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与启示

2016-03-06张旭刘旭东

关键词:梅贻琦高等教育启示

张旭,刘旭东

(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与启示

张旭,刘旭东

(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高等教育;启示

摘要:梅贻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通才教育”、“大师论”和“教授治校”教育思想一直广为学者所探究。其中“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始终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之一。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 17 年间,他奉行“通才教育”这一理念,对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 “黄金时代”。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梅贻琦,字月涵 ,生于1889年,天津人,是近代以来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清华大学担任校长一职长达17年, 给清华带来了很快的发展,因此被誉为清华的 “终身校长”。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贻琦的一生谦逊宁静,他在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中 , 逐渐积累了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 并以此为指导,深入到教育工作中。他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这三个主要的思想理念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通才教育”的理念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他把中国的教育实践与传入的通识教育理念相结合而产生的思想成果,在通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梅贻琦对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 , 培养出了在各个领域都很优秀的大师, 可以说他创造了清华校史上的 “黄金时代 ”。

一、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这17年里,始终坚持将“通才教育”这一教育思想贯彻在教育过程之中,究其根源,梅先生“通才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其必然性和急迫性。从历史角度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境地: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军阀混战。国内政局变化莫测, 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生产力低下,大学教育专业的局限性,使得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梅贻琦认识到,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此时的境况坚定了梅贻琦实施“通才教育”改革的决心。二是梅先生曾在英美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对他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梅先生 “通才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

(二)理论背景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对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大学观以及知识观的基础之上的。首先,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使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其次,大学观阐释了大学内部应该怎样实施“通才教育”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再次,如何理解对知识的性质和价值这一问题,更多地影响了梅贻琦对通才教育中核心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梅先生认为知识在结构体系中是密切联系的,也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内涵

梅贻琦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应该培养通才。他曾经说过:“ 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 所谓己, 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 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所谓整个之人格, 即人至少应有知、 情、 志三个方面, 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仅仅一味去灌输某种思想和知识,并不是引导启发学生去自觉发现某种要领,所以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学习方法,得到的只有灌输之效。另外,在强调通才教育发展的同时, 梅贻琦也提到了对于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 专识, 特种事业之准备也。能识之用, 不只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 则通识为本, 而专识为末”在培养通才与专才二者的关系上, 他认为大学的重心应在于通才而非专才, 专门人才应由大学的研究院、专门学校、或者社会事业机构去培养,大学更适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通才教育”的思想得以实施,才能使学生达到知识渊博、人格完美的目的,才可以说是梅先生理想中大学需要培养出的真正意义上的 “通识者”。

三、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实行及成效

在《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论纲》一书中,曾有对于“大学怎样培养人才”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即“聘好教师;建好课程;筹好教育经费;购好图书仪器;打好中学基础”[10]。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也可认为是在蔡元培大师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和补充。为了使“通才教育”办学思想得以顺利实行,梅先生在清华大学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革和探索,采用了许多可行性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出任教务长后, 梅贻琦开始以“通才教育”思想为教学理念。就任校长后,从办学理念、 治校方针到学科发展、 师资建设、课程设置, 乃至校园文化,都渗透着其“通才教育”的思想主张。

(一)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提供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很独特的一种见解和理念,外界对于他的教育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通才教育是“万金油”教育,也有人说是对英美文化的"生搬硬套"。然而不管外界如何评论,梅贻琦始终坚持在清华大学实行“通才教育”。研究清华大学的通才教育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当时清华大学的课程有如下特点:

1设立通识课程,重视文理科互相渗透 文、理、法三个学院的学生入学以后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工学院的学生不分专业。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学习共同的必修课,到二、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第四年开设少数专门的课程,以此加强文理科学生的专业互通性和融合性。

2十分注重基础课程 此处所说的基础课程,并不是如今我们所指的基础课程。此处的基础课程,包括本系基础课程和外系基础课程。目的是鼓励学生多多选修自己专业之外感兴趣的课程,扩充学生的视野,坚实学生的学识基础。

3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各种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成,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主意识。

4对外语教学格外重视 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要求学习二外,除了中文、历史、哲学等系之外,学生的试题和实验报告都要求用英文来完成。除中文系之外,鼓励其他系教师用英文作为课堂教学语言。

(二)建立以学分制为主体,选修课制、共同必修课制三者相结合的学习制度

在梅贻琦看来,社会所需要的是“通才”,而非“专才”。所以清华大学在课程学分的制定过程中是以梅贻琦的办学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的。选修课制须渗入必修课程之中,不过范围略有限制。“梅贻琦采用了在必修课基础上加强选修课制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必修课、 选修课匹配、 协调的实行方案。在大学里,大部分的必修课都集中在一年级,小部分在二年级, 三四年级几乎不再设置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都是由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授去讲授,因为只有他们去讲授这些范围宽泛,内容多,系统性强的必修课,才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最大的启发。另外,院校开设课程较多,而且允许学生除了学习必修课程之外,可以跨系选课。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不同的兴趣爱好,扩展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意义。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得以保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文化风气,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双赢的举措。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名师作用,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

正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优秀教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梅贻琦重视学术研究,重视人才教育,重视教师自身的素质,而高校若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聘任多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关键,对于教师教授的待遇也必然会有所提高,所以他采取了聘请名师,提高教师教授待遇,实行休假进修和研究制度等方法去招揽贤才。如此一来,大批的优秀教师资源被引进清华,在梅贻琦校长的带领之下,教师们定期培训、进修,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师资力量愈发强大,形成了清华大学学术发展的一座“靠山”,同时,卓尔不群的教师队伍也对学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更加凸现高校素质,完善大学“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职能,使学生能够得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效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环境的营造,都是通才教育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并加以重视的问题。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多次强调校风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一直鼓励学术交流,倡导学术自由,支持学生积极举办或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将知识和技术结合。此外,梅贻琦增加教研设备,强调接受教育和能力锻炼是不可分割的。

四、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现代教育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并在不断实践。当前多数高校对于“通才教育”十分看重,但是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在研究梅贻琦先生的大学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高校的改革现状,不难发现,如今我们高校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质上是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主张的延伸,因为时代背景环境等的不同,两者在表面上存在差异,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高校发展的相关启示,他所阐述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也对如今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

(一)高校方面

1开设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注重文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和系统的文化知识结构。

3拓宽选修课范围,重视体育锻炼。所谓人才,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健康的体魄。

4增加教研设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二)教师方面

1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定期培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提高优秀教师教授的待遇,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3加强教师对于所教授课程的认知度,鼓励创新,对学生严格把关。

4合理利用教研设备,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回顾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片面强调相关专业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标准的教育体制,已然不适应如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那些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也造成了阻碍。所以,当今改革之要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在此背景之下,“通才教育”的思想模式也愈发值得被重视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封连武.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论略.泰山学院学报,2006 (1):116-117.

[2]吴洪成,甘少杰.现代教育家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与实践.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5-62.

[3]龚金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黑河学刊,2011(3):92-93.

[4]王义宁,王虹.浅论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肇庆学院学报,2008(1):79.

[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0-194.

[6]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47-50.

[7]黄延复.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54-55.

[8]黄延复.清华的校长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48.

[9]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2.

[10]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47-150.

[11]高伟强,余启咏,何卓恩.民国著名大学校长.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70.

Abstract:Mei Yiqi is a famous theorist and practitioner of higher education, his "General Education", "Master Theory" and "" Professorial Governance" have been widely thought by scholars to explore. The "liber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it is a strong advocate of education that he always thought and pursued. In his 17 year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he pursued the "liberal education" concept, Tsinghua University conducted a series of reforms, creating a histo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golden age." Mei Yiqi's "general education" thought becomes a successful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ei Yiqi's Thought of Liber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ANG Xu, LIU Xu-d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Key words:Mei Yiqi; liber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1-0053-04

猜你喜欢

梅贻琦高等教育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