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2016-11-11蔡媛媛吕可文
蔡媛媛,吕可文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蔡媛媛,吕可文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以河南省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进行探讨,从相互需求和波及效应两方面出发分析,旨在为河南省的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互动作用不稳定;制造业产业层次稍有改善,其中,中技术产业占主导,高技术产业发展进步缓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力仍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处于升级阶段,现代服务业利用率增加缓慢,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有限。有必要加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从政府优惠政策及人才培养方面巩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发展;投入产出;河南
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和竞争强度增加等因素迫切需要企业更加专业化,原附属于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务如运输、广告等,逐渐被分离出来,进而企业中服务外包的模式也日渐流行[1]。独立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加深,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与创新科技能力,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在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2]。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化与分工细化,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的关系[3]。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的积极性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越制造业,成为促进制造业进步的主要力量[4]。由此,国外相关学者加强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关注,对两者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率,亦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增加同时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加深了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5]。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并且展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过程[6]。这种互动表现在两类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互相带动发展上。从专业化的角度讲,企业中生产性服务部门承担制造业的部分工作,部门的专业化产生了规模经济,通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效率,进而社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7]。
国内学者对于“互动论”的观点研究也有不少。吕政等把两者的互动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生长时期,探讨二者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8]。倪红福等从产业及企业层面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作用[9]。贾勇等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演化周期各阶段与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发现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快慢[10]。同样,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也反映出制造业的发展程度[11]。高觉民等构建两类产业的互动机理模型,对其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12]。另外,关于不同区域或区域间制造业与之匹配的服务业的关系研究亦不断增加,并涉及到其空间联系[2,3,13,14]。
从相关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实证研究,忽视了经济发展中低等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探究。本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因其是中部新崛起的核心力量,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备受关注。目前学者对该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探究甚少,其中,周洋在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探讨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制研究中,指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作用高于金融业、综合技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两类产业间互动作用有限。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借用河南省2002—2012年间三次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各项相关指标,探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互动作用的进展,以期对河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推进发展提出科学依据,对于经济水平中等的类似区域的产业调整具有借鉴价值。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201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依据《国民行业分类》中的42部门分类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于1936年由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提出,起初被用来进行产业经济的产业构成和产业间技术联系的定量分析,随后此方法在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间相互作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1.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hi)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 (中间使用)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 (中间需求量 + 最终需求量) 的比值[13]。
(1)
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aij指生产一单位产品j需要直接消耗产品i的数量,其大小反映了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完全消耗系数bij指某产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过程中,对各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的总和[13]。
(2)
(3)
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后向关联系数)Tj是指国民经济产业j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时,该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该指标越高,该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性越强;感应度系数(前向关联系数)Si是指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第i部门所需要投入的数量,反映特定产业部门对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产出支持的能力,该系数越大,表明对此类部门的需求量越大,其发展能够对其他部门产生较好的支撑作用[13]。
(4)
(5)
式中:i,j=1,2,…,n。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应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构成
依据河南省2002年、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第三产业内部产业间的中间需求率,并依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选出8类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15],见表1。另外,依据联合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对制造业进行分类,选取了河南省制造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制造业:低技术产业纺织业,中技术产业化工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16]。
表1 河南省2002、2007、2012年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 %
注: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邮政业合并,放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中,综合技术服务业与科学研究业合并,放在科学研究业中,因此2012年没有邮政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相关数据。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需求效应
1.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的中间需求率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见表2。总的来说,河南省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中间需求率不低,具有明显的经济带动作用,对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支撑力度明显,2012年中间需求率有大幅度提升,低技术的纺织业与三个代表性的中技术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提升明显,中技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高于低技术产业。高技术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率在2007—2012年间大幅下降。河南省制造业结构不平衡,整体层次水平有所提高,中技术产业占有主要地位,高技术型产业能力偏低。
此外,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仍集中在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上,如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其他服务产业的需求率相比,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比例较高。因此,河南省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的改进,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各层次技术的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的中间需求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较小,而科学研究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两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率依旧很低,这与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情况密不可分,作为新兴工业大省,产业结构水平升级能力弱,高技术产业占比较低。
表2 河南省2007、2012年主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的中间需求率 %
注:2002年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缺失。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河南省2002年、2007年、2012年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3。由表3中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可知,五大制造业对八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比重都较低,3个年份中最高只到7.62%(2007年交通运输设备对批发零售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76 2),这与国外先进国家的30%~40%相差甚远。不同技术层次的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批发零售业的直接消耗量虽在各年份中都处于最高水平,占比却逐年下降。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消耗量不断增加。各制造业中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各部门相对比较高,较平稳。由此可见,河南省服务业中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有所下滑,现代型服务业逐渐被发掘,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得到调整。整体来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虽然有限,但是作用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分行业来说,第一,中高技术产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对于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直接消耗逐年减小。由于环保意识增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化学工业相关企业减少,从而减少对运输仓储的消耗;交通设备、机械、电子三大制造业的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档次的提高使其附加值增加,因此对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消耗有所减少;纺织业对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消耗系数先变小再增大,这可能与其本身产业发展有关。第二,由于邮政业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且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把邮政业并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中,其呈现的现象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一致。第三,五大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直接消耗都较低,并且从2002年到2012年消耗系数一致性地减小,这再次说明河南省的制造业比较低端,对互相网利用率较低,尚未走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道路。第四,批发零售贸易业直接消耗最多,这与制造业落后单一的销售方式息息相关。而交通运输及仓储直接消耗次之,河南省处于全国中部,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绝对优势。第五,不同层次的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消耗大量增加,对邮政业的直接消耗不断减小,表明了河南省其他快递企业或物流行业发展崛起,服务业也不断更新升级。第六,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在各制造业中直接消耗比率最小,消耗比率上升缓慢,这是因为河南省制造业大多属于中低技术产业,附加值较低,缺少相匹配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表3 河南省2002、2007、2012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直接消耗系数
3.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产业完全消耗系数见表4,可以看出其与直接消耗系数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河南省制造业发展仍旧依赖于物质资源,对高新技术、先进知识性的现代化服务业需求有限,但是在逐年发展中,主要制造业对现代化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不断提高。第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分析中,金融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三类服务产业虽总体系数仍偏低,但在2002—2012年间其完全消耗系数大幅度增加。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两类产业的结构已处于调整阶段,互动发展产生了一定效果。
表4 河南省2002、2007、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产业完全消耗系数
(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波及效应
1.需求拉动下的影响力系数分析
表5给出了河南省主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从表5可以看出,河南省五大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且均大于1,各制造业对产业的带动能力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制造业是河南省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中技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其次是高技术产业,两个影响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而低技术的纺织业影响力系数不断减小。可见,中技术型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度大大超过了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力度明显低于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整体上对社会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有限。
从各行业来讲,制造业中的纺织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力系数呈下降趋势,而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程度不断增强,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3个年份中波动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传统服务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对其他产业的需求影响不断减小,而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影响比重不断扩大,显示了河南省服务业对知识、技术型产业的重视,为河南省的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表5 河南省2002、2007、2012年主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
2.供给推动下的感应度系数分析
表6给出了河南省主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从表6可知,制造业中的化学工业的需求感应相对较高,机械制造业与电子设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处于增加状态。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5,均超过了平均水平,反映了河南省经济发展对传统服务业的依赖性仍存在。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2007年与2002年相比,均有小幅度上涨,传统服务业要比科研技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感应度强,这种趋势对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制约性。
表6 河南省2002、2007、2012年主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
三、结语
通过选取投入产出指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制造业的层次水平稍有提高,但整体结构还处于调整阶段,缺少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高层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得到一定发展。
第二,制造业对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增速较为缓慢。另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程度有所减小。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比重大,需求率逐渐减少,但对软件、科学研究等高端服务业及现代化外包服务的需求率不断增加,其提高幅度不太明显。
第三,从波及效应可知,制造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中技术产业。在两者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中,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超过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能力。
综上所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互动发展已由初步阶段迈入调整发展阶段,但是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效应水平表现不太明显且不稳定。在产业发展中,仍需要把制造业作为主要的发展力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据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培养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成长型制造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设计研发的概念,推动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调整产业发展平衡;冲破技术、装备等瓶颈,着重发展智能性强的新兴制造业,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侧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其部门分类,增强其与相关制造业的匹配技术与设施,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好的互动模式。着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涉及网络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更新服务模式,强化互联网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大力发展涉及知识、技术、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促使商务服务更加专业化及网络化;积极发展新兴信息技术外包、业务及知识外包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形式。此外,为了保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资金扶持、奖励机制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提供给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发展机会。
[1]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 经济学家,2006(6):35-41.
[2]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 地理学报,2008(12):1299-1310.
[3] 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5):771-776.
[4] GOE W R.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Sorting Through the Externalization Debate[J]. Growth & Change, 1991(4):118-141.
[5] DANIELS P W.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1(12):431-440.
[6] FRANCOIS J F.Producer Services,Scale,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715-729.
[7] PAPPAS N,SHEEHAN P.The new manufacturing: linkag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ctivities[J].Working for the Future: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1998(5):127-155.
[8]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9] 倪红福,夏杰长.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级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1):60-72.
[10] 贾勇,李冬姝,田也壮.生产性服务业演化研究: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1(s1):180-186.
[11] 汪本强,杨学春.区域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述评及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5(4):186-190.
[12]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13] 乔均,金汉信,陶经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1997—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3):20-28.
[14] 刘婷婷,曾洪勇,张华.京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增2):209-215.
[15] 周洋.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16]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地理科学,2012(2):169-175.
(责任编辑:蔡洪涛)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CAI Yuanyuan, LU Kewen
(Key Center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provide support to the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paper applies input-output model to conduct a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analysis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from two sides including reciprocal demand and ripple effect, which aim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upgrading of Henan’s indust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sitive interactive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not well formed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is instability. The technology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lightly go up. Especially, the mid-tech industry is dominant, while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e hi-tech industry is slow. So it has not enough capacity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s at the stage of upgrad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creases slowly, that limit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s promotion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build up the interaction of them from government's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put-output; Henan Province
2016-08-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1138);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790012)
蔡媛媛(1989—),女,河南荥阳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升级与城市规划;吕可文(1984—),男,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
F719;F424
A
1008—4444(2016)05—0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