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瑟米勒戏剧道德观研究

2016-03-07傅春燕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冲突戏剧道德

傅春燕(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阿瑟米勒戏剧道德观研究

傅春燕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阿瑟米勒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戏剧舞台作为作家反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方式。他的作品广受人们关注,对作品主题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悲剧观,美国梦等方面。然而米勒作品中的伦理道德观很值得人们注意,细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米勒试图揭示在美国繁荣的表面之下,隐藏着诸多矛盾,带给人们对人生的迷茫与困惑,并指出道德是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阿瑟米勒;戏剧;道德;冲突;责任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著名的戏剧家,同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斯一起被誉为美国戏剧界的三巨头,同时他也被美国著名剧评家马丁哥特弗里评为“美国戏剧的良心”。对于他创作一生的戏剧作品,人们经常从美国梦和悲剧观的角度加以研究。不过仔细阅读其戏剧,我们可以感受到米勒不愧其“良心”的称呼。在他看来“不仅现代戏剧,整个文学——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都有一个道德观的问题:是与非、好与坏、高与低”。在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大熔炉中,主流文化是宣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而米勒却能一直坚持其道德主题,并且坚持戏剧的教育功能,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的。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中读者不难发现多种人物关系的并存。通过对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的分析,米勒也在将其道德的关注点展示给所有人。

一 个人改变社会

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着他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成了检验个人责任感的标准。在《都是我的儿子》中,乔凯勒就在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徘徊。他对于合作伙伴的背叛,对于责任的推卸使他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乔追求利益,将有质量问题的汽缸盖卖给军队,造成飞机失事,飞行员丧生。在调查过程中,他将所有责任推给了他的合伙人,使其锒铛入狱。乔本人却在家人面前维持了他成功商人、和蔼父亲的形象。用他的话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儿子们。这种狭隘的或者是自私的爱恰恰是与整个社会相背离的,也因此造成了更多家庭的破碎。

《萨勒姆的女巫》中的约翰普罗克托的问题起源于是否要承认自己与女仆阿比格尔的暧昧关系。说出实情意味着他的好名声就此毁于一旦,不说出实情那么就是在纵容阿比格尔的诬陷行为。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不能做出决定,而妻子因此被捕,被诬陷的人也越来越多,小镇被“恶魔”给笼罩着。在约翰选择坦白之时,他的妻子因为要保护他,向法官证明他是清白的,约翰的坦白瞬间变为无效证词,也无力挽回小镇邻里被诬陷的局面。更为糟糕的是他也被诬陷为魔鬼,需要接受审判。他个人的心理挣扎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棘手。

二 家庭反射社会

阿瑟米勒作为犹太人,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在作品中也非常关注通过家庭生活的描写来表现社会问题。《推销员之死》和《都是我的儿子》的主人公在各自的家庭中经历着不同的家庭冲突,却同样在体现着社会矛盾。威利洛曼与他的两个儿子之间的问题不仅是他出轨本身带来的愧疚感,也是不同价值观碰撞的结果。作为一个推销员,威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人缘,却不知道推销员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尽办法去推销,因此他是一个失败的推销员。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将自己的“好人缘”法则坚定不移地教给他的儿子们,特别是他引以为傲的大儿子比夫。在比夫小时候做出偷窃学校足球的时候,威利非但没有处罚他,还表扬他,就此助长了比夫偷盗习惯的养成。当大儿子多次求职失败的时候,威利还是认为问题出在大家不懂得欣赏比夫。威利一家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虚幻缥缈的美国梦与美国严峻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所有人的道德标准都被扭曲了,一切以追求成功为根本目的,忽视追求成功的正确方法。

乔凯勒的家庭也是破碎的,小儿子拉里在战争中故意坠机自杀,大儿子克里斯要和拉里的女朋友安结婚,却遭到了反对。乔的妻子凯特因为坚信拉里还活着,精神状态很不正常,乔本人也受到三年前飞机失事的影响而存在很多忌讳,比如不喜欢读报纸,不喜欢谈论监狱。当克里斯知道飞机失事的真相时,与父亲彻底闹翻。这一家表面上看起来是幸福快乐的,然而从根本来说是分崩离析的。克里斯无法接受自己崇拜的父亲是罪魁祸首,拉里早就知道真相所以选择自杀以谢罪,而妻子凯特也并非是完全疯狂,她只是在困境中无法走出,一面是自己的丈夫一手造就的21个破碎的家庭,一面是自己的儿子因为丈夫而死去。她之所以坚信拉里还活着,是想通过这一信念来逃避现实,来保护自己的丈夫。从这一家我们可以看出米勒是想通过实际22个家庭的问题来体现整个美国社会的混乱状态,道德的缺失带来的社会秩序的缺失。

三 负疚感折磨心灵

米勒作品中另一道德关注点在于主人公的内心都是深受折磨的,负疚感与责任在拉扯着各个人物,使他们内心无法平静。

比夫对父亲威利说出真相,威利的出轨彻底摧毁了他对父亲的崇拜,威利的纵容让他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父亲心中的那个儿子了,自己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威利被儿子的话给惊醒,他内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怀疑,心中充满对儿子的愧疚,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帮助自己的儿子实现梦想。终于他想到了自杀,他的死可以帮比夫换得一笔人寿保险费,他的死也是一种解脱,让他可以从愧疚中得以安生。

乔凯勒原本想着牺牲了别人的家庭至少可以换来他们一家的快乐和成功,但是事与愿违,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一个最终了解真相怒斥他,妻子也是无法完全正常生活。这一切都是他的错,他想要改变却无力改变,因此带着负疚感选择逃避。乔尽力躲开生活中跟飞机失事有关的事情,也试图阻止合伙人女儿和自己儿子的婚姻。无论怎么样都不能阻拦真相的揭露。乔只有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是一切问题得到解决,那就是以死谢罪。

约翰普罗克托的内心也是同样无法安宁的。一方面是自己与阿比格尔的私情让他愧对妻子,另一方面当他被诬陷为魔鬼时,他无法用承认莫须有的罪行来换取偷生。他又该怎样解决问题,怎样才可以保全他的名声又不被诬陷?终究无法两全,因此他在经历极度心理挣扎后,决定承认私情,用死来与恶魔抗衡,来洗清他名声上的污点。他的死换来的是女巫案的结束,拯救了许多无辜的乡邻。

四 道德的回归

极具人文主义精神的米勒在作品中极大地体现了现实性,作为整体与部分,社会和个人的纽带是任凭谁都无法割断的,当任何一方道德出现裂缝或者缺失,各种矛盾与问题就会不断涌现,因而道德在社会与个人的正常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道德缺失,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恢复道德秩序,从而修正自己,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正常发展。

细细品味米勒的戏剧作品,不难发现米勒想要告诉读者的便是直面矛盾是承担起责任的第一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都要正确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同时清楚认识每一个行为可能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果内心有负疚感,那么承认它便可以摆脱负疚感对人的控制,进一步将其积极转化为应该承担起的责任那么就是重建因矛盾而带来的个人和社会道德混乱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威利洛曼、乔凯勒,还是约翰普罗克托,他们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赎罪,从而实现了自我救赎。愧疚或罪行与责任一起实现了每个人物的人性的完整。

通过对米勒的道德观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个人、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的思想矛盾冲突,由此带来的后果,即道德的缺失。要想解决矛盾冲突,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和思想的升华,就必须使道德秩序重建,使原本处于冲突的个人、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重新回归到正轨上。

阿瑟米勒一生热爱戏剧写作,认为这项事业“使人类或应当使人类更加富有人性……应当表达整个社会的愿望,应当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崇高至上的意义”。

在他的剧作中,米勒坚定而又积极乐观地追求人生的真谛,将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着重强调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当道德缺失出现时,个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社会秩序也在随后出现混乱。同样,社会道德秩序的错乱也会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如此循环往复。通过对作品中各个人物道德问题的剖析,米勒向世人传达了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努力使道德回归其正位,才能使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毕竟人性、道德价值取向对人类生活具有崇高至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igsby,Christopg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阿瑟·米勒(梅绍武,编译).外国当代戏剧选(4):阿瑟·米勒[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罗伯特·阿·马丁(陈瑞兰译).阿瑟·密勒论戏剧散文[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米勒(陈良廷,译).都是我儿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5]米勒(梅绍武,译).萨勒姆的女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6]米勒(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6-0034-02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qd058)。

作者简介:傅春燕(1985-),女,安徽天长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冲突戏剧道德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有趣的戏剧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戏剧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