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思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

2016-03-06张定鑫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张定鑫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重思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

张定鑫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研究必定要具体指向作为贯穿于近现代社会始终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观察人类社会基本视角的生产方式概念即指人类“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作为其载体的“劳动资料”既“显示”人类劳动生产能力的发展程度,又“显示”人类社会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现代社会”居于“普照的光”位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存在两个层次: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存在的形形色色社会现象,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随着现代性问题的持续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必定要具体指向作为贯穿于近现代社会始终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新思索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思想不仅是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直接延伸与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回应国际学界关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十分合适的话头。

一、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所指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这么一段人们熟悉的话: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了它们的特点。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各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居“普照的光”位置的生产方式即对其他生产方式具有支配作用的生产方式。他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所提出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可视为对“普照的光”命题的准确诠释。

马克思认为这种居“普照的光”位置的生产方式辐射到同一社会形态内的各个领域、各个现象之中。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并且,他从这种居“普照的光”位置的生产方式视角出发分析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把人类社会历史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或不同的历史阶段,说“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这里基于历史上居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的不同性质把人类文明史区分为文明性质不同的三个社会形态,尽管用了“生产关系的总和”,但显然蕴含了他观察历史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视角或居“普照的光”位置的生产方式视角。

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马克思对“生产方式”概念在不同的场合赋予了程度不同的意义。

一是多次把生产方式直接归类于人类“怎样生产”这一“生产力”范畴,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提出:“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使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手段发生了巨大的、突然的和强烈的革命。”他在《资本论》手稿中说“农业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等。

二是多次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明确划分开来,如他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说:“随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方式的整个现实形态也在改变,产生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适应的、各生产当事人之间的、特别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才发展起来。”

三是在个别场合把生产方式直接等同于“生产关系”,如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在《资本论》第1卷说:“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四是在一些场合提出生产方式涵盖“生产力”、“生产关系”成分,如《资本论》第1卷说:“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这里的“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显然属于生产力范畴,而劳动过程的“社会条件”显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生产方式”概念在马克思文本中所存在的这些“情形”要求我们对其涵义作出明确断定,揭示其具体所指,而不能驻足于这类“阐释”:“生产方式是由人们在社会的生产中结成的不可分离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形成的”*[日]冈本博之:《〈资本论〉与当代》,引自《〈资本论〉与当代——日本学者研究〈资本论〉文集》,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我们将生产方式定义为双重联结,即生产资料的联结和生产关系的联结”*[法]阿尔都塞:《马克思与相遇的唯物主义》,陈越、赵文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0期第74页。,生产方式“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劳动方式和生产形式都属于物质生产自身的特征,因而属于物质生产方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或生产的社会形式,属于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因而属于社会生产方式”*于金富:《生产方式: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这类阐释十分含糊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作“二一添作五”式理解。

我认为,可以把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分两个“层级”:

一个“层级”是作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形式之中都存在一种典型的、标准的生产方式或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其中,马克思倾注一生的精力研究了作为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另一个“层级”是指某特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直接涉及的三个基本方面,包括人类生产的技术条件(或生产方法)、人类生产的社会形式(主要是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形式)、“人类生产的技术条件或生产方法”与“人类生产的社会形式”之间的“融合态”或人们所直观到的形式——马克思称之为“社会经济形态”。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就是侧重从“人类生产的技术条件或生产方法”方面去阐明“社会经济形态”或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当马克思说“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就是侧重从“人类生产的社会形式”去阐明“社会经济形态”或生产方式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所谓“变革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即直接指明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层次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所说的“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一论断可视为“生产方式”概念的标准“定义”,紧接着提出的“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论断则“挑明”:不能把生产方式本身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它们之间的“平分秋色”,倒是应该从作为生产方式直接载体的“劳动资料”去揭明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两个功能:其一“显示”人类劳动生产能力发展程度的功能,其二“显示”人类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程度的功能。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位置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生产方式出现于十六世纪,在十八世纪初开始在西欧等地占统治地位,1648年取得胜利的尼德兰革命所造就的世界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是第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标志,迄今仅五百来年的历史,仅及西欧封建生产方式持续时间的一半,仅及中国封建生产方式持续时间的四分之一。“根据最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实践,再回过头去看十九世纪,就发现当时公认为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典型——英国,它的现代大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工厂制度等等,只不过是处在现代工业主义发展的襁褓阶段,早期工业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才刚刚开始,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与习俗长期统治着这个国家。从整个欧洲来说,工业化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迈开大步前进的。至于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工业世界还是广大的非工业世界中的小岛。”*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30-31页。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尚未进入“老年”期。当然,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据估算,二战后三十余年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现代物理学中90%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这是否意味着目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因为这种科技发展的“加速”律而加快它的死亡期呢?不能这么简单类推。相反,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推动了科学技术与人类各类文化知识、智慧在近现代的如此迅猛发展或系统创建。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是由于16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这里的“社会”具体所指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驱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社会科学的系统创立这些史实正表明这个生产方式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正视近现代史这么一个事实: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得充分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历史上综合国力或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如昔日的“大英帝国”,其女王维多利亚身高仅1.55米,但她在位时,世界地图上凡是涂着粉红色的地方都属于英国的地盘,几乎等于英国本土的100倍。

不少学者曾经认定马克思存在一个所谓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跨越”理论,如有的提出马克思有一个“东方社会形态的演进模式”即“第一个社会形态→第二个社会形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第三个社会形态,有的认为马克思的“跨越论”既坚持唯物史观一般原理又主张某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有的认为马克思重新审视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而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巨大飞跃”,有的认为从“世界体系理论”到“亚细亚生产方式”再到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形成了“马克思完整的东方理论体系”并“从而揭示出我国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的科学预见,为东方社会开辟出独特的发展道路”,有的提出“当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时,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道路的问题就已经在理论上得到确定了”。

其实,这些关于“跨越论”的大量结论都是基于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草稿”,马克思发出的正式“复信”没有什么系统的“跨越论”。相反,马克思在这个正式“复信”中给予这种“跨越”的“可能性”以苛刻的条件,说“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40页。。

当然,尽管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报〉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明确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页。即存在制度“跨越”的可能性,但是他在同一封信里强调他的《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原始积累的那一章只不过想描述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而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一般的资本主义起源,就此而言,《资本论》第一卷可以视为“英国资本论”。就是说,联系上下文来看,这里所谓“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西欧式”,而没有明确肯定实现人类理想的新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这一历史阶梯。同样,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也是基于英国的具体“历史背景”,即“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确存在着工人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在当时英国的工业城市中,因人口增加和移民流入,城市的杂业阶层即依赖于非正规部门的‘下层民众’有所扩大,从而压迫了劳动市场”*[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张季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就是说,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主要是这个生产方式的“英国式”。

鉴于马克思文本所涉及的这些历史背景,我认定这些“跨越论”就马克思资本学说的根本逻辑而言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悖”*赵家祥:《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种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38页。的。可以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发展成果是人类总体进入“新社会”可以“积极地扬弃”却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用马克思的话说即“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所以,马克思不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视为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有其局限性或暂时性,他同时在《资本论》中又把它称为“现代生产方式”。其中,《资本论》第一卷有4次:在关于英国工厂立法的论述中有3次提到“现代生产方式”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341、345页。,认为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是工人的阶级斗争与工业技术革命两方面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在关于英国关税保护制度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中第4次提到这个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7页。,把“现代生产方式”与“旧生产方式”相对举;《资本论》第三卷有3次:马克思在“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中两次提到这个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375页。,在关于“高利贷资本”的论述中第3次提到这个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不仅批判地洞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有限性或暂时性,并且肯定地承认这个生产方式在特定历史时空的确定性即历史生命力。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尽管对各民族具体发展过程持“多线论”,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等著作中集中论述了人类社会演化要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纵向发展总趋向或从原始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即“五种社会形态”这一历史大尺度,这二者当然是辩证统一的。

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观这个纵向发展总趋向或“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大尺度是肯定的,他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而“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邓小平对此也是肯定的,他在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我赞成这样的学术观点:从历史的发展看,任何一国的生产方式都必须依次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直接社会化经济”三大阶段,这是不可逆的、不可塑的、无可“跳跃”或选择的*袁绪程:《从方法论看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区别》,《哲学研究》1984年第5期,第22页。,其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必就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或最后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会成为更高形态的商品经济*《蒋一苇经济文选》,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层次

必须注意区分马克思在经济学或历史学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与长期以来舆论界或意识形态意义上巨量使用的“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道路”用语之间的概念差别。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实际上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存在的形形色色现象。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不同场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核或本质特征有多个规定,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所提出的,“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揭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现代资本”、“受资本统治的生产方式”、“典型的名副其实的资本生产方式”——指明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居统治地位或绝对地位、绝对形式而非萌芽状态或“夹缝”地位;“以货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为前提的生产方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或以财富的巨量积累为前提条件,属于一种以资本为支配因素或居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一个规范而深刻的科学揭示;“以劳动能力的出卖为基础的资本关系”、“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劳动力的所有者与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之间的分离、生产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平等为前提条件;“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工具方面以机器系统为载体、为标志;“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格化即资本家阶级在这个生产方式居强势;“更加有利于生产的方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包括封建生产方式在内的历史上其他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马克思还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直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直接的大部分需要的家长制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或“拥有劳动工具的独立小私有者的生产方式”相对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现代生产方式”与“旧的生产方式,即公社的、家长制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相对举,以表明它们之间在经营形式上的差别;同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一起归类为“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以表明它们之间共同的私有制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本区别于封建生产方式或小生产: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来看,生产者都是商品生产者,他们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直接呈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产品的交换价值“占优势”,属于商品生产形式而优胜于产品的使用价值“占优势”的自然经济形式;从生产的组织形式和技术状态来看,这种生产方式实现了从协作、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家庭劳动到工厂制度的变革,采取的是工厂制度和机器大工业形式,属于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规模经营而优胜于那种分散的、手工的个体经营; 从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看,这种生产方式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以生产剩余价值即赢利或使所投资本增殖为“决定动机”,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属于“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或竞争性经济,优胜于那种以“提供直接使用价值的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封建生产方式。

不过,需要进一步澄明封建生产方式与小生产或“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之间在话语逻辑上的差异:前者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如人对人或对共同体的“依赖性”就鲜明地表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这种“人身依附关系”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本质内容”*马克尧:《如何认识封建生产方式的共同规律》,《历史研究》1979年第9期,第24页。;后者是基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即生产者拥有生产资料或部分生产资料。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这种小生产或“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虽然在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或封建制社会中都存在,但只是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才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种小生产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页。显然,封建生产方式与小生产或“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只是称谓上的差异,实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旧生产方式”范畴,它们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代生产方式”有着质的区别。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这个社会又是由多种经济形式及其相应的各种政治形态或意识形态并存的,并非纯而又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分析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时就这样指出,在同一个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某一些生产部门中很发达,而在另一些部门如在农业中,则是资本以前的生产方式或多或少地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存在着的各种社会现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像剩余价值作为绝对形式与利润、利息、地租作为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范畴一样。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及其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要予以理性的分辨,应该钉是钉,铆是铆。对“资本主义”这一多数在意识形态意义上使用的命题须予以具体分析,更不应该把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定范围的不良现象甚至龌龊行径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名下,以“印象资本主义”代替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分析,结果容易使人们重拾旧的“逻辑”而不自觉地把已经开启的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之门重新封堵起来。

另一个层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具体“模式”。

有学者明确提出英国采取“市场资本主义”模式、德国采取“管制资本主义”模式、法国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等*[美]施密特:《欧洲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当然,还有资本主义早期的“权贵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主义”或“军国主义”等。我认为,大量地出现在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一词所指称的实际上是指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欧美模式”而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其服从“丛林法则”而造成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严重社会分化或贫富贵贱分化并且使这些社会现象“全球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那些具体模式固有的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性而笼统地否定作为人类文明类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或历史进步作用。因为以马克思的历史观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非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且简单商品经济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拒绝了商品经济的各种规律如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而是在其“细胞”的基础上遵循并放大了这些经济规律的作用威力。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经济规律或经济法则曾经在西方少数国家主要是西欧、美国等国获得成功运作而视为它们的“特产”拒之门外,更不能因为历史上不少国家和民族深受资本主义列强的欺侮而将作为一种典型的人类文明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同于一种历史的“恶”。

这里需要突破一个“常识”即似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唯一故乡。其实,准确点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早期在西欧发展得最充分或典型,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一版序里的原话说即是“这种生产关系的典型地点是英国”,世界其他地区也程度不同地发生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或胚胎。千万不要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模式的“典型”(所谓“经典模式”)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等同起来,这二者之间存在层次或程度上的差异。应该确立这么一个理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非西方少数国家的“专利”,实乃世界文明进步一段必经的历史阶梯,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推算作为资本的细胞形式的“商品经济”早在公元前六千年便出现了。当然,人们也不能倒果为因地把世界开放条件下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环境恶化现象归“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的论调目前在各个层面都很有市场,其实都是似是而非。

一些学者讳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提出所谓“资本生产方式”、“资本生产方式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赵旭亮、王明华:《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说什么“资本的生产方式时代”*许永和:《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指南书局2009年版,第42页。。这些提法忌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果在概念上造成模棱两可、指代不清,处于前《资本论》水准,其原因在于他们在理论思维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层次的把握不是到位的。

(责任编辑:周文升)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3-0011-06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形式问题再研究”(项目编号:14FKS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定鑫(1960—),江西鄱阳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