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写作

2016-03-06莫函蓓

关键词:芭蕉写作意象

莫函蓓

(广西外国语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写作

莫函蓓

(广西外国语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

摘要: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为客居他乡者常常借此怀念中原繁华的载体,这也是数百年来文学写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基于植物的世界观,也明显地呈现为阴性和女性形象。

关键词:唐宋;文学;意象;芭蕉;写作

芭蕉属于温热带植物,最初只生长在淮河以南,大约汉朝时才进入黄河流域。《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种甘蕉十二本。自此芭蕉进入中原地区。之后,“芭蕉”成为古代文学写作中常见的内容,仅在《清史稿》中就出现了芭蕉河、芭蕉溪、芭蕉关、芭蕉园、芭蕉沟等地名,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

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尤其是“雨打芭蕉”意象恰可用于抒发流寓他乡的离人之怨,可承载少妇的闺中之愁,因此慢慢影响了之后数百年文学作品中对于芭蕉意象写作的形象感受。

一唐宋时期芭蕉意象的普遍出现

芭蕉多生长于南方,中原文人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在北方比较罕见的植物。因此,所能查证到的先秦时期与芭蕉有关的典故很少,屈原《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王逸《楚辞章句》说“芭,巫所持香草名也”。[1]屈原生活在楚国,也许见过芭蕉。但芭蕉叶甚大,并无香气,这里的“芭”或非指芭蕉。两汉时期,芭蕉才开始在北方种植。这时芭蕉只是作为食用、纺织植物。《齐民要术》转引三国东吴丹阳太守万震在《南州异物志》所说“其茎如芋,取濩而煮之,则如丝,可纺绩也”,说明在三国时期“蕉葛”已经被利用。但“芭蕉”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东晋卞承之的《甘蕉赞》、梁沈约《咏甘蕉诗》、梁徐摛《冬蕉卷心赋》等等。其时东晋南渡,与政权一同南移的文人们注意到这种在黄河流域很少见到的植物。文学形象从生活而来,“文学形象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的生活,或者说,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感性表现形态。”[2]这是芭蕉发展为文学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佛教的兴起。佛教在汉朝已经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鸠摩罗什、僧肇等译经甚多,屡屡以芭蕉作喻:比如“如芭蕉树求实不可得,但有皮叶。”(鸠摩罗什译龙树《中论》),“一切诸法如芭蕉。无坚实故。一切诸法如水沫。体性弱故。”(僧伽婆罗《佛说大乘十法经》),“一切法如芭蕉。以不实故。一切法如水沫。性无力故。”(佛陀扇多《大宝积经》)等等。以芭蕉比喻佛理,提高了芭蕉的文化内涵,促进了芭蕉进入文学领域。不过芭蕉真正为文学作品所青睐,从感性具体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形象,主要还是在唐宋时期。

唐宋时,文学作品中芭蕉意象大量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因素:一方面,继东晋南渡,有许多文人注意到芭蕉之外,唐朝时候的文人们还讲求游历四方增长见闻,梅新林说:“唐代诗人既充满浪漫激情,又好漫游,或从军大漠,或纵横边地,一发至于诗,往往充满着边疆的奇异色彩,为历代所不及。”[3]因此南方多见的芭蕉必然进入文人作品。另一方面,芭蕉是典型的南方植物。这些流寓南方的文人们常常会借芭蕉想起中原繁华。因此唐朝时,红蕉、雨打芭蕉等形成了突出的、固定的、成熟的意象,或抒发身处南方、远离中原文化的忧思,或感怀离恨,怀念男女之情,引起了文人们普遍的共鸣。因此按《全唐诗》《全宋词》中所载,咏蕉的诗词作品甚多。

二唐宋文学中典型的芭蕉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多有提到“蕉”。除了上文中已经提及的“蕉鹿”外,酒宴诗词中的“金蕉叶”或“蕉叶”实为蕉叶形的酒杯,这不大涉及芭蕉的文学形象。唐宋诗词中芭蕉的文学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雨打芭蕉。

很少有“雨打芭蕉”意象仅仅是为了表现文人的闲适,它主要用于体现凄怨愁苦。有人认为杜牧的《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是第一首以雨打芭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4]但雨与芭蕉的联系,并不能说就是由杜牧发端。和杜牧几乎同一时期的徐凝《宿冽上人房》:“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可见起码在唐朝晚期,以“雨打芭蕉”寄托愁绪已经比较普遍。在宋朝,以“雨打芭蕉”描写离愁、相思、哀怨等各种情绪就呈铺天盖地之势,如“芭蕉寒,雨声碎”[张先《碧牡丹(晏同叔出姬)》],“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窗外芭蕉,数点黄昏雨”(杜安世《凤栖梧》),“绮窗灯自语。一夜芭蕉雨”(舒亶《菩萨蛮》)等等。

“雨打芭蕉”适于表达小愁而不是大恸。如果是大伤悲、大困苦,“雨打芭蕉”是无力表现的。其次,“雨打芭蕉”常用来表现客居者的思乡或分飞者的思人等情绪。杜牧的《芭蕉》就表达了思乡情绪:“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思人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杜安世《凤栖梧》后有句:“孤枕夜长君信否。披衣颙坐魂飞去”,舒亶《菩萨蛮》以“芭蕉雨”寄托“枕横衾浪拥,好夜无人共”的思绪。李石《醉落魄》也说“朝期暮约浑无据。同心结尽千千缕。今宵魂梦知何处。翠竹芭蕉,又下黄昏雨”。有趣的是,在宋词中,“雨打芭蕉”往往用于年轻女性思念男性。男性多用“雨打芭蕉”形象来寄寓家国意识,而女性或者男性假造的女性口吻常常用“雨打芭蕉”来表现闺中之怨。

2.蕉叶题诗。

最早涉及“蕉叶题诗”的文学作品一般认为是南朝梁刘令娴《题甘蕉叶示人》一诗。蕉叶叶片大,叶面光亮,容易让文人墨客有写诗的冲动。唐代怀素在绿天庵种芭蕉以练书法,《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中提到“命酒以蕉叶书之,援翰立成”。在“雨打芭蕉”的典型形象没有凝练出来的时候,“蕉叶题诗”形象在唐诗中频频出现。如“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闲居寄诸弟》),岑参“题诗芭蕉滑,对酒棕花香”(《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李益“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逢归信偶寄》),白居易“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春至》),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形成“雨打芭蕉”这种幽怨的形象,而由于对充满诗意的生活艺术的标榜,展现出文人清新闲适的一面。

“蕉叶题诗”形象可以按照题诗对象分为两种。当诗为自己所题时,体现的是闲散适意的人生;当诗是为赠送友人,比如孟郊《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借水洗闲貌,寄蕉书逸名”, 窦巩《寻道者所隐不遇》“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体现的是对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和情感。

“蕉叶题诗”在唐代时,代表的是不问尘世的清新淡雅,而宋朝以后受 “雨打芭蕉”典型意象的影响,以“蕉叶题诗”入词比较少见。唐朝时只是作为散漫心绪自求安宁的“蕉叶题诗”到了宋朝也变得愁云四合。如张炎“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祝英台近》)仇远“谩自折兰苕,答书蕉叶,都是断肠句”(《摸鱼儿》)。而元代及以后,芭蕉意象几乎完全被“雨打芭蕉”所占据,元曲中“离雨不蕉”“ 离愁不蕉”,“蕉叶题诗”的文人风雅难得再有了。

3.卷蕉与展蕉。

在唐宋诗词中,除了“雨打芭蕉”以外,被使用最多的就是“展蕉”意象。蕉叶在初生的时候是卷曲的,随着生长会慢慢展开,正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所说:“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芭蕉的这个富于生命力的细节被文人们发现之后,被特别的用于诗词中表现忧愁或欢欣之情。以卷为愁,以展示乐,有很多诗词以此为基础建立意象。如钱珝《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和凝《宫词百首》“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陈客《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等等。

对蕉叶卷和展的观察,最晚在唐朝就已经开始。李商隐《代赠二首》中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后,大量的诗词引用了展、卷的意象。难展、微展、舒展等词语屡见不鲜,甚至将未展的芭蕉叶与“心”联系在一起,令意象塑造得更加生动活泼。比如“又见芭蕉展半心”, 《恋绣衾》的“恨芭蕉、不展寸心” ,史深《玉漏迟》“半掬羁心,似翠蕉难展”, 张说《戏题草树》的“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等等。

芭蕉不展为愁,芭蕉展则为乐。“展蕉”的意象不如不展的多,也许是因为忧愁更易入诗词。但是许岷《木兰花》“江南日暖芭蕉展,美人折得亲裁剪”这样借展蕉说情趣的诗词也不少见。又如《握金钗》“见来无计拘管。心似芭蕉乍舒展”, 宋自道《点绛唇》“流莺声啭,坐看芭蕉展”。

值得注意的是,诗词中的“展蕉”意象并不是固定的含义。有时作者为了表现愁闷,以“展蕉”为对照,益发显得愁上加愁。比如《琐窗寒》中说:“残蕉映牖,强把碧心偷展”, 残蕉偷展,就更加显得荒凉彷徨了。

4.败蕉。

佛教以“芭蕉”作喻,指其中空速朽。自魏晋以后,唐宋间佛学兴盛,玄奘等人大量译经。而与佛学精义对应的则有诗句中的“败蕉”意象,以蕉易折、易败为中心构建,或与僧院、谈禅等联系在一起。如:杨衡《送彻公》“白首年空度,幽居俗岂知。败蕉依晚日,孤鹤立秋墀”,李端《病后游青龙寺》“病来形貌秽,斋沐入东林。境静闻神远,身羸向道深。 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郑遨《题病僧寮》“佛前香印废晨烧,金锡当门照寂寥。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等等。

有关“败蕉”意象,参考陈寅恪先生在《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5]败蕉指的是人的自身肌体,寓意人身无实,性命败颓,充满枯寂、荒凉。正如白居易《逸老》所谓“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有句“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亦以芭蕉指代脆弱的肉身。

败蕉也是最接近佛家寓意的一个意象。但是由于与芭蕉这种植物的本身形象有所差别:佛教认为芭蕉中空不实,易有折灭之患,芭蕉本身却颜色亮丽挺直,且多有遮蔽之功,用来喻示肉身恐怕不易引起共鸣,因此这种意象往往是在与僧人有关时才建立起来。比如《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云地比邱,欲成甘蔗之种”;《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随顺生死,芭蕉岂坚。萧萧塔树,永对炉烟。”卢纶《题念济寺晕上人院》:“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相对容易激起离愁春恨的“雨打芭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败蕉”的意象出现得并不多。

三唐宋芭蕉意象的内涵

以上是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芭蕉形象。事实上,芭蕉的文学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红蕉”“蕉影”等等,但是红蕉本身有芭蕉属红蕉与美人蕉两种,无法确定所咏的是否是芭蕉,而蕉影出现频次极少,远不如展蕉、雨打芭蕉等重要且鲜明。

无论是“雨打芭蕉”还是“蕉叶题诗”,或者“败蕉”“展蕉”,从深层去思考,芭蕉的意象都有一些共性:

1.“基于植物的世界观的美学”与芭蕉意象的形成。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曾经在《东方的美学》中说,表明传统审美意识的术语,“华丽、艳丽、娇艳、繁盛、苍劲、枯瘦等等,的确大多是从描述植物在四季各个时期的状态而产生并被抽象化的概念。”[6]他因此将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确定为基于植物的世界观,审美范畴以植物的美的显现而产生的联想为基础,这样,“审美意识的基本语词中的最重要的概念都是来自植物的。”[6]今道友信对于日本美学的分析,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也部分适用。中国古代对于梅兰竹菊等植物的歌颂,也可以看出植物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比德说由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而来,在战国和后汉的学者纷纷发挥之下,形成了“比德”的理论,即以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象征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早期,芭蕉作为文学形象的比的意义一方面受到佛教“谓此五蕴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阳焰。如芭蕉。如幻如梦”(西晋法护译《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知聚沫之无坚,视芭蕉之速朽”(唐代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赞》)等思想的影响,成为了佛教教义之反例;另一方面芭蕉作为草本植物,确实枝干较为脆弱,不堪使用,因此文学作品中对芭蕉的品格几乎全是贬斥。甚至中国本土道教也接受了“芭蕉无心”的说法,王玄览《玄珠录》以芭蕉作喻:“谕论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会成皮,剥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正一。”梁沈约《修竹弹甘蕉文》中说芭蕉:“而子夺乖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为己力。”“窃寻甘蕉出自药草,本无芬馥之复,柯条之任,非有松柏后凋之心。”先说它位高权重好大喜功,然后说它不是药草,不能做柴,更不如松柏。庾信《拟连珠二十四》中也说:“甘蕉自长,故知无节。”

在这种情况下,芭蕉当然没有办法成为一个高尚的形象。直到两宋期间,芭蕉才偶尔间获得了比较高的比德意义,比如北宋张载的《芭蕉》就以新生嫩叶比喻新知:“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也有赞颂红蕉的“丹心”的,如郑刚中《栽竹种红蕉后数日阻雨不见赋小诗》:“瘦竹犯寒扶直节,蕉花垂老抱丹心”。但这种较为正面的比德意义亦不足以持久或受到广泛的认知。

3.“芭蕉”与水的关系。

“雨打芭蕉”的形象为什么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唐宋之后,元曲之中的芭蕉形象几乎全部和雨联系在一起?在吴承恩《西游记》的《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一回中说到:“用芭蕉,为水意,焰火消除成既济。”这句话体现出,在古典文学中,芭蕉被赋予了“水意”。

其水意的由来,应该是由于蕉喜湿爱水,多生江边。杜牧《芭蕉》就说:“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而蕉茎可以沤麻制衣,称为“蕉葛”,夏天穿上很是凉爽。白居易的诗句中很多都记叙了这种布料,如《偶咏》:“御热蕉衣健,扶羸竹杖轻”;《 晚归府》 “马上凉于床上坐,绿槐风透紫蕉衫”;《晚夏闲居,绝无宾客,欲寻梦得,先寄此诗》也说:“鱼笋朝餐饱,蕉纱暑服轻”。再说,芭蕉叶也可以制成蕉扇于夏日使用,宽大的芭蕉叶更能起遮凉蔽阴之用。结合以上种种,将芭蕉与水意联系在一起就很正常了。

3.“芭蕉”作为阴性/女性形象。

晚唐诗人罗隐有首著名的诗:“芭蕉叶叶扬瑶空,丹萼高攀映日红。一似美人春睡起,绛唇翠袖舞东风。”这首诗咏的应该是美人蕉或者红蕉,而不是芭蕉。因为芭蕉的花色淡黄,“丹萼高攀映日红”说的肯定不是芭蕉。

但是这首诗可以看出来芭蕉在文人心中大多呈现出女性形象。白居易的《东亭闲望》说:“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张镃《菩萨蛮·芭蕉》中说:“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明朝计成的《园治》中说:“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这些分明都是指出芭蕉在诗人心目中属于女性人格。作为阴性的芭蕉形象,自然不能用来表现金戈铁马,只能用“雨打芭蕉”诉说清怨,“蕉叶题诗”表现风雅。即使是在蕉叶上题诗,题的也当是柔和圆润的情诗。

即使是在偶尔对芭蕉赋予较高比德意义时,在作者眼中,芭蕉仍然是一个阴性的形象。如北宋狄遵度《咏芭蕉》:“胸中数寸赤,不惜为君吐。”而梅兰竹菊等比德意义很高的植物,却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傲霜斗雪等阳性色彩。而在唐宋时期,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地位有多高,就决定了芭蕉的比德意义能达到多高。即使比魏晋时作为失节、无用的代名词要好,也好得有限。

在南宋时出现了以男子喻芭蕉的作品,如林宪《芭蕉》:“芭蕉我所爱,明洁而中虚。禅房富灵根,颇似人清臞。”楼钥的《水蕉》也说:“猎猎水芭蕉,如将隐士招。”但是对芭蕉品格的这种赞颂,一方面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芭蕉的阴性色彩(清臞、隐士最多能够算是中性),对于芭蕉品格的提升能有多少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芭蕉在比德说中处于弱势,一则由于其阴性形象根深蒂固,二则其水意也为众人所熟知。水做的女子为美为媚,影响了芭蕉所能占据的比德高度。

四结语

在唐宋之后,受到“雨打芭蕉”意象的影响,从此芭蕉的整体意象都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元明清时期芭蕉的形象基本按照唐宋的惯性发展,比如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这些文艺作品从意象的提炼和艺术手法等诸方面来看,基本都没有超出唐宋的水平。

由于比德说的影响,芭蕉没有和梅兰竹菊一同成为重要的植物意象群之一。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它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少有生长,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北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梅兰竹菊等普遍是在北方分布较广且寄寓有阳刚雄健之美的植物,而东晋南渡以及南宋等政权,都给人以苟且偷安之感,南渡之后才发现的偏于优美、柔弱的芭蕉题材自然也受到了影响,被目为失节、无用。另一方面,佛教先入为主的教义也对芭蕉的形象产生重大影响,使芭蕉无法在比德时以较高的道德蕴含胜出,自然失去了被歌颂的价值。倘若不是这两个原因,在士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芭蕉意象在文学史和文学写作上的意义还会更高。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65.

[2]赵炎秋.原型与文学形象[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27-130.

[3]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94.

[4]徐波.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A ].//金明馆丛稿二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7.

[6]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蒋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91.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Plantain” Image Created in the Literal Work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o Hanb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China)

Abstract: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taken as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forming the “plantain” image, emerging some special images like “rain on the plantain leaves”, “flourish plantain” and “withered plantain” But “rain on the plantain leaves” is the most essential plantain image in literature writing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us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 missing by wandering man or woman and become an image carrier for memorizing the prosperous Central Plain. Plantain image reflects the ancients’ world view which base on plant, and it also embodies female image and feminine.

Key words: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iterature; image; plantain; writing

作者简介:莫函蓓,硕士,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写作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一般项目“流寓文化与唐宋广西流寓文人研究”(课题编号:KY2015YB543)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7-0119-4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芭蕉写作意象
雨打芭蕉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等闲托谁题芭蕉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