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

2016-03-07刘海霞马洪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生产力

□刘海霞 马洪建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

□刘海霞 马洪建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人类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启迪下,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层面:生产力层面,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层面,主张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调整并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社会层面,强调关注生态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都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和谐发展

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习近平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提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调整并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关注生态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是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正确认识。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都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对当前全球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社会生态建设实践科学认识的产物。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工业文明以来的200多年,除表现在人类财富增长的“规模”和“强度”效应外,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然而,暮然回首,人类在只注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却发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出并恶化,如土地荒漠化、资源能源枯竭匮乏、酸雨、雾霾、人口爆炸等问题威胁着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自然对人类种种报复和惩罚,在全球内引起了高度重视。各国开始反思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物质财富的短视行为和错误做法,纷纷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诚如此,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和主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一经发表,立即得到各国的响应和认可。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利共赢自然成为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基于解决我国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生态难题而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令世人惊羡。然而,“发展=经济增长=GDP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已经成为直接或间接引发食物中毒问题、生态危机以及群众突发事件等社会问题的导火索。正是在此意义上讲,我国设定的37.4亿亩“森林红线”、8亿亩“湿地红线”并非空穴来风,它无疑在警示我们生态危机的“临界点”不可逾越,一度的“掠夺”大自然的“财产”终究会被大自然“报复”,就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胜利和喜悦迟早有一天会因为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而被击的粉碎。为了避免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急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合理利用大自然“馈赠的财产”。习近平正是在深刻反思我国面临着种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续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一方面,自然界限于人类历史而存在,人是自然之子,是物质世界不断运动变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2]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自然和人类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人类需要大自然的哺育和抚养,人类的生存发展须臾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类充分运用自身主体能动性的优势,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自然界无疑在人类之前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承认,人类对自然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主体能动性,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可以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4]“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事实证明,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会给自然界留下他们深深印记,使其变成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人化自然”。然而,人类漠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感受”和“意愿”。对资源能源过度开采、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等使自然无法休养生息。自然界在“忍无可忍”之时,终于向人类露出了其“恐怖狰狞”的面孔,人类不得不自食苦果,如今洪涝干旱灾害、泥石流的频繁发生、沙尘暴的肆虐、严重的雾霾天气等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自然界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因此,人类在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发改造自然界,就是要把自己如实地看作自然界的一员,决不能盲目、随意、鲁莽地改造自然界。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习近平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启发下,多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直接的理论资源。2006年4月1日,胡锦涛在参加植树活动25周年纪念活动时强调,25年来,全国植树造林事业成绩斐然。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定要始终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还指出,人类再也不能以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来获得自身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经历已经证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支撑;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动力,对其他文明建设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并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和谐发展三个层面:

第一,在生产力层面,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迅猛发展。然而,与此相伴随的却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我国也带了巨大的损失。如果仍然以损坏生态环境、高投入低产出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那么我们将付出惨痛代价。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以GDP增长论英雄,要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实现双赢,其本质是相同的,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8]。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国密切关注并实现绿色GDP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环保互利共赢。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保障。为此,就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动我国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我们决不能越雷池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就破坏了生产力持续发展,就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生态利益。因此,“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实现经济和生态环保共赢,是当前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现实选择。

第二,在生产关系层面,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它不仅是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价值观的革命性变革,也是一种以生态利益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是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生产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过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便发生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另外,人与自然关系实质上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随着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紧张严重影响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社会层面,强调关注生态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习近平站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高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11]我们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归。“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我国业已存在的大气污染、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污染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多数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不仅引发了许多新型疾病的发生,甚至有些地区由此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因此,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小康社会是否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既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同时也留下金山银山,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四、小结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再认识的崭新成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实践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利共赢强大的思想保证,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效规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6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74-37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51.

[7]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8] 习近平. 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EB/OL]. [2014-03-0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7/c_119658991.html.

[9] 习近平.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 人民日报, 2013-07-21(1).

[10] 习近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 人民日报, 2014-07-11(12).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208.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U Hai-xia MA Hong-jian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of human,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not be ignored. Xin Jinping who inherits Marx and Engels’ecological thoughts and Hu Jingtao’s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aises rich and profound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ncludes three main aspects: on the aspect of productiv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mphasized as productivity; on the aspect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laimed to adjust and achieve doubl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human and human; on the aspect of society, ecological livelihood is paid atten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needs to be promoted.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ve vast theoretical import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build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chieve the China dream.

Xi Jinp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ductivity;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81

A

10.14071/j.1008-8105(2016)05-0085-04

2016-02-2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西北民族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机制研究”(12CSH008)的阶段性成果.

刘海霞(1977-)女,博士,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洪建(1989-)男,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邓 婧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