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龋病的调查分析
2016-03-06朱海连陈惠玲彭艳莹何升腾
朱海连,陈惠玲,彭艳莹,何升腾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口腔科,海南 三亚 572000)
·调查研究·
三亚市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龋病的调查分析
朱海连,陈惠玲,彭艳莹,何升腾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口腔科,海南 三亚 572000)
目的 了解三亚市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龋病患病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由接受过培训的口腔专业医师对所选定的七所小学共1 732名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由家长协助完成相关口腔健康问卷。结果三亚市少数民族小学生龋均、龋面均、患龋率均非常高,受检小学生龋均由高至低依次为回族6.03、汉族5.82、苗族5.65、黎族4.74,龋面均依次为回族12.63、苗族11.49、汉族11.17、黎族8.83,各民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龋率为汉族85.1%(503/591)、黎族80.3%(452/563)、回族78.1%(264/338)、苗族80.8%(194/240),两两比较,汉族患龋率明显高于苗族、黎族和回族,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黎族、回族、苗族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亚市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龋病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口腔健康宣传力度,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加强小学生龋病的检测、预防和治疗。
三亚;少数民族;小学生;患龋率;龋齿;龋均;龋面均;调查
龋病是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上的慢性细菌性渐进性疾病,造成牙齿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它是口腔常见疾病及多发病,也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人类口腔危害很大[1-3]。海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但目前关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龋病患病情况的相关资料以及预防措施的相关依据比较缺乏,因此,此次调查着重了解海南省少数民族代表性的地级市三亚市周边乡镇的主要民族黎族、回族、苗族、汉族小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口腔卫生的知识、认知态度和重视行为,并进一步对民族文化、民族习惯、自然环境和口腔疾病患病率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海南省三亚市各少数民族聚居的代表性的乡镇,以凤凰镇汉族(凤凰镇中心小学、羊栏小学)、黎族(槟榔小学、水蛟小学)、回族(回辉小学、回新小学)、苗族(高峰镇抱龙村红新小学)七所小学共1 732名6~12岁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在选定的调查点按随机抽样方法对6~12岁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通过口腔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采集调查对象的口腔健康知识信息、相关生活习惯信息、就医行为信息、牙齿生长发育和口腔疾病患病情况信息等,观察和分析调查对象口腔龋病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和相关行为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口腔检查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在自然光下采用口镜、5#探针进行口腔检查,辅以问诊。参加调查的医生在调查之前先进行培训,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可靠度优。所有被确定为调查对象的学生由家长协助完成一份有关口腔健康危险因素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不同年龄段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自我口腔保健行为、口腔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民族间小学生患龋率比较 本次调查共检测小学生1 732人,其中男生865人,女生867人;回族338人,黎族563人,汉族591人,苗族240人,患龋率见表1。不同民族由高至低依次为汉族85.1%(503/591)、苗族80.8%(194/240)、黎族80.3%(452/563)、回族78.1% (264/338),两两比较,汉族与各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患龋率明显高于苗族(χ2=4.43)、黎族(χ2=4.7)和回族(χ2=7.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黎族与回族(χ2=0.6),黎族与苗族(χ2=0.000 4),回族与苗族(χ2=0.3)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亚市各民族间小学生患龋率比较
2.2 各民族小学生的龋均、龋面均比较 除了回族6~8岁女生略低于男生外,其他民族均表现为女生龋均、龋面均高于男生。回族的龋均、龋面均最高,其余民族依次为龋面均苗族>汉族>黎族,龋均汉族>苗族>黎族,P均小于0.05。
表2 三亚市各民族小学生的龋均、龋面均
2.3 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汉族、黎族、回族、苗族小学生每天刷一次牙的百分比分别为55.75%、54.7%、60.6%、55.36%,刷两次牙的百分比分别为19.9%、28.9%、29.08%、28.3%,汉族小学生每天刷两次牙的比率最低,而且大多数小学生只是早上刷牙,晚上不刷牙;不是每天都刷牙的百分比分别为10.9%、7.88%、7.35%、7.56%,汉族的比率最高;过去12个月从来没有看过牙的百分比分别为67.5%、60.2%、64%、57.15%,接受定期检查的百分比分别为8.24%、10.45%、7.47%、8.16%,被调查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现在用的是否是含氟牙膏的百分比分别为27.55%、27.48%、31.03%、27.86%,父母不了解含氟牙膏对牙齿的影响的百分比分别为63.9%、51.3%、57.58%、57.14%,没听过牙线的家长分别为71.7%、50.6%、68%、50%,该地区孩子最近一次看牙的主要原因:29%属于牙外伤、27.7%属于口腔问题,定期检查只占到8.8%。问到家长更愿意从哪些途径获取口腔保健知识时,58.8%的家长希望从医院宣传栏和口腔医护人员处获取,该地区的家长的普遍最高学历是小学-初中水平,占到了56.6%,高中水平25.2%,本科以上有7.8%,38%的家长是无业人员。
3 讨 论
龋病是牙体硬组织在细菌、宿主、食物、时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尤其是糖类食品、口腔卫生,已被认为是影响人群龋病流行水平的主要因素[2-3]。
本次调查的多种数据显示三亚地区各民族各年龄段患龋率、龋均、龋面均均较高,而且明显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4],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大体与口腔卫生不良、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有关[5-7]。三亚市周边乡镇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该镇56.6%的家长是小学-初中文凭,文化水平低下导致当地居民口腔保健意识匮乏。同时,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一些错误思想,认为“乳牙迟早要换不用保护”,补不补无所谓,或者误把“六龄牙”当做乳牙,导致新生恒牙也未保护好导致龋坏发生,这种情况在乡镇更显突出,尤其在汉族比较明显;或者父母自身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也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儿童的患龋率;学校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少,效果差,未对学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不懂得正确地刷牙方法,也没有养成晚上刷牙的习惯。
本次调查还显示,汉族患龋率最高,为85.1%。从生活习惯之口腔卫生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8-9],汉族小学生每天刷两次牙的比例为19.9%,属最低;不是每天刷牙的汉族小学生比例为10.9%,属最高,而每天刷牙的比例也较低为55.75%。而且这个地区大多学生只有早上刷牙,晚上不刷牙。并且,50%以上的家长不了解牙线以及含氟牙膏对牙齿的影响。同时,由于当地汉族的经济能力稍高于当地少数民族,汉族儿童较少数民族儿童相比吃甜味食品机会多,喜喝饮料、蛋糕、面包、饼干等甜味食品,更易致龋[9-10];再者少数民族多选择粗糙且富有纤维质食物等饮食习惯的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儿童牙弓和颌骨发育较为宽大,牙列不齐者较汉族儿童发病率低,从而可形成良好的自洁作用。因此这些可能造成汉族小学生患龋率在三亚市周边乡镇民族的小学生中最高。
[1]郑林然,袁建霞,岑玉桃.粤西地区小学生龋病流行特征相关因素的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4):185-186.
[2]杜琳玲,冯娟,田为毅,等.昆明市小学生龋病与饮食情况的关系调查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74-76.
[3]蔡天恒,孙大磊,何惠宇,等.新疆皮山县小学生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3:186.
[4]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4.
[5]邰昌松,陈小良,詹劲基,等.深圳市光明新区小学生口腔疾病及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 1664-1666.
[6]陈小良,李龙友,邰昌松,等.深圳市光明新区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82-984.
[7]朱丽德孜·托列别克,陈欣,吴佩玲.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4:604-605.
[8]郭异凡.山西省忻府区小学生口腔疾病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762-1763.
[9]崔兴国,刘让,武海春.中小学生龋病与牙周疾病调查及干预方案[J].考试周刊,2013,13:194-195.
[10]张妤,江继强,刘锁钢.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2):1098-1100.
R781.1
D
1003—6350(2016)06—1011—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6.054
2015-05-20)
海南省三亚市医疗卫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YW1314)
陈惠玲。E-mail:1226209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