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驱动与伦理诉求
——生态文明视阈下陈云的工程伦理思想探析
2016-03-06岳世川
岳世川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福建厦门361008)
政策驱动与伦理诉求
——生态文明视阈下陈云的工程伦理思想探析
岳世川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福建厦门361008)
陈云对建筑工程问题提出过重要论述,体现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工程伦理思想,主要有生命神圣、安全至上的工程伦理价值目标,工程决策者和工程实施者等工程共同体的伦理责任,以及政府伦理制度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具体对策等,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下工程方面的伦理自觉。
生态文明;陈云;工程伦理思想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要珍视生命价值,尊重自然。按照当代西方工程伦理学理论,“工程伦理(Engineering Ethics)是指对在工程实践中涉及到的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1]。因工程具有系统性特征,故其主体既包括技术人员等,也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和人民大众等与其合作的技术、利益关联方等等。可以说工程伦理主体就是工程共同体的主体。回顾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就已触及这个领域问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提出了一系列超越自然规律的目标和指标,盲目冒进成为当时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大炼钢铁”与“人民公社”成为实现超英赶美的主要形式和手段[2]。1958年是“二五”计划开局之年,全国各地也兴起大规模基础建设运动,工程质量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58年12月26日中央在杭州市召开了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现场会议,陈云在会上做了题为《保证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的几个重要问题》重要讲话。他集中阐述六个问题:关于厂房建筑结构;关于设计工作;关于施工;关于建筑材料;关于安全作业;关于地方党委领导和发动群众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生执政党在领导国家大型建筑工程中渗透着崭新的生态伦理视野。
一、生命神圣安全至上的生态伦理价值观
(一)建筑工程严峻现实催生新型工程价值观
建筑工程的价值观表现为:对重大工程项目决策主体的认知取向、道德取向、功利取向、政治取向、审美取向;对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功利价值、政治价值、审美价值等关系的处理和选择;对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世俗性价值与超越性价值之间的权衡和抉择等。新中国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如何管理和引导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陈云罗列出当时建设工程大规模展开过程中在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上出现的事故,如会议召开当年(1958年),“仅建筑工程部系统就死亡四百三十五人,而去年(1957年)是一百三十五人,增加了二点二倍。在死亡的四百三十五人中,由于工程结构倒坍而死亡的有一百一十七人”[3]109。如果不及时纠正建筑工程领域事故频发的严重状况,后果将十分严重。工程质量方面存在问题,“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经济问题,而是与人民群众生命密切相关”[3]109。他提出在工程建设中必须着力抓好的六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反复强调质量是基本建设工程的核心。体现出党和政府一方面面临完成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的压力,另一方面,面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严峻现实产生的焦虑。
(二)突出质量确保生命安全的价值取向
建筑工程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其价值观的凝结和集中表现。作为建筑工程决策主体外在行为倾向的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主体行动中的价值观。如何找到解决中国建筑工程问题突破口,陈云逐项分析了工程建设各个主要领域和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始终强调对质量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系要有深刻的认识,强调“质量是基本建设工程的核心”,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生命神圣、安全至上的建筑工程伦理价值观。
在厂房工程建设方面,工程建设中屡出事故是因为“目前在全国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倾向已经不是保守和浪费(当然这种倾向在个别单位还存在),而是在各种类型的厂房建筑上降低了结构的质量”[3]110。具体表现为“应该用钢结构的不用钢结构,而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该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不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用砖木结构代替,甚至用砖拱结构代替”[3](110)。这是不适当的节约,不适当的因陋就简造成的。在民用建筑方面,反对过分节约,他说,“墙头越砌越薄,标准降得过低,这也会降低工程质量”[3]110。在工程设计方面,他认为“设计决定工厂建设的质量好坏、合理与否的命运”。“许多党委的同志(包括经济部门的同志在内)一般地说对设计工作的重要地位是了解得不够的,他们往往重视施工,不重视设计。”[3]112在工程勘察和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纯图快,过分粗糙。在组织施工方面,陈云认为“没有准备就开工,出现苦战几昼夜、人海战术等等。由于片面地图快,影响了工程质量,发生了事故。”[3]119他指出,有些领导和设计人员对于快速施工的内容解释得不够明确,只顾多快省而忽视好,只求数量而不注意质量,对此,要及时改正。在建筑材料使用方面,他逐一罗列,强调建筑材料必须是合格的才能使用。生产建筑材料的工厂,必须负责地检查产品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合格产品才能出厂,不合格的不能出厂。“水泥出厂时,必须经过检查,不得以低标号的冒充高标号的;每一袋水泥必须有足够的重量,不得以少充多。”[3]120他还特别强调像水电站的水坝等关键性工程,“建设这些工程所用的钢筋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规定的质量规格”[3]120。各地方党委要对基本建设工作加强领导,解决当时工程建设中“注意‘多快省’多,而注意‘好’不够,注意数量多,注意质量不够”[3]122的错误倾向,做到“多快省”和“好”统筹兼顾,“好”字为先。在国家建设突飞猛进的任务面前,保持审慎监视和理性思考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建设指挥者必备的素质,强调建筑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意识的价值理性贯穿于他的思想始终。
二、强调工程共同体各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
工程共同体(Engineering Community)是指人类在整个工程活动中的一种群体生活形式,系工程社会学名词。人类在社会工程建设的实践中,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人们通过形成有组织、有联系的群体开展实践活动,这就是工程共同体。共同体具有结构性特征,它由不同角色的人们组成,包括工程师、工程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在社会工程活动全部过程中,社会工程的决策者、实施者和承受者均属于社会工程主体范畴。因此,从不同角度可将社会工程主体划分为决策主体、实施主体和承受主体。这里最关键是社会工程决策者,它主要由政府、社会工程专家及技术人员、与社会工程活动有关的利益群体组成。在社会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者主要由各级政府、行政部门、社会工程管理者等组成。社会工程承受者是指被社会工程作用的,承受社会工程结果的,适时对社会工程结果进行反馈从而影响社会工程再决策的行为者,主要包括各种工程对象、经济体以及受社会工程影响和关心社会工程的大众。针对中国的工程建设问题,陈云在他的论述中强调了建筑工程共同体中决策主体和实施主体各自的伦理责任。
(一)建筑工程决策者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程决策者在决策阶段的主要伦理责任是对社会工程作出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对社会工程结果的正确评估。对政府来说,主要是担负起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对社会工程专家及技术人员而言就是要担负起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陈云认为,目前全党对设计工作重视不够,党委和政府领导的注意力应该超过施工部门。对于设计队伍经验少、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强调,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他们进行提高;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不能单纯地贪图快,否则,欲速则不达。“党委和基本建设领导部门在布置设计部门的任务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工作中必需的时间,不要勉强。”[3]113对社会工程专家及技术人员等决策主体,陈云专门强调了他们在规划和设计中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设计人员方面,要有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要继续兢兢业业地前进。”[3]113他反对墨守成规,倡导设计中要有创造性,并与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同时,“套用设计必须经过切实的计算,必须切合实际”[3]113-114。设计图纸不能过分的简化,要让施工者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二)建筑工程管理者和实施者的伦理责任
在社会工程实施阶段,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伦理作用主要集中在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方面。社会工程管理者主要指在社会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这些主体的伦理责任主要体现在行政伦理和职业伦理方面。陈云强调了工程实施者的伦理责任。如对于快速施工要正确理解,政府和行政部门要担负起责任,“施工工地实行一元化的集中领导。各个工种、甲乙方、党政工团都由工地的党委或者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3]119。施工前,建筑工程实施主体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使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熟悉图纸,会审图纸,对设计的意图了如指掌,以便提高施工的效果,坚决反对轻易变更设计图纸,坚持图纸的变更必须经过专家研究,并征求群众意见,杜绝“长官意志”;过程结束后,要组织群众性的自己检查和相互检查,并必须与专业机构的检查有机结合起来;他要求要恢复被取消的工程验收制度,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培训,把外部各项规章制度转化为建筑工人内在自觉,以及对工程建设的忠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三、提出落实工程主体伦理责任的对策
在建筑工程共同体中,政府既是工程决策主体,又是工程实施主体,主导着建筑工程活动。群众作为承受主体,被建筑工程所作用,承受建筑工程结果,是对社会工程结果进行反馈的最有权的发言者。因而,政府承担直接影响社会工程的再决策的伦理责任。针对建筑共同体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陈云提出了强化对策。
一是政府责任制度化。政府伦理制度化是指“制度化的政府伦理”,即以政府工作人员个人的以国家政策、法规的方式存在的道德判断和伦理诉求。在对工程主体认知方面,陈云提出,作为社会工程主要的决策主体和实施主体,政府是工程项目决策的最终话语权主体,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伦理责任。因此,保证政府持久承担伦理责任,就是要推行政府伦理制度化。政府伦理制度化要求将伦理道德对政府的诉求转换为相对具体的制度规范,是一个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种制度规范是具有强制性的,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为此,陈云提出,一定要建章立制,“恢复和建立保证工程质量的各种制度。过去有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必须废除”[3]117。恢复和保存这种制度中的有用部分。在安全作业方面,要审查不合理的地方,恢复安全作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政府责任制度化。
二是决策参与民主化。公众参与就是让公众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来。米切姆(Mitcham)指出:“考虑工程的伦理问题不再是专家们的事情,而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事情。”[4]戴维·伊斯顿在其提出的系统政策模型中详细地论述了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公众政治参与是公众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在任何政治体制中,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是一个基本的事实。”[5]24当代工程伦理学者认为,“参与理论”可以提升主观参与意识,优化工程参与角色以及强化工程参与对象的内在主动意识,对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极大的实用功能。陈云认为,地方党委的领导和群众参与是做好基本建设工作的前提,“没有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没有群众运动,基本建设工作是做不好的”[3]112。开展工程设计时,在经过设计人员的集体讨论研究以后,还回到群众中去,再交给包括施工人员及其工人代表等职工群众共同讨论。如何有效组织,使设计人员能够进步,必须采取有工人群众(包括施工和生产的职工)参与的“三结合”的办法。工程质量直接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对人民群众切实负责,必须继续实行群众自己检查和专业部门相互检查,广泛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参与讨论,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问题。此外,作为配套措施,陈云还对恢复安全作业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要求,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思想。
结 语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建筑工程是人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征,它也是人按照“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的直接对象,渗透着社会的理论观察和价值取向。现代工程伦理学的产生,旨在促进安全和有用的技术产品并给工程师的努力赋予意义,也增强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道德问题复杂性的能力,增进工程师的道德自治,即理性地思考以道德关注为基础的伦理问题的习俗与技能[5]9。
毋庸讳言,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整体性功利驱动与其所创造物质载体伦理诉求的矛盾。导致工程安全责任事故的原因各异,从深层次分析,则主要是漠视人的价值,不尊重人的生命权所致。作为新生的执政党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陈云围绕工程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各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以执政党的强势话语和动员命令提出了建筑工程生命神圣、安全至上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权是工程建设的最基本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要求;强调工程共同体各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提出落实工程主体伦理责任的对策。把作为建筑工程内在伦理诉求外化为对工程决策者、实施者等工程共同体的纪律约束,把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刚性要求内化为工程共同体的行为自觉。不仅体现其高度的责任意识,尊重建筑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彰显了建筑工程在新生社会制度下被赋予的“内在尺度”伦理意蕴。也体现了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哲思品质,这些为我们对现代工程的伦理进行反思,维护和赋予其正面价值,抑制负面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SCHINZINGER R,MARTIN M W.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0:8-9.
[2]“二五”计划:跃进·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9-09-03.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MITCHAM C.Co-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 Integrity[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9):273.
[5]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163.
The Policy-Driver and Ethics-Appeal—On Chen Yun's Engineering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YUE Shi-chua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Xiamen City University,Xiamen 361008,China)
Chen Yun put forward important expositions concern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blems,which is reflected 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ethics,mainly in the divine life,safety first engineering ethics value goal,project decision makers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such as the community of engineering ethics responsibility,government ethics institutionalization,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launching broad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etc.It well reflects the engineering aspects of the ethical consciousness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hen Yun;theory of engineering ethics
B82-058
A
1009-1971(2016)05-0121-04
[责任编辑:王 春]
2016-07-02
岳世川(1970—),男,河南固始人,副教授,哲学博士,副处长,从事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