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人性论思想及当代价值

2016-03-06杨经伟

关键词:性善论人性论仁政

杨经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孟子人性论思想及当代价值

杨经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人性伦理早已被人们视而不见,道德失陷的裂缝日益扩大。面对社会种种困境,怎样拯救人性,怎样重拾被日益忽视的道德,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孟子;人性论;性善论;当代价值

一、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背景及渊源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关于人性论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各个时期思想家们的青睐和重视。但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论述及其对“善”的认知并非独创,也非首创。在某种程度上,孟子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自身的体系,并最终自成一家。

(一)孔子人性论的基本阐述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孔子认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才能取得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实质就是“爱人”“尊重人”。然而孔子关于人性问题论述的记载却很少,《论语》中明确有关人性的话语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习相远也”[1]204。孔子的人性论的思想,其实也是孔子的“仁”的思想在人性伦理方面的具体体现。陈德述先生的研究指出:“‘仁’被孔子认为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仁者人也’。在这里‘仁’就有爱人的一层意思,因而孔子在实质上是持人性善的观点的。”[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1]90孔子认为人天生就带有自己人性中的优点,但这并不能决定后天的成就,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君子,还应该在后天的教育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即通过“礼”来约束和完善人性。孔子把“仁”和“礼”从道德层面不断扩展到政治层面,这也为后来孟子的“仁政”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二)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性历来是中国哲学的大问题,继孔子之后,关于人性问题的集大成者,就是孟子和告子。孟子继承了孔子儒学中“仁爱”的观点,并从人禽之辩出发,说明了人和动物的不同,人本身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49孟子的“四心”和“四端”继承了孔子“仁”的概念,强调“仁”就是人心,就是人的道德根据,也是人所固有的。因此,孟子说:“仁,人之心;义,人路也。仁,人之安危也;义,人之正路也。”[3]118可见,孟子人性论的内涵不但吸收了孔子仁的思想,而且还独创性地把义的范畴纳入人性领域,构成了孟子“人性善” 的基本理论。孟子人性论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和深化。

二、孟子人性论思想探析

(一)人性不同于物性,是道德的本原

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当作人性,并由此得出人性和物性是一致的,简单粗暴地抹杀了人性与物性之间的本质区别。孟子反驳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3]200孟子对告子的观点进行了严厉地批判,但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批判是很无力的,并没有从正面给出对人性的本质的回答。所以孟子接着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3]205这里孟子只好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区分人和物的不同,进而区分人性和物性。 但如果这样简单地从“类”上划分,一味地强调人的伦理和道德,认为人性的本原就是道德,也难免会给孟子人性论思想带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嫌疑。因此,在《离娄下》中,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147这里,孟子其实承认了人和动物区别很小,人与人之间起初区别很小,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一般人没有坚持人之本性,而圣人和君子则不断提高自身,即孟子常说的尽心、养志,并最终修得一身浩然之气。孟子又借助“孺子将入井”的例子,对人性做出了善的价值规定,反过来也论证了孟子的观点,人性是道德的本原。但孟子这种道德先验论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二)人性可变

孟子肯定人性都是善的,但通过生活实践和理论,孟子也指出人有可能行不善之举,做不义之事。前面也已经提到,孟子说的人性本善是说“善”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孟子还强调人都有四心,但四心只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他说:“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将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3]205由此可以看出,人之为不善,其根本原因不是人性,而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主观上又不自我克制,从而才丧失其本善良心。因此又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徙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3]203。 这里孟子的意思是说,四德(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你若追求它就能够得到,若放弃舍掉就会失去它,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相差几倍或更多,原因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发挥自身善的本性。不过,孟子之前对“人性善”的定义始终是先验的,这里则具有明显的二元论倾向。说人性可变,虽然和孟子对人性本质的规定有矛盾之处,但孟子也充分论证了人失其本心,做不善之事,更多的是由后天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所以孟子再后来提到要以道德作约束,同时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使人一直保持本心。因此,人性本善和人之不为善本质上并不矛盾。

(三)从“性善论”到“仁政”

孟子和孔子一样,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人性理念和政治学说,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仁政”学说能够被统治者采用,而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因此可以看出,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其本质是为了其政治抱负服务的,这也就使孟子的“性善论”不可避免地和“仁政”取得了密切联系。孟子认为,行“仁政”之所以能王天下,重在得民心。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3]117这里是说,要想以仁政取得民心,实现王天下的政治抱负的前提是人民首先是善的,有道德的,有教化的,也只有对善的人民实行仁政,人民才会反过来拥护和回报。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的仁政理念至少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自上而下,君王先能发挥内心的善性,对人民实行仁政,爱民惠民;其二是对于普通人民来说,每个人都要努力扩充自己的善性,做到自下而上地去响应君王的仁政,则太平盛世不远矣。所以,孟子的人性论指出:“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50不仅说人性本善,并在此强调人还有四端,即人都能为善,说自己不能为善的只是自己在损害自己的善性,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而当时的法家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力求通过法律强制规范人民的行为,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和发动战争。但孟子始终相信人性是善良的,恶的也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努力挖掘人性的善,性善论也因此成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在依据,孟子也是穷其一生推行自己的仁政,并对后世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孟子人性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当今世界正走向法治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和世界接轨。努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动“四个全面”协调发展,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政府和社会也从来没有忽略道德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大作用,国家充分发挥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努力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政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得到人民的响应和支持。只有人民能够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与自然为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方能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谈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4]103人本身作为道德载体,从立法到司法,再到执法都离不开道德的辅佐。而孟子说人性是道德的本原,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在当今中国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正统和基石,而“性善论”则是孟子伦理和人性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5]186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推进生态建设,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30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由此可以看到,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孟子在人性论思想中提出,公民为善必须先诉诸己,然后才能做到与人为善,与自然和社会为善,只有政府和人民都趋善,仁政才能推行,两者缺一不可。 中华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我们要在古代圣贤的生态思想上,严格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陈德述.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孔子研究,1997(1):56-63.

[3] 王浩良.孟子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翔)

Mencius’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YANG Jingwei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debate about “Mencius’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as not been interrupted,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he core of Mencius philosophy, which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still has a strong vitality in the present time. Therefore it is still has a high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meaning to study the Mencius’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deeply. Menciu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that thinks that the goodness and conscience of people is the instinct of nature. Today world economy develops rapid sharply, but ethics of human nature have long been ignored by people and the crack of moral collapse is growing. In the face of social moral problems, how to save the human nature? How to regain the moral which is increasingly neglected? Mencius’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evidenc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Menci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eory of good nature; contemporary value

2016-07-08

杨经伟(1991—),男,河南驻马店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B222

A

1008—4444(2016)05—0057—03

猜你喜欢

性善论人性论仁政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浅析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