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梦实现的战略意义
2016-03-07□张鹏
□张 鹏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论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梦实现的战略意义
□张 鹏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复兴的观瞻,是对民族未来的战略性思考。毛泽东的人民观产生于传统的优秀思想、长期的革命实践和马列主义的熏陶。毛泽东的人民观具有战略的整体性、现实的能动性和鲜明的历史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的人民观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人民观;中国梦;战略意义
引言
毛泽东的人民观 “是什么”“从哪里来”是作为文章的逻辑起点首先要交代的,而人民观“到哪里去”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同时中国梦的实现又是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和超越,原因在于,中国梦的实现完成了由人民梦到民族梦的过渡。
一、毛泽东的人民观概述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内涵界定
首先,人民的含义,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理解,是对历史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发展自己,他们所汇聚的历史合力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毛泽东的人民观,简而言之,就是他对人民的根本观点、坚定立场和战略定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内涵:第一,人民在一定条件下是永恒的概念,是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人民代表着社会的正义与前进方向,顺应历史的发展主要就是不断满足提高人民的各方面的需求。第二,人民是具有能动性的概念。这种能动性在日常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重大变革面前显得尤为突出。抓住这一点,我们才能对人民因势利导,使其有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自觉性,为社会进步贡献“正能量”。
人民,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在他一生中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上,人民始终是他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为此,毛泽东喊出过“人民万岁”这样的壮美诗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宗旨,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深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毛泽东的人民观形成是毛泽东战略思想成熟的表现。毛泽东人民观的产生于毛泽东对宇宙、世界、历史、现实的独到把握和深思熟虑,那么毛泽东人民观的产生有没有根源可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产生根源
1.传统儒家人本思想的影响
传统儒家人本思想是指以人为本,尊重人、关爱人,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思想。当然,儒家的“人”是受历史局限的,原意是对被统治的人施以仁爱,但最终的利益指向还是统治阶级。人本思想的本义,并不影响其思想本身的伟大价值,思想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增加自身的内涵,这个过程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尤其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文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大洗礼,人本思想也有了大大的发展,传统的仁义道德也赋予其时代特殊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的近代化。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天、地、人之道”是儒家对“宇宙三才”的概括,宇宙上为天,下为地,中间为人,人为万物之灵,人神于天,圣于地,顶天立地的就是人。《尚书·泰誓上》记载:“惟人万物之灵”[1]。总之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灵对待,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第二,强调人的根本性特征即能动性,这是儒家近代化的一个表现。一方面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把握人的创造性,人能够顺应天时进行耕作,并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把握人的独特地位。把人放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中来考察人的历史地位,儒家认为,以民为本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亚圣”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仁”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近代儒家的发展过程中,对“仁”的内涵大大丰富了,人性、人道、人格甚至发展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这种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发展的思想对一心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毛泽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
毛泽东长期的革命实践经验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的历史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了人民的伟力,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到:“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2]显然,要想改造社会就必须和人民打成一片。于是,毛泽东从此决定,将自己救国图强的理想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大联合之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根据地不断扩大,土地革命不断深入,民众政权不断推广,红军不断壮大,究其原因何在?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共产党的政策深得人心,顺应了当时的民意,这才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革命力量才能有大的发展。“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内获得这一重要经验的真实写照。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最终取得的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动员人民、发动人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以摧枯拉朽之势使国民党集团在大陆的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并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断武装群众,使其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为自身利益而奋斗。这条道路被不同时期的革命成果所证明是正确的、可行的。毛泽东带领人民反复地进行革命实践并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正是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实践源泉。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
马列主义是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认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3]。人是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要解决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就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为此,列宁也曾讲过,“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因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重大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在继承革命导师正确理论后,深刻、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群众观点,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毛泽东不但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人民观,还创造性地发展了他们的观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运用到群众路线中,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正是毛泽东受马列主义熏陶的结果,马列主义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做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由此得证。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特征
毛泽东人民观有其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毛泽东人民观具有战略的整体性。在毛泽东看来,人民首先是个群体概念,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在一定时空下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群体的力量是超时空的,是无限的。毛泽东的人民观就把人类作为整个历史的整体进行考察的,纵观中国历史进程,沧海桑田,从长城到都江堰再到四大发明,无一例外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6]。正是人民的群体性决定了人民会生生不息地演化下去,这就是“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精神”的真实写照。共产主义事业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任何一个战略家不能无视人民存在的整体的无限性,所以,在战略决策时,人民就必然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纳入战略的考虑范围。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用的就是人民的整体无限性,一方面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抗日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就是把整个民族都纳入战略考虑,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另外,毛泽东把人民放在世界的视野下去考察,还提出了“世界人民”的概念。他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对自己的敌人的斗争和世界人民反对自己的敌人的斗争,其意义是同一的。”[7]显然,毛泽东认为,人民是代表社会进步的正义的力量,并放在世界历史的范畴中去把握其整体性。所以,毛泽东人民观是具有战略整体性特征的。
2.毛泽东人民观具有现实的能动性。毛泽东特别强调人的能动性,他指出,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度之内才能“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3]。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具有能动性、斗争性、和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其中,人民的能动性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随着战略目标的转移,敌友之间是会辩证地转化的,原来的朋友可能变成敌人,而以往的敌人也可能变成朋友。第二,从内部建设来讲,人民群众分散、不团结,我们就去发动群众、给群众做工作使之团结起来;群众没文化我们就进行扫盲运动、办夜校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知识;群众手无寸铁,我们就努力地武装群众。人民群众由不觉醒到觉醒,由分散到团结,由文盲到脱盲,由赤手空拳到个个武装,这样,人民就实现了从思想到物质再到组织的彻底的而广泛的武装,在懂得了为自己利益而战后,必将成为席卷一切敌人的铁流。总之,毛泽东就是抓住了人民现实的能动性,把人民进行了教育和武装,使人民成为伟大革命事业的坚强力量。这是毛泽东人民观的一个特色。现实性是人民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人民观的现实性在于对人民能动性的把握,所以,毛泽东人民观的特质之一是具有现实的能动性。
3.毛泽东人民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人民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这也是历史发展性的体现。毛泽东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为了团结被压迫的群体,反对专制压迫,他就给了人民一个大致的定义,即种田的农人、做工的工人、转运贸易的商人、殷勤向学的学生、其他不管闲事的老人和小孩,“这最大多数的人民”[8]。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追求民族解放和进步的群体。为了形成全面的抗战路线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这条统一战线,上述所指各阶级显然都是这个时期“人民”所应包含的内容。
解放战争在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面对我军的连战连捷和国民党的节节败退,我党开始考虑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为了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唤起群众对新生政权的向往,毛泽东对人民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而工人、农民(士兵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7]确定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含义,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划分人民和敌人,并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这正是毛泽东人民观鲜明的历史性特点的重要体现。
二、对中国梦实现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在用运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民观进行了创造性阐述,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人民创造历史、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基本观点。毛泽东人民观与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意蕴,这个过程既是继承又是创新。
(一)人民创造历史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用“中国梦”形象地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复兴路上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从此,中国梦也就成了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并为之实现的目标追求。中国梦核心的内涵是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需要找到实现的动力或者是依靠的力量。在毛泽东的人民观中,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观点,恰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9]与其说这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毛泽东人民观战略意图的归旨。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要充分依靠人民,还要不断地造福人民,给其以物质的、精神的红利刺激,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中国梦的构筑中来。要把人民的历史地位放到战略上来考虑,充分吸收毛泽东人民观的这一特征的养分,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团结世界人民,才能使梦想实现。人民的生活改善了,精神境界提高了,那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新时期人民包含各社会阶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以及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既要把他们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又要考虑照顾不同阶层的特点,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一切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开创中国梦新局面的历史创造者[10]。
人民的“范畴”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转移而变化的。毛泽东的人民观就不是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死教条,而是灵活地随着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战略目标而变化,所以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微商、私营企业的技术人员、从事服务行业的群体以及依托互联网在网上创业的群体等等。这些新的群体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兼而有之,因此收入高低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还占有他人的劳动剩余价值。如何定位这些新的群体和如何积极引导他们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对我们新时期科学把握人民的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须澄清他们的历史地位才能重新厘定人民的范畴,才能朝着有利于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前进。
(二)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梦的实现规定了根本的价值取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最高宗旨,为什么人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人民代表了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代表正义的,所以,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11]。中国梦的实现确实在某个角度上讲是价值观的较量。中国梦是汇集了亿万人民的梦,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民族振兴的梦,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但是,有几种不好的风气侵蚀着这个伟大的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扭曲了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如此下去,党魂、国魂尽丧。于是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去反对腐败,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决同这种腐朽没落的行为作斗争,重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对根本价值取向的回归。
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人服务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对人民建立起真正的感情就不会真正为其服务。脱离群众就不能为群众所想,不能真正了解群众,时间一长人民政府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重新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很有必要,因为这关乎根本、关乎存亡兴衰。总之,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根本价值观是匡正和救治党的不良作风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党与其他任何党派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我们党的事业才能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才能不断拓展事业的新境界。新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腐朽的思想的传播与涌入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一定能抵制和克服这种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现实的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秘密所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的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了解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把群众的意愿变成政府的正确、及时的政策,同时才能把党的方针路线变为群众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组织人民、武装人民,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并不断向人民学习是通向未来、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人民群众具有能动的可塑性。能动性是就其创造力而言的,可塑性是就其可教化的程度来说的。理论的正确性主要是靠符合实际的程度来决定的,符合实际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而正确的理论一旦被人民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动力。正确的理论既来源于人民当中又回归到人民当中。“从群众中来”是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即为了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情况;“到群众中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即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理论是指导意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的人民观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方法[12]。
中国梦的实现显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大工程,找到突破口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开展工作。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全民族共同的梦想,是亿万中华儿女的期盼,是人民的心声,并且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中国力量,要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中国梦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梦反映人民愿望,为人民谋福,依靠人民力量来实现,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所以说,毛泽东人民观为我们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和联结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现实的方法。
结论
毛泽东人民观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也正是由于其系统性与科学性,所以才具有对今天中国梦实现的战略指导意义。战略意义不单单体现在宏观的整体思维框架,还体现在思维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上。过去革命要靠人民、改革要靠人民,今天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人民。对人民的历史地位不变,服务人民的宗旨不变,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创造的工作思路不变,这恰恰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过去的梦与现实的梦乃至未来的梦是相通的,学习把握过去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未来,我们应该在认真领会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中去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多一份理论的支撑,实现梦想的信心就更加坚定。“人民观”是中国文化内部传千古而不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立族壮大之本,是建国安民之基[13]。毛泽东人民观的精神实质与党的十八大所提“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等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毛泽东的人民观不仅是理论的支持还是实现中国梦最现实的依据,真理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复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化表述,中国梦的实现无疑要靠人民来实现、为人民圆梦,但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是对人民梦的升华即民族复兴梦的完成。由此看出,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梦实现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同时中国梦的实现又是对毛泽东人民战略目标的完美诠释。
[1] 泰誓, 陈戍国. 尚书校注[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4] 列宁. 列宁全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360.
[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楚国良. 毛泽东的人民观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J].领导科学论坛, 2013(5): 4-7.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464-1465.
[8] 毛泽东. 毛泽东早期文稿[M]. 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0: 510.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28.
[10] 吴雪龙, 汪先平. 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11-13.
[11] 王宏甲. 毛泽东的人民观[J]. 思想理论, 2014(1): 27-29.
[12] 王晓燕, 张玲玲. 论毛泽东的人民观[J]. 求实, 2011(1): 1-2.
[13] 王宏甲. 人民观: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力量[J]. 现代管理, 2013(5): 4-5.
On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Mao Zedong’s View of People on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ZHANG Pe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Mao Zedong’s people vie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o Zedong’s thought. It is not only a view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but also a national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future. It comes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It has the strategic of the integrity, the reality of the initiative, and the distinctive historical.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Mao Zedong’s view of people ha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Mao Zedong; people view; Chinese dream;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41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3-0059-05
编辑 邓 婧
2015 − 07 − 21
张鹏(1988− )男,电子科技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