现。在德育管理工作上,大中学各具特点和优势,例如,中学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教学和管理,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会等,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比较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许多学校建有家校沟通信息平台,与家长的联系比较密切。而大学的班主任(班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兼任,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班级的概念和作用相对淡化,学校注重开展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由于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中学阶段而言要大为减少,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因此容易造成德育管理上的“真空”。此外,许多辅导员对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状况、成长经历缺乏主动的关注,往往凭学生进校后的表现来分析、判断问题,加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也相对较少,德育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三)德育衔接效果不尽人意

中学德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大学德育是中学德育的延续和发展。中学德育效果如何,能否与大学德育实现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着大学德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现实生活中,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普遍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反映出中学德育在人生理想、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等方面工作的欠缺,德育衔接效果不尽人意。大一学生进校后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上不知调适。习惯了被动式学习方式、以考大学为唯一目标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如同猛然进入断乳期的婴儿,难以适应大学阶段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学生“只知道应该考大学却不知为何读大学、如何读大学”,加上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感到非常茫然,出现了徘徊和逃避心理。二是生活上不会自理。当前,考大学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生活的中心任务,父母师长给予的照顾是“无微不至”。这样的生活使许多孩子成了学习的尖子,同时也成了生活的“矮子”。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又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大一新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类问题,有些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洗。三是交往上不懂方法。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课余时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能力普遍较弱,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进入大学后,往往因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方法与艺术而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的学生在宿舍生活中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不顾及他人的存在,导致同学之间矛盾频发。四是心理上不善调节。近年来,面对大学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特别是当从高中阶段的佼佼者突然变成表现平平的普通生时,许多学生自我认知发生偏差,不能及时调节心理,导致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落、焦虑、空虚、失眠等症状,心理学上称之为“大一新生综合症”。通过心理普查发现,大一新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以上几种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现象,说明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中学阶段的德育与大学阶段的德育主动衔接还有待加强。

二 影响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学与中学的教育理念,从认识层面讲已经得到了统一,这就是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的“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我国的广大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应试教育仍然占绝对优势,主要的表现特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考试,而不是育人;教育的过程主要围绕考试而展开,所谓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应试能力。体现在对德育的认识上,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而实际行动中并不重视。不少中学在高中阶段往往以政治课教学代替了德育,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养成与课外实践,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而在大学校园,尽管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大多数专任教师忙于科研、评职称,德育工作往往只是学生工作系统干部、辅导员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学、中学的德育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发展也很不平衡,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德育衔接意识。

(二)政策执行不力

为了统筹和规范各级学校的德育工作,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1998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2005年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其中对中小学和大学德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德育课程、活动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等等。这些政策既有利于指导学校开展好德育工作,又为实现德育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缺乏有效地督查和评价机制,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三)沟通交流不畅

作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教育阶段,目前我国中学与大学德育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明显不够,缺少交流的途径和平台。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学都是围绕提高升学率而开展工作的,德育工作者只关注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对大学德育的内容、做法等并不关心,也不主动去沟通了解;而一方面,大学德育工作者也忽视了大中学德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很少去了解和挖掘中学德育的特点和成果,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由于中学与大学德育工作者之间沟通渠道有限,无法全面地互相了解,处于相互疏离的状态,导致在许多方面不能相互配合,难以实现德育有效衔接。

三 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对于中学和大学德育衔接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只单方面地从各自内部寻求解决方法,而应该把大学德育和中学德育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综合研究,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来寻求对策,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树立衔接意识,实现德育理念上的协同创新

“衔接意识是指德育工作者从学生终身发展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连续性出发,整体把握德育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教师是学校德育衔接的主要参与者与执行者,树立“衔接意识”,实现德育理念上协同创新,是当前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前提。树立衔接意识,要深刻理解德育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这一根本目标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又有具体的表现,大学德育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中学德育目标的实现,二者是一种依次递进、相互衔接的关系。树立衔接意识,要准确把握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的特点,大学德育层次高于中学德育,全面理解和把握大学德育的内容必须以准确掌握中学德育内容为基础。中学要有一定的“前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适当地给中学生介绍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强化他们自我德性发展的需求。大学要有一定的“回顾”,主动了解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安排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成长成才。树立衔接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中学和大学都要“立足于”各自的状况,实现无阻抗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要以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学、大学的德育实践,找到实现不同教育目标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条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

(二)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德育途径上的协同创新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大学、中学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的交流与协作,建立经常性的协作关系,共同努力实现德育途径上的协同创新。一是畅通沟通渠道,打造交流平台。大学可以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交流活动,邀请中学德育工作者参加,让中学了解大学德育工作的,在探讨、交流中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德育衔接;中学可以邀请大学专家、学者到中学开设专题讲座或者选修课程,共同承担各级各类有关的德育科研课题,推进德育创新。尤其是大学、中学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层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要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索。二是开展合作互动,实现良性发展。中学与大学要实现德育有效衔接,仅从德育目标、内容上做好衔接尚且不够,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途径上进行对接,通过教学方式改革、培育社团文化、开展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要切实开展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量化评分办法,实现大、中学学生德育信息共享,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进校后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们在中学阶段的思想、学习等情况,掌握德育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中学、大学德育的有效衔接逐步形成、顺利发展。

(三)强化机制保障,实现在德育制度上的协同创新

要保证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领导体制管理、教师队伍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和教育环境管理等大学与中学相互衔接的管理体系。要建立大学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督查、评价制度,督促和引导大学、中学提高衔接意识,落实有关政策,主动寻求德育有效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要建立大学、中学的长效沟通机制,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大、中学校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形成合力。要整体构建大、中学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度、德育工作评价制度、直接反映衔接效果的大学生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与中学德育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特点的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之路。

总之,中学与大学德育是一个梯次衔接、不断深化的系统过程,担负着不同德育任务的大学、中学,应该根据本阶段的教育实际,积极推进德育有效衔接,开展科学分工与全面协作,使这两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呈现出纵向衔接、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

参考文献:

[1]鞠忠美.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3).

[2]王鲁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本质及规律的哲学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

[3]郑敬斌,王立仁.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2,(4).

[4]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7).

[5]周双娥.高校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之我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1).

[6]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王晚霞)

D648

A

1673-2219(2016)01-0081-03

2015-10-14

2015年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何旭娟(1973-),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中学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