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切口(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分析
2016-03-07周慧
周慧
Ⅰ类切口(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分析
周慧
目的探究本院Ⅰ类切口(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已接受手术的13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均为Ⅰ类切口手术,通过回顾性调查法查阅所有患者资料,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36例患者中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06%,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38例(27.94%);抗菌药物使用较多为青霉素类(34.69%)、青霉素类与酶抑制剂类(16.33%)、喹若酮类(15.31%)、二代头孢(12.24%)、三代头孢(10.20%);给药方式:静脉给药69.39%,口服给药10.20%,静脉口服结合给药20.41%;给药时机:98例患者中92.94%患者于术前2 h开始使用抗菌药物。结论本院Ⅰ类切口(乳腺良性肿瘤)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偏高,疗程偏长,并且在选择药物上、剂型、给药方式及时机等方面仍存在不规范现象,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以促进用药合理性。
Ⅰ类切口;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抗菌药物
肿瘤患者基于其自身特点,在治疗与病情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医院感染,影响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复。临床医生普遍对肿瘤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1]。近年来,临床针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于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很少,若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引起继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手术疗效。本次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乳腺科13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期为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乳腺科已接受手术治疗的13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均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3~70岁,平均年龄(55.63±26.05)岁;住院时间2~22 d,平均住院时间(15.36±7.15)d;手术时间1~3 h,平均手术时间(2.06±0.22)h,均未发现术后感染。
1.2 方法 对本院已出院的136例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质料进行分析归纳,对98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设计乳腺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利用Excel录入、分析资料。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98例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使用药物种类及给药方式、给药时机、术后疗程等,以评估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2 结果
2.1 本组136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98例(72.06%),未使用抗菌药38例(27.94%),抗菌药物使用率72.06%。
2.2 本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以青霉素类占比最高,为34.69%。见表1。
表1 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情况(n,%)
2.3 本组抗菌药物使用中给药方式以手术前后静脉为主,占46.94%。见表2。
表2 98例患者的抗菌药物给药方式情况(n,%)
2.4 本组98例患者中,术前用药85例,分别为初始使用时间≤2 h与>2 h;术后用药86例,分别为术后使用时间≤24 h、48 h、≥72 h。见表3。
表3 98例患者的抗菌药物给药时机、术后疗程情况[n(%)]
3 讨论
手术部位采用抗菌药物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感染作用,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予以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Ⅰ类切口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且对于手术野未污染清洁手术不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考虑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如下:①手术范围广,时间久,污染性大;②手术涉及头颅、心脏、眼部等重要脏器;③植入异物手术;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缺陷等[2]。由2.1可知136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98例(72.06%),未使用抗菌药38例(27.9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06%,《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规定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3],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方面不能准确、合理把握,存在不足之处。
在抗菌药物品种选用方面,由表1结果显示:本组共使用8类抗菌药,使用次数较多的分别为青霉素类34.69%、青霉素类与酶抑制剂类16.33%、喹若酮类15.31%、二代头孢12.24%、三代头孢10.20%。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简称《通知》)内容指出应视预防感染目的选用抗菌药物,如,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应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全身感染,应按手术污染及可能污染细菌选用抗菌药,多为杀菌剂,且组织渗透性高,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针对Ⅰ类手术切口选用一代头孢类抗菌药最适宜;另外,喹若酮类抗菌药通常不用于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4,5]。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代头孢类使用率仅为6.29%,而喹若酮类使用率为15.31%,这不符合《通知》的要求。青霉素类34.69%虽然是杀菌剂但是用前要做皮试,容易过敏,很少预防性用药。林可霉素类2.04%,大环内酯类3.06%,均为抑菌剂,与围术期预防应用杀菌剂的原则不符。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可导致医院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增加真菌感染风险,对于手术部位感染,采用抗菌谱专一的抗菌药,其效果相当于广谱抗菌药,且可避免增加细菌耐药性,不影响菌群变化[6]。耐氟喹若酮质粒是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该质粒传播在不同菌群间,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高,不适用于预防性抗菌用药[7]。
在抗菌药物给药方式方面,由表2结果显示,98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静脉给药69.39%,口服给药10.20%,静脉口服结合给药20.4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给药方式多建议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可加快血液、组织中抗菌药物达到最低抑菌水平,而口服需经肠道吸收,加之个体生理功能具差异性,达到有效药物浓度速度较慢,故静脉给药更适宜[8]。上述结果表明,本院此类患者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形式,较为合理。
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及疗程方面,由表3结果显示:本组98例患者中,术前用药85例,其中初始使用时间≤2 h 79例(92.94%),>2 h 6例(7.06%);术后用药86例,其中术后使用时间≤24 h 18例(20.93%),48 h 56例(65.12%),≥72 h 12例(13.95%)。根据《指导原则》内容,清洁手术者于术前30min~ 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以便暴露手术切口时局部组织足已达到灭杀切口入侵细菌药物浓度,总预防用药时间应在24 h内,个别可延长至48 h[9]。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目的在于提高术中血液、组织中抗菌药浓度,若过早给药可导致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降低预防感染效果,术后给药错过细菌污染时间,亦难达到预期预防感染效果[10]。此外,过度给药可促使体内原有定植菌失调,增加耐药菌,难以控制感染。本院术前给药时间≤2 h占92.94%,术后疗程48 h占65.12%,这与《指导原则》中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考虑本研究案例受样本量、时间等因素限制,为对抗菌药物用量方面予以具体探究,存在不足,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本院Ⅰ类切口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存在不足之处,与《指导原则》、《通知》中的抗菌药物使用要求仍存在差距。对此建议医院联合相关科室加大对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的培训与监管,定期组织药物安全应用知识讲座,对临床医务人员及各科室医生组织培训,尤其是抗菌药物使用,以此来改善本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以免造成医院内抗菌药滥用现象,既不利于患者用药安全,亦造成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1]李广胜.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4):345-348.
[2]李琼,黎汉坤,曹堃,等.146例Ⅰ类切口乳腺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3):278-280.
[3]阚全程.医院药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59.
[4]朱爱国,支伟锋,支文煜,等.抗菌药物应用对乳腺甲状腺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江苏医药,2014,40(9):1102-1103.
[5]何杏莲,黎颖然.某院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6):791-793.
[6]刘文艺,刘学坤,蒋学华,等.某院1247例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40(9):704-707.
[7]滕铁楠,李晓凤,李静,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130-131.
[8]徐艳艳,郭小红,冯平,等.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516-5518.
[9]夏勇,刘秋明.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国药学杂志,2010,45(6):474-475.
[10]夏勇,卢元元,潘莉丽,等.专项整治后乳腺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2):215-21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99
2016-09-29]
221600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