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生成、冲突及建构
——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
2016-03-06代长彬
代长彬
(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合肥 23008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生成、冲突及建构
——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
代长彬
(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合肥 230088)
辩证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意识形态向度探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的视域融合,着眼于引领、认同、传播和教育主权安全四个维度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直面的挑战和冲突。可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的建设与监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揽意识形态话语权,以传统文化为慕课提供丰厚滋养三个着力点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逻辑理路和实践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大局、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项事关重大的战略工程,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基础工程,是一项持久的希望工程。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潜心探索既与教育现代化接轨又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状况相吻合的创新之路,慕课的诞生及其传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改革向度和平台,相关理论解读与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显学。
一、视域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生成与思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活动发生急遽变换,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模式、方式、形式成为迫切话题,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生长点。以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高度融合为基础、以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深层转换为理念、以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为目的,慕课有利于冲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习吸引性、趣味性、实效性。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的视域融合,是发挥课程作用、拓宽研究视域的实践反思与理论回应。欣喜于慕课提供改革契机的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慕课所带来的意识形态挑战,关于慕课的意识形态向度研究较为迟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和责任决定其慕课具有特殊性——意识形态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刻不容缓。“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1]P10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生成、冲突及建构,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是掌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旨趣;作为一个实践命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结果;作为一个价值命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最高目标和终极任务的价值祈向。如何适应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正确认识并理性思考慕课,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慕课的意识形态挑战和冲突
慕课作为一种潮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以技术中立为假面的慕课隐含的西方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社会认同和传播效度的同时,威胁着国家教育主权安全。
(一)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清除了意识形态传播与扩散的有形障碍,为西方国家输出意识形态推波助澜:“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2]P123慕课作为网络的产儿,以其华丽的技术外衣实现了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化与合法化地位,一旦技术合理性与政治合理性绾结在一起,慕课便会跨越知识领域而幻化成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工具,因为“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2]P7以信息技术为掩蔽的慕课裹挟着大量宣扬西方制度、理念、价值观的因素,迫使处于技术劣势的群体接受其意识形态熏染,在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削弱其引领作用。跨越政治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野的慕课不断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功能,如何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的同时,增强其凝聚力、影响力、控制力、渗透力亟待引起高度重视。“例如,所谓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的思潮,新自由主义的思潮,所谓‘建设公民社会’的思潮,新闻自由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质疑和歪曲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潮等。”[3]包含此类社会思潮的慕课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输出价值观,妄图弱化政治、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慕课一改传统单向的意识形态接受模式,使得受众所面临的信息趋向多元。多元信息之间的交流、交锋必然导致多样的评判标准和认同目标,在破坏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和一致性的同时,模糊了价值评判依据,加剧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对人们的影响被淡化,羡慕、崇拜资本主义,质疑、批判社会主义的情绪得以滋生和散播。披上技术外衣的慕课“不承认其具有的意识形态本性,只是把自己归属到有关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理念及现代文化或文明的思想和实践界域,在向不发达国家推广和渗透的过程中,更是极力掩盖其意识形态本性,”[4]以期获得人们的认同。由此而观,有些慕课暗渡陈仓地传播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引导受众崇信资本主义制度,歪曲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烈地冲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固有认识。一旦人们产生对资本主义的归向和对社会主义的背离,就难以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更不会期冀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终将引起人们社会心理及思想的动荡、困惑、迷惘甚至抵触。
(三)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度
握有信息技术强权的西方国家掌控着世界政治的魔方,妄图消解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的异质性,渐次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同质化意识形态,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网络前所未有地将世界各地富有个性的兴趣和专业领域联结在一起,并打造了一种在任何单个国家都无法茁壮成长的欣欣向荣的领域。”[5]信息技术在引发社会物质层面巨大变化的同时,一改过去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的传播环境,冲击着传统传播机制,“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6]伴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降低,意识形态防御与传播效度面临严峻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式微。“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7]网络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意识形态的信息化传播完全突破了国家疆域的有形界限,传播范围和内容日趋广泛和芜杂。发达国家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依靠慕课输出意识形态,“不仅为西方反华势力提供了快捷、自由的广阔平台,还提供了愈来愈多的网上受众者。”[8]在现代传媒快度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在采用传统行之有效传播途径的基础上,运用新兴技术创新慕课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提升传播效度,成为迫切话题。
(四)威胁教育主权安全
经济全球化助推了西方国家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宣传,他们企图借助文化力量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慕课的迅速兴起,可以看作欧美大学的学术资本,在商业资本运作的强劲驱使下,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张策略的例证,对身处文化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而言,面临着新一轮侵蚀与掠夺。”[9]怎样抵御西方教育文化的渗透及控制,维护我国教育主权安全,依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不可回避的紧要课题。西方国家长期的“淡化”“腐化”“西化”“丑化”“分化”“溶化”策略,扩大了我国教育主权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加剧了维护教育主权安全的难度。慕课作为舶来品,无论其理念内容、结构体系、价值意蕴都承载着发达国家的印记,势必威胁我国教育主权安全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权安全。慕课因其开放平台侵入他国的文化防火墙,因其免费选修荡平了教育入侵道路上的障碍,因其优质课程巩固了西方文化霸权地位。由此观之,技术外衣掩蔽下的慕课渗透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呈现出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主导权力以及文化殖民的政治密计,不可避免地带有教育主权侵袭的意趣。
三、策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回应科学技术挑战的同时,如何避免和防止工具化、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倾向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迎接慕课带来的挑战,亟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的建设与监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揽意识形态话语权、以传统文化为慕课提供丰厚滋养,坚守其意识形态本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的建设与监管
建设中国特色的优质慕课平台、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制高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关键一招。鉴于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信息聚讼纷纭、参差不齐,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的建设与监管。
1.建设中国特色的优质慕课平台。当前国内慕课平台多以西方国家提供的开放代码开展慕课研发,处于信息技术的不利境况,要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设施建设的紧迫性,汇集各方力量协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慕课平台。建设中国特色优质慕课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要我们革新观念、改进方法、积极行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信息时代下的课程改革亟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管理、途径的融合,使教育信息化服务和支撑教学改革,这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提供了新指针。信息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主动地与网络技术有机交融,借力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入推进自身的改革与进步。要与网络技术专家合作,汇聚高校、政府、社会三方的资源和力量,开发承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意蕴的慕课,建设优质服务平台和慕课资源。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做好课程开发和设计,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政治思想向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转化。要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慕课平台和课程,构筑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保证在网络慕课领域掌握主导权。
2.健全慕课平台的监督体系。慕课平台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监督,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网络慕课平台的管理体制。要强化慕课平台的监督与管理,规避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占领慕课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制高点,为沉浸在慕课中的受众筑起“精神防线”、扣紧“思想安全带”。要结合网络管理的制度和规定,健全慕课信息技术安全通报、突发应急、统筹管理、监测预警和技术评估机制,优化慕课建设、应用、引进、推广机制,强化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机制。要“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10]跟踪反馈大学生慕课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波动,评估分析学习效果,预防和制止有害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慕课平台“清朗起来”。要形成课程内容审查机制,建立慕课分类指导机制,对非意识形态类的慕课监控弹性大些,对意识形态类的课程要划出红线,用优质慕课成果滋养网络空间。这样,真正使慕课这把双刃剑为我所用,使其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合理路径和重要环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揽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扬主流意识形态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旨趣与价值归依。若要魂有定所、行有依归,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1.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在其慕课裹挟下汹涌来袭,分化、消解了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涌现出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象,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意识形态的建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不可避免会滋生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观念。面对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种种乱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引多元社会思潮,坚定不移地驳斥那些否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合法性谬误,掷地有声地撕去覆盖在“淡化”“腐化”“西化”“丑化”“分化”“溶化”意图之上的面纱。我们承认多元价值取向客观存在并非意味着否认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1]面对慕课带来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的改变,唯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揽意识形态话语权,方能汇聚中国力量、构筑中国精神、凝练中国价值,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力量。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话语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知识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居于世界舆论场的中心,控制着世界话语平台和话语发布,主导着世界话语体系及其发展方向,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12]因此,要立足大势,创新对外宣传形式和话语表达方式,使我们想说的和国外想听的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之中。要主动顺应全球传播的时代潮流,树立全球意识,学会用国际化的话语系统包装宣传当代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话语优势展示发展优势,提升国家话语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范畴的阐释与传播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之中,从历史维度、个人维度、国家维度和国际维度讲清楚、说明白,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全球制高点。
(三)以传统文化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的开发与监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揽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
1.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悠远绵长,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价值祈向和精神信仰,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永续动力,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独特优势。如何以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滋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融汇传统文化中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表述贯通中国故事,构建为国内外人们所接受的、符合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话语体系尤为重要。借助慕课讲述中国故事,“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3]继承旨在更好的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要立基于现实需求,稳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的有机融合。
2.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P10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因慕课的开放和网络的虚拟而淡化慕课传递文化的功用,要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创造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要的作品。要鼓励我国大学建构慕课系统,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有优势贯穿于慕课之中,为其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打造文化精品慕课,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自信与崇高信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主导、以中国特色为标志,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广泛参与性特质推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弘扬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极具魅力的文化精神。
幕课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以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紧迫感、高度的责任心审慎处置。作为一种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考察、研究、借鉴、反思慕课模式既有独立自成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又有开拓创新路径、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生态的价值意趣。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刘书林.意识形态工作中需要正确把握的若干辩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45-50.
[4]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4.
[5]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03:247.
[6]王庆五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21.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8]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9]钟红,缪开金.灵韵的消散和话语权的争夺——慕课之隐忧与应对[J].红旗文稿,2016,(5):30-32.
[1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0.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On the Construction, Conflicts and Generation of Mooc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AI Chang-bi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eat mooc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oo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eading, identity,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al sovereignty to analyze the challenges and conflicts by mooc. In this article, we suggest tha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moocs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es, monopolizes the ideology discourse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vide rich nourishment for moocs.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moocs so as to provide the think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es; mooc; ideology;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6—07—25
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IFQE201504);安徽新华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032)。
代长彬(1987— ),男,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
G641
A
1009-5152(2016)04-00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