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疗法在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6-03-06邓杨清综述王庆兰审校

护理学报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因性癌症依从性

邓杨清 综述;王庆兰 审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肿瘤二科,湖北 武汉430000)

运动疗法在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邓杨清 综述;王庆兰 审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肿瘤二科,湖北 武汉430000)

就运动疗法在缓解癌症患者疲乏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其要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频率及强度、干预时间、实施方法、注意事项、运动效果评价方法,总结归纳了提高癌症患者运动依从性干预策略。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对癌因性疲乏引起足够重视,建议今后研究重视运动疗法在癌因性疲乏中的作用,建立癌因性疲乏评估管理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以减轻癌症患者疲乏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癌症;疲乏;运动疗法

癌症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其发病率上升趋势[1]。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为一种持续的主观疲劳感觉,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而与近期活动无关,并干扰正常生活,与正常人所经受的乏力相比,癌因性疲乏程度更为严重,更容易使人情绪低落,并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2]。研究显示,90%患者在放疗期间会产生疲乏感[3],75%~100%患者在化疗期间会产生严重疲乏感[4],肿瘤治疗结束后5年后,仍有高达33%患者存在疲乏感[5]。疲乏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焦虑或抑郁,同时会加重患者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癌症患者心理负担等。活动锻炼是有证据证实有效的癌因性疲乏干预措施[6]。鉴于此,笔者现将运动方式、强度及频率、干预时间、实施方法、注意事项、评估方法及如何提高依从性等综述如下。

1 运动疗法在缓解患者癌症相关性疲乏中的应用

1.1 运动方式 目前,运动方式主要为有氧运动(如步行、舞蹈、瑜伽、太极等)、抗阻力运动、联合运动疗法。

1.1.1 有氧运动 Sprod等通过对年龄>60岁并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瑜伽干预,证实瑜伽能有效降低患者疲乏感[7]。郑爱波等对肝癌患者采取步行干预方式,发现步行能有效降低患者疲乏感[8]。Zhang等对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试验组给予杨式太极运动,对照组接受低强度运动(包括手臂、颈部、四肢伸展运动及深腹式呼吸),采用多维度疲乏量表测试患者疲乏程度,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在综合疲乏、身体疲劳、体力疲劳方面低于对照组,但在心理及精神疲劳方面无差异;并指出轻度的体力活动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疲乏有关[9]。

1.1.2 抗阻力运动及联合运动 Steindorf等对160例0-III期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抗阻力训练,对照组接受放松训练,研究显示:抗阻力运动能减轻患者总体疲劳及身体疲劳程度,但精神及认知疲劳无差异,该结果可能与放松训练能缓解精神压力有关[10]。晁敏对老年癌症患者进行抗阻力训练,证实抗阻力训练能有效降低其疲乏感,提高生活质量,研究同时指出,高强度抗阻力训练较低强度抗阻力训练效果好[11]。Irene等研究中,通过多模式运动,主要包括手臂运动、俯卧撑、腹部和下肢运动等,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疲乏感及α淀粉酶活性,同时提高患者肩部及颈部活动度[12]。

1.2 运动强度及频率 目前,关于运动疗法在癌因性疲乏研究中,运动强度及频率各有不同。Sprod等采用每周2次,每次75 min,共4周的瑜伽干预方式[7]。台湾学者Yang研究中,有氧运动强度为40~65%HRmax或 10~12级主观运动强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每次 20~30 min,1 周 3 次[13]。Steindorf等实施的抗阻力运动频率为每周2次,每次60 min,共12周[10]。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指出,运动疗法为控制癌症患者疲乏状态的I类推荐方法[2],但未提出具体运动量,也未对不同肿瘤患者提出运动方案。目前有不同国家为癌症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提出了指导,如美国运动医学学院[14](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澳大利亚运动科学中心[15](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Australia,ESSA)。

有氧运动方面,美国运动医学学院[14]指南提出,应进行每周150 min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75 min剧烈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应至少持续10 min。澳大利亚运动科学中心[15]指出,每周应进行3~5次锻炼、持续 20~30 min、运动量达 50%~70%VO2max、60%~80%HRmax或11~14个RPE,体力较差的患者进行较低强度及时间的日常活动即可。

抗阻力训练方面,美国运动医学学院[14]指出,前列腺癌、结肠癌、血液癌症患者应与一般人群共用抗阻力训练指南,即18~64岁患者应每周至少进行2次涉及主要肌肉群至肢体舒展活动。ESSA[15]指出,运动频率为每周1~3次,每次训练需要至少间隔1 d;运动强度为 50%~80%重复最大次数(repetition maximum,RM)或者 6~12 RM,每次 6~10个训练,每个肌肉群1~4次。

1.3 干预起始时间 癌症患者疲乏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不尽相同。国外Meta分析指出,低水平疲乏癌症患者具有较好的运动耐受力及依从性,运动疗法效果较好[16]。学者邱萍萍也证实,癌症患者康复依从性与疲乏程度呈负相关[17]。何晓玲等对乳腺癌患者分别于化疗后第1天、化疗后第3天、化疗结束后进行运动干预,研究证实早期活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疲乏症状[18]。因此,运动疗法宜早在癌症患者中开展,其中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专家建议,在明确癌症诊断时就应开始运动康复计划[2]。

1.4 干预实施方法 目前,对癌症患者运动干预主要为监督性运动干预及非监督性干预。台湾学者采取监督方式,对58例乳腺癌放疗患者用跑步机进行有氧运动干预,证实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疲乏症状[13]。非监督性干预方面,我国赵瑾对乳腺癌门诊化疗患者进行疲乏理论讲解、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采取电话督促及门诊随访方式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19]。国外Cheville等对IV期肺癌及直肠癌患者采取电话督促的家庭干预方式,降低了患者疲乏感并提高其睡眠质量[20]。Schuler等对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居家运动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明显提高,但2组患者疲乏程度及生活质量无差别,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及干预时间短有关[21]。笔者认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癌症患者多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采取家庭及社区非监督性干预方式更经济实用。

1.5 运动训练注意事项 在制定运动计划前,对患者整体状态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患者合并症及禁忌证。如结肠造瘘患者应由低阻力开始逐步增加阻力训练,以避免腹内压增高导致疝气形成;对骨髓移植患者抗阻力运动可能比有氧运动更适合;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活动应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预防感染;盆底锻炼更有利于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14-15]。

美国运动医学学院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为癌症照顾专业人士开展了癌症康复项目,并讨论和发表具体的体力活动指南测试。指南指出,患者有以下情况者,如合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COPD)、近期接受大手术、特殊的功能性损失或解剖缺陷等患者应接受物理治疗;对伴有骨转移、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发热或活动性感染、局限性再次转移及其他并发症患者,运动疗法需小心应用[14]。笔者认为癌症患者治疗期间或疾病后期,运动耐力处于波动状态,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做出调整,以保证患者安全及干预效果。

1.6 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目前,癌因性疲乏主要采用量表评估的形式。关于癌因性疲乏的量表较多,主要分为单维度量表及多维度量表,且在各研究中采取的量表也有不同,量表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的疲乏症状,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目前也有研究采用最大摄氧量、6分钟步行实验作为结局指标[21]。同时有研究显示细胞因子、皮质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等可反映疲乏程度[22-23]。建议今后研究可结合量表测量及实验检查来证实运动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2 提高癌因性疲乏患者运动依从性策略

2.1 健康教育

2.1.1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是患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然而研究显示肿瘤科医护人员缺乏癌因性疲乏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对其重视程度不高[24]。虽然目前尚未见对医护人员癌因性疲乏管理及技能培训的文章,但在癌症疼痛方面,研究显示对护士进行疼痛规范化培训,能有效提高其疼痛管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25-26]。

2.1.2 患者方面 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对癌因性疲乏存在错误认知,绝大部分患者采取睡眠、休息或消极应对方式,并认为疲乏是一种正常现象[27-28]。吴菡静证实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疲乏感,提高其生活质量。王燕钦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方式降低了癌症患者的疲乏感[29]。国外Reif等纳入261例肿瘤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降低了患者疲乏感,提高患者疲乏知识、生活质量及运动自我效能感[30]。

2.1.3 家属方面 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患者家属未听过说过癌因性疲乏,认为疲乏属于正常现象,对患者产生的疲乏感未给予重视[31]。家属是癌症患者重要支持系统,对家属同步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患者依从性[32]。

2.2 建立癌因性疲乏管理评估制度 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癌因性疲乏对患者的影响。疼痛、抑郁和疲乏三者被称癌症患者症状群[33],但目前疼痛是唯一在临床实践中被评估、记录的症状。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指出,癌因性乏力的评估进程应包括筛查、评估可治疗乏力相关因素、干预、再次评估,且指南指出了癌因性疲乏的筛查、初始、治疗中、长期随访中、终末期的评估干预方法措施[2]。建议今后根据指南结合临床实际建立癌因性疲乏管理制度,以保证干预的长期性及有效性。

2.3 其他 除以上方法外,认知疗法[34]、自我效能[35]、自我管理[36]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提高患者药物、饮食、运动依从性等方面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在癌因疲乏方面,该类研究较少,建议今后研究进行该方面的研究,证实该方法在癌症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 展望

综上所述,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运动疗法能有效减轻患者疲乏感,提高其生活质量。虽然运动疗法已被广泛研究,但仍存在以下研究空间:(1)不同学者干预强度、频率存在差异,干预形式及方法无统一指标,需进一步研究。(2)癌症病种较多,且不同癌症疾病特点不同,目前没有针对特定癌症的运动干预方式,建议今后研究可针对不同癌症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3)不同学者采用测量癌因性疲乏量表不同,其次缺乏实验室客观指标证实干预效果,建议今后研究可采用量表和实验室等客观指标结合,使结果更具有信服度。(4)不同研究的干预时间不一,如何确立干预时间保证患者受益,同时节约人力财力因素、提高干预效率是今后研究内容。(5)癌因性疲乏可一直伴随着患者,但临床对其重视不够,如何建立规范化癌因性疲乏评估管理措施,保证运动干预的持续有效性也是将来研究内容之一。

[1]陈万青,郑荣寿,曾红梅,等.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5,24(1):1-10.DOI:10.11735/j.issn.1004-0242.2015.01.A001.

[2]Berger A M,Mooney K,Alvarez-Perez A,et al.Cancer-Related Fatigue,Version 2.2015[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5,13(8):1012-1039.

[3]Linda F.Browen K K.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osomatics,2009,50(5):440-447.DOI:10.1176/appi.psy.50.5.440.

[4]Cella D,Davis K,Breitbart W,et al.Cancer-related Fatigue:Prevalence of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in a United States Sample of Cancer Survivors[J].J Clin Oncol.2001,19(14):3385-3391.

[5]Gelinas C,Fillion L.Factors Related to Persistent Fatigue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Breast Cancer Treatment[J].Oncol Nurs Forum,2004,31(2):269-278.DOI:10.1188/04.ONF.269-278.

[6]Mitchell S A,Beck S L,Hood L E,et al.Putting Evidence Into Practice: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Fatigue During and Following Cancer and Its Treatment[J].Clin J Oncol Nurs,2007,11(1):99-113.DOI:10.1188/07.cjon.99-113.

[7]Sprod L K,Fernandez I D,Janelsins M C,et al.Effects of Yoga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Global Side-Effect Burden in Older Cancer Survivors[J].J Geriatr Oncol,2015,6(1):8-14.DOI:10.1016/j.jgo.2014.09.184.

[8]郑爱波,赵爱青,吴沛霞.步行锻炼缓解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72-74.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3.08.026.

[9]Zhang L L,Wang S Z,Chen H L,et al.Tai Chi Exercise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Undergoing Chemotherap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6,51(3):504-511.DOI:10.1016/j.jpainsymman.2015.11.020.

[10]Steindorf K,Schmidt M E,Klassen O,et al.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Adjuvant Radiotherapy:Results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J].Ann Oncol,2014,25(11):2237-2243.DOI:10.1093/annoac/mdu374.

[11]晁 敏,梁 丰,孙 涛,等.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老年癌症生存者癌因性疲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8):777-781.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5.08.005.

[12]Irene C V,Carolina F L,Lourdes D R,et al.A Multimodal Exercise Program and Multimedia Support Reduce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3(3):189-200.DOI:10.1188/07.CJON.99-113.

[13]Yang T Y,Chen M L,Li C C.Effects of an Aerobic Exercise Programme on Fatigue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J].J Clin Nurs,2015,24(1):202-211.DOI:10.1111/jocn.12672.

[14]Schmitz K H,Courneya K S,Matthews C,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undtable on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0,42(7):1409-1426.DOI:10.1249/MSS.0b013e3181e0c112.

[15]Hayes S C,Spence R R,Galvao D A,et al.Newton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Position Stand:Optimising Cancer Outcomes Through Exercise[J].J Sci Med Sport,2009,12(4):428-434.DOI:10.1016/j.jsams.2009.03.002.

[16]Puetz T W,Herring M P.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During and Following Treatment:A Meta-analysis[J].Am J Prev Med,2012,43(2):1-24.DOI:10.1016/j.amepre.2012.04.027.

[17]邱萍萍,康明强,李 伟.肺癌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与疲乏、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2):21-23.DOI:10.3870/hlxzz.2014.02.021.

[18]何晓玲,徐锦江,顾立学.化疗后不同时间有氧运动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3,34(16):69-71.

[19]赵 瑾,刘华平,陈京立,等.居家有氧运动对乳腺癌门诊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7(7):585-588.

[20]Cheville A L,Kollasch J,Vandenberg J,et al.A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to Improve Function,Fatigue,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V Lung and Colorectal Canc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3,45(5):811-821.DOI:10.1016/j.jpainsymman.2012.05.006.

[21]Schuler M K,Hentschel L,Gobel J,et al.Effects of a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Physical Capacity and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Low to Intermediate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a Pilot Study[J].Leuk Res,2016,47(6):128-135.DOI:10.1016/j.leukres.2016.05.022.

[22]沈婵娟,曹培国.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17(1):87-90.DIO:1005-8664(2010)01-0087-04.

[23]Holliday E B,Dieckmann N F,Mcdonald T L,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Fatigue,Sleep Quality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During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A Prospective Study[J].Radiother Oncol,2016,118(1):105-111.DIO:10.1016/j.radonc.2015.12.015.

[24]李 华,孟丹倩.护士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认知和应对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5):58-60.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5.027.

[25]刘高明.某肿瘤医院护士癌痛专科护理培训效果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6]谭 璇,李素云,蔡付珺,等.护士知信行疼痛护理模式培训的 效 果 评 价[J].护 理 研 究,2015,29(12):4545-4547.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36.021.

[27]武晓红,张国华,孙建萍,等.70例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认知和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3B):12-14.DOI:1008-9969(2012)03B-0012-03.

[28]王 岩,刘丽华,付玉芳,等.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7):477-480.DOI:1671-315x(2015)07-0477-04.

[29]吴菡静.健康教育干预对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1A):9-11.DOI:1008-9993(2008)11A-0009-03.

[30]Reif K,de Vries U,Petermann F,et al.A Patient Education Program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Cancer-Related Fatigue: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wo-Group Waiting-List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Trial[J].Eur J Oncol Nurs,2013,17(2):204-213.DOI:10.1016/j.ejon.2012.07.002.

[31]武晓红,张国华,李红梅.癌症患者家属对癌因性疲乏的认知和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9):12-14.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19.005.

[32]苏 勉,苏天勋,梁 艳,等.家属定期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8B):74-76.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0.16.029.

[33]Thomas B C,Waller A,Malhi R L,et al.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ymptom Clusters in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Sociodemographic Predictor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4,47(3):566-578.DOI:10.1016/j.jpainsymman.2013.04.007.

[34]何永通,何锦军.综合认知疗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2):148-149.DOI:10.3969 /j.issn.1671-301X.2015.02.029.

[35]宁晓东,郑翠红,李华萍.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治疗依从性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33-35.

[36]彭芙蓉,冯 杰,熊桂芬,等.自我管理训练对焦虑症患者病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10B):68-71.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0.20.025.

R473.73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5.022

2016-03-28

邓杨清(1989-),女,湖北黄石人,硕士,护士。

王庆兰(1971-),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陈伶俐]

猜你喜欢

因性癌症依从性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