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当今大学师生关系
2016-03-06曾虹
曾 虹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国际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8)
小议当今大学师生关系
曾虹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国际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8)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正常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而当代大学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关系却并不融洽,原因主要来自教学模式、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学生和教师4方面因素影响。作为1名大学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正确认识学生,学生之间差异性,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得到学生认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大学教师;师生关系;大学生
一、大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与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会导致师生之间频频发生冲突,消磨教师教学热情,打击教师授课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偏见,不配合教学要求,最终会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更会影响学生与教师两个群体之间总体印象,变成美好校园生活回忆的一个污点。而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成就感、满足感,进而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乃至整个学科学习动机,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掌握真理、学以致用。所谓良好师生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良好的课堂纪律、融洽的学习氛围,还应当包括教师对学生理解与认同、学生对教师信任与尊敬等方面,是一种亦师亦友关系。但大多数大学课堂中所呈现的师生关系,还远远达不到此境界。
在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大多数情况下要么与课堂纪律相关,要么与授课内容相关,极少涉及学生理想、兴趣、家庭等“与教学无关”因素。而且大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也仅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后基本零交流。这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不甚了解,教师教了一个学期也仅仅对班委和几名较为活跃学生有印象,其他学生基本不记得。大多数学生也因为跟教师不熟,结课后,在校园里面再碰到教师都不一定与教师打招呼,说声“老师好”。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极为普遍,如此看来,这种“师生关系”实在不能算好。
二、师生关系不融洽原因
(一)教学模式问题
与中小学不同,全日制大学里教师大多一周只与该班学生接触一次。课堂上教师专心授课、学生听讲,所有问题要么当堂解决,要么下次课再解决,没有所谓课后答疑、课后辅导时间留给学生,也没有为学生预留一对一交流时间,所以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仅限于课堂内,出了课堂教师与学生基本不联系。这就使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学生不亲近教师,教师也不爱搭理学生。笔者有幸选修过一学期由外教教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课程。该课程1周1次,每次3个课时。整个班级由同年级但不同院系同学组成,一共20多人。上课之前外教一定与全班所有学生打招呼,询问大家周末是怎么度过的,做了什么有趣的事。初次被询问时,笔者认为这是外教为了加强学生口语能力而进行的练习,只要学生能够开口说话(用英文),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每周1次的“例行问话”逐渐起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增强了班级凝聚力。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互相、非常有兴趣地分享周末发生的一切,拉近了彼此之间距离,所以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团体,不仅在课堂上教学气氛相当融洽,而且在课后大家一直有交流、有联系。课堂上,外教不断地与我们分享他的故事、他的生活、他的家庭等,这些小细节都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让我们以一种交流方式在上课、在学习。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除了当堂提问,还可以在外教指定时间内去办公室问他。整个学期,这门课课堂气氛都十分轻松愉快,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学效果非常好。笔者认为,这才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表现。
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恐怕与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不无关系。
(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问题
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对提高教师行业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由于职称与教师薪水挂钩直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达到行业中顶点,所以评职称一直是教师行业内热点话题。
以海南省为例,在涉及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各类文件里,例如人社厅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 《关于印发<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暂行)的通知>》(琼人劳保专〔2006〕36号)、海南大学的《关于印发<海南大学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暂行)的通知>》、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及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都在“评审条件”中“教学业绩条件”里,分别对教师教学任务、指导能力、课时量、编写教参书等几个方面做了规定,而涉及教学成果,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表述(以琼人劳保专〔2006〕36号文为例)仅为“教学效果优良,得到所授课班级学生和系(室)教员的普遍肯定……任现职以来教学评估为‘良’以上”这类较为模糊的表述。反观“评审条件”中“科研业绩条件”,却对教师有着发表刊物级别、学术专著字数、研究课题级别等细致且量化的规定——显然,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融洽度等这些与学生相关的,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之中并没有多少容身之地且评判标准不甚明了。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与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无甚关联情况下,大多数专业教师都自然而然地将教学任务仅仅当作一项任务,而不会在自己的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中过多考虑师生关系。
琼人劳保专〔2006〕36号文中“教学成果”这一项表述不仅标准难以衡量,更难以考察核实。且不论评审文件上的要求,就算在日常教学检查中,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评估、教学检查等环节考核中也基本属于自检自查(本院系教师互相评价,无学生参与)模式。而这种模式,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即时反映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解决学生当下需求以及困惑能力。
同时,大多数教师为了追求高职称,过多将精力放在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成果上,这不仅不利于激发教师对教学创造性,不利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而且很容易引发另一个问题: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这个问题会严重异化教师职业,将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推向地狱深渊。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确有其不合理之处。
(三)学生方面,沟通不足且存在代沟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2个原因:
其一,是专业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中沟通交流不够多、不够深,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大多数学生将教师与学习、学业联系在一起,认为只需要在学业上与教师有联系即可,出了课堂就与教师再无瓜葛,即使有瓜葛也是专业知识方面瓜葛。这样,在学生心理定位中,教师就更多地倾向传递知识的角色,而甚少涉及育人、帮助学生成长等德育方面定位。自然,学生在成长中碰到什么问题,生活中碰到什么困惑,思想上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就很少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教师。然而正是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这些问题,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甚至在有些学生看来,这些生活上的问题有时候比学业上的问题更重要。所以只有解决了学生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二,是学生与教师价值观不同。由于教师和学生生长环境、文化氛围都大不相同,所以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价值观冲突现象。如果教师与学生价值观是兼容的,那么教师在授课时表达观点、列举例子就会容易获得学生认同,进而引起学生对教师个人认同,就会激发学生对教师、对课程好奇心和了解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的价值观与学生价值观相反,给出的理由学生完全不赞同且没有交流机会,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误解,甚至有抵触心理,认为教师不能理解其内心真正想法,进而消磨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影响师生关系。
(四)教师方面,忽视了学生学习以外情感需求且过于注重自身权威性
教师方面问题,主要有2个原因:
其一,大多数教师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理解仅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认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目的在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负责的是传授专业知识,与学生生活无关,学生生活方面问题应该去问班主任或辅导员,自己不应当插手,所以在课间、课后都很少积极地与学生对话,主动了解学生。但笔者认为,只要是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接触、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就要参与到学生成长道路中。而且,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要了解授课班级学习水平、学习状态,立体地认识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学生困惑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解决学生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注意、认同、理解,才能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过于注重自身权威性。大多数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具有一定权威性,要让学生“怕”教师,让学生敬畏教师、听教师的话,这样才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所以大多数专业教师为了保持教师这层“神秘的面纱”,都有意无意保持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保持距离感固然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严,但树立教师威严不应以和谐师生关系为代价,且教师威严也不光是靠距离感就能树立起来,而是要靠学生认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认同一位教师,再怎么保持距离感教师的威严也维持不了太久。
三、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中应加重对师生关系考核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在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中加入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甚至学生评价等环节考核,同时应当减轻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减轻青年教师负担。应让教师先回归本职——教书育人,然后再提高专业水平。
职称评审制度影响众多高校人才(包括学生和教师),其导向不应当是重科研轻教学,重“量”轻“质”的。如若每一个学校教师都将自己事业重心放在申报课题、评职称而非提高教学质量上,那么,这将变成一所不能育人、放养学生的学校,纵使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名列前茅,也只是徒增名望——它既不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不能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优秀人才,更无法承担教育机构职能,这意味着,它丧失了作为“学校”资格。
(二)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尊重教师并多与教师沟通
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不应过分夸大自己能力,忽视教师作用;而应当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应当尊重教师学术水平和人生经验,多与不同教师交流、沟通学习和生活上困惑,遇到问题要懂得及时向教师反馈,多听听他人建议;多吸取与自己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认识到其他价值观合理之处,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才能丰富自身学识,才能从客观角度看待教师,才能与教师建立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全面把握学生情况,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授课班级、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历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甚至班委等途径来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姓名、籍贯,还要了解其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是更喜欢自由发言还是更习惯讲座式教学,是否整体纪律良好等方方面面问题。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之间氛围,了解学生特性;又要有针对性地发现、掌握每个个体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在学习、生活中。
其次,要善于利用与学生接触时间所谓上课,尤其是在大学课堂上,其本质应当是交流与分享。应当用平等、学习心态与学生交流,把握机会与每个学生沟通,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要能够认识并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差异性。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在评判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不应只依据该生分数、排名,而应当综合评价该生与以前相比是否确有进步。教师不能让学生为了成绩去学习,而应当为了知识去学习。所以只要学生现在掌握、运用的知识比过去的自己更丰富,比过去的自己更渴望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认为,该名学生有进步。在关注学生差异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共性,即学生总体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生活中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寻找师生之间共同感兴趣话题,了解每个学生对该话题不同看法,进而了解、理解每个学生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学生共同成长。
再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够了解学生需求引入学生关心话题,全面分析事件,从而引起学生听课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考问题、学会质疑权威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向学生展示该门学科乐趣、奥妙,更应当激起学生对该学科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由此令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治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精神,在学术的康庄大道上做一名合格引路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书与育人并重,既要重知识培养又要重人格塑造。
最后,教师要利用多种渠道在课后保持与学生联系,注重来自学生的反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多发挥学生积极性,争取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同时专业教师也要调动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满足学生求知欲。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所以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生等多方努力,才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达到亦师亦友关系。
参考文献:
[1] 韦冬雪.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鲁宁.“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3).
[3] 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6).
[4] 王佳权.大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及其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5] 吴寿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克山师专学报,2004(2).
[6]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
[7] 刘铁芳,颜桂花.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J].大学教育科学,2015(3).
[8] 陈静,宫丽红.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林区教学,2015(4).
[9] 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10] 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11] 李敏,姚本先.师生关系的游戏说[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12] 黄值.论高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D].兰州:兰州大学,2010.
[13] 孙福兵.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王珏)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ZENG 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Hai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Haikou 570208, China)
Abstract:A benig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better to maintaining the normal teaching program, good for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Nevertheless, because of the four factors—teaching mode, the professional titles for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there is a disharmony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s a teacher,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tudents, and communicating with multiple methods in order to building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at we can accept from the students, have a favorable learning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grow a benig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teach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6-02-20
作者简介:曾虹,女,汉族,海南文昌人。哲学硕士。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国际旅游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中图分类号:G 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6)01-0099-05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