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dv+N结构的非范畴化与语用构建

2016-03-06李伟

关键词:转喻

李伟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3)



Adv+N结构的非范畴化与语用构建

李伟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3)

摘要:Adv+N结构意为副词修饰名词,这一语言现象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对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解释。非范畴化理论通过对Adv+N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了名词非范畴化之后句法和语义特征的变化,转喻是这一过程中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对Adv+N结构在语言使用中的认知心理动因的分析,丰富了对Adv+N结构在语用构建上的认识。

关键词:Adv+N结构;非范畴化;语用构建;转喻

Adv+N结构是指副词能够对名词进行修饰的语言现象(如“很女人”“够朋友”等)。Adv+N这个非典型的语言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在,有诸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有的学者认为Adv+N结构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桂诗春就认为此结构是一种“铤而走险”的语用策略[1]。张谊生以该结构中的名词为主要解释对象,探讨了名词的语义基础和功能转变,认为名词的顺序义、类别义、量度义、动核化和性状化等五个方面是“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功能转变的潜在的语义基础[2-3]。邢福义认为“细节凸显”是这个结构的内在语义动机,这时名词的隐含义被凸显出来。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该结构的使用和理解具有推进作用[4]。施宏春认为名词的描述性意义是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的语义基础[5]。

本文将依托非范畴化理论对Adv+N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详细探讨Adv+N结构的语义、句法特征及其内在的认知理据性,并分析该结构在语言使用中的语用构建问题。

一、Adv+N结构中名词非范畴化的主要特征

非范畴化理论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内的范畴化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对范畴化理论的重要补充。根据刘正光对非范畴化理论的描述,在语言研究层面上,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6]61。也就是说,语言实体经历了一个丧失原有范畴的部分典型特征,并同时也获得新范畴部分特征的过程。Adv+N结构中的名词就经历了非范畴化的操作过程,这是该结构得以使用的内在基础。

(一)名词句法特征的丧失和拓展

原型意义上的名词,在句法上的典型特征是可以接受一些语言成分的修饰,如量词、形容词等。在Adv+N结构中,名词在非范畴化之后丧失了其部分典型的句法特征,同时也扩展了部分其他句法特征。非范畴化进一步弱化了名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区别,名词的典型性特征剥落并呈现出形容词范畴的特征,使得名词介于这两个范畴属性典型特征的边缘地带。例如:

(1)这个姿势相当女神。

(2)这个姿势相当一个女神。***在文中表示不合语法规范。

(3)这个姿势相当漂亮女神。*

上述例句中,在Adv+N结构中,名词丧失了原型意义上部分典型特征:“女神”已经不能被量词“一个”和形容词“漂亮”所修饰。但此时名词也相应地拓展了其句法特征,可以被副词“相当”所修饰。因此,名词在非范畴化之后,其部分典型句法特征丧失,由形容词范畴的部分典型特征得以弥补,从而使Adv+N结构中的名词得以被副词修饰。

(二)名词语义特征的抽象和泛化

原型意义上的名词,具有指称意义,指称具体的“物”,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而Adv+N结构中的名词在非范畴化之后,语义不断抽象和泛化,丧失指称意义,而具有描述性意义。这些描述性意义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体验,是语言使用者在主观上或客观上对于该事物全部特点的一种认知,如名词所具有的特征意义、联想意义等。例如:

(3)你这个人太葛朗台了。

(4)他的长相很中国。

例中的“葛朗台”已不是指称小说中的具体人物,而是表示“葛朗台身上吝啬、视钱如命”的特征意义;“中国”则表示“生活在该区域的人所具有的外形特征,性格特征,独特的语言、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而名词语义的抽象与泛化主要是转喻认知机制在发挥作用。转喻思维作为一种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处处体现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之中。Gibbs认为,转喻表达在语用影响下,有利于推进对语言实体的认知处理和语义选择,建立和加强话语和语境的相关性,凸显语言实体的语义指向[7]29。

Adv+N结构中的名词,在非范畴化作用下,语义和句法已经丧失了原型意义上的部分典型特征,而获得了形容词范畴的部分特征,从而使得Adv+N结构在句法和语义上得到均衡,具有可接受性。

二、Adv+N结构的语用构建

Adv+N这一乖戾语言结构在汉语中有着较高的语用频率和较强的语用能力,体现出人类语言使用的认知心理动因和使用中语言规则的变化性。认知语言学指出:“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使用。”[8]3Diessel在研究语言习得的问题时就认为,“最终学习的(语言知识)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语言结构网络体。在这里面,同一个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识解,所以说话者会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语言结构来实现他们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交际意图”[9]357。从这个观点看,语言只是一个交际工具,能够让我们对于一个概念事件持有、设定或者共享属于语言使用者自己的视角。因而,“副词+名词”结构如何被语言使用者选择作为实现他们交际意图的语言结构,这就涉及Adv+N结构语用构建的问题。

(一)交互主观性的认知心理状态

Adv+N结构的使用源于人类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认知心理状态——交互主观性。Verhagen在研究中就论述了语言系统中语言结构的交互主观性本质,即自然语言中的表达式在于协调说话人与听话人对某一客观概念体的协同认知[10]4。这种协同认知体现在人类能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地方[11]15。共享同一“特定文化模型”中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通过认知协作,能够建立起对语言结构的共同语义理解,实现人类自我理解与理解他人的认知处理。这种交互主观性的认知心理状态构成了Adv+N结构的语用前提条件。

人类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存在着一种约定俗成性。语言结构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视角和交际意图。语言结构在合作交际中只充当动态语义构建的诱导物,语言结构的意义植根于语境和共同背景知识。例如:

(5)在女士们面前,他显得很绅士。

(6)他这个人哪,在思想上很阿Q。

在上面例句中,人们对于“绅士”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阿Q”身上所具备的典型特征十分熟悉,构成了语言使用者彼此交际中共同的“特定文化模型”。当语言使用者选择“很绅士”“很阿Q”乖戾语言结构时,语言使用者的表达视角是要凸显“绅士”“阿Q” 身上所具备的典型特征,这些被前景化的信息用来捆绑所描述的对象,以此来达到交际意图,表达了对描述对象所持有的主观态度意义、评价意义等,语言结构的概念意义是在实际的交际互动环境中得以实现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共同的“特定文化模型”建立起的协同认知,能够调动彼此的共同文化背景知识和语境知识,共同关注Adv+N结构的语义指向,实现语用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二)非范畴化认知机制与语言创新

Adv+N结构具有较高的语用频率源于非范畴化认知机制在语言创新使用中的作用。语言的创新性体现在语言的异化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以现有的语言资源来创造性地表达特定思想内容的认知思维方式。Adv+N结构中的名词在非范畴化之后,突破了自己原有的范畴特征,这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性。语言上的创新性则根源于人的认识层面的创新性。刘正光认为,非范畴化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在认识方法层面上,非范畴化指的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6]62。所以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以转喻思维方式拓展了对Adv+N结构中名词的认知,改变了其原有的范畴属性。这就体现了人类善于用原有的概念作为基础,拓展认知发展,以创新思维的方式来扩展人类的知识。因而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Adv+N结构得以使用的认知动机。

(三)语言表达经济性的语用动机

Adv+N结构大量使用的语用动机主要是追求语言表达经济性的结果,是人类天性使然。Adv+N的乖戾结构属于有标记性的构式,而语言中有标记性的构式主要是在表达上寻求经济性的结果[12]10。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7)在女士们面前,他显得很绅士。

(8)在女士们面前,他显得很彬彬有礼,俨然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

(8)即使使用多个形容词来修饰“他”,也无法极尽修饰之词来表达(7)中“绅士”丰富的意义。因而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用环境下,通过内在的转喻认知过程,“绅士”获得更为丰富的临时附加含义。以更为简化的语言表达结构传递更为丰富的概念内容,这是语言表达经济性最主要的体现形式。此时,“绅士”通过前景化而拥有更高的认知和心理显性度,处于语义和表达信息的焦点位置,使其语用含义得到强化。

(四)类比与Adv+N结构拓展

类比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认知能力,对语言规则的变化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功用。Adv+N结构在语言合作交际中的广泛使用和拓展,主要是在结构上纵向类比的结果。类比的基本倾向是将规则从相对限制的领域最大化地扩展到更广阔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13]。前面提到,名词在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作用下,发生语义和功能转换,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此时,将名词暂时类比成形容词,以此使得Adv+N结构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达到和谐一致。

三、结语

Adv+N结构在汉语中是个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开拓性的语言理论——非范畴化理论,对Adv+N结构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维度。Adv+N结构中的名词在非范畴化之后,在句法和语义特征上逐渐丧失了原型名词的部分典型特征,而同时获得了形容词范畴的部分特征。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则源于人类思维的转喻性。Adv+N结构反映了语言结构在使用中所具有的认知心理动因,交互主观性为其使用提供了协调认知的语用提前,非范畴化认知机制和类比认知则为Adv+N结构的功能拓展提供了认知动力,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是该结构得到广泛使用的语用动机。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 从“这个地区很郊区”谈起[J]. 语言文字应用,1995 (3): 24-28.

[2]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上[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 (4): 57-75.

[3]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下[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 (1): 135-141.

[4] 邢福义. “很淑女”之类说法的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 语言研究,1997 (2): 1-10.

[5] 施宏春. 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 中国语文,1998 (5): 368-377.

[6] 刘正光.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 GIBBS R. Experimental Tests of Figurative Meaning Construction[C]// RADDEN G.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8] CROFT W,CRUSE D.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9] DIESSEL H.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C]// HOFFMANN T, TROUSDALE G.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10]VERHAGEN A. 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Discourse, Syntax, and Cogn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1]TOMASELLO M.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Human Cognition[M].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2]HAI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3]刘正光. “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J]. 外国语,2009 (4): 26-33.

(责任编辑:王菊芹)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项目:安庆师范学院横向项目“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词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043-150010)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伟(1988—),男,安徽芜湖人,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接口、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2—0149—03

Decategorization of Adv+N Structure and its Pragmatic Construction

LI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3, China)

Abstract:The Adv+N structure, using adverbs to modify nouns, is a peculiar linguistic phenomenon concerned by many scholars who have various views and explanations. With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Adv+N structure, the Decategorization Theory has demonstrated the variation i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decategoried nouns, within which metonymy is the working mechanism. Besides, it will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pragmatic construction by using Adv+N structure to analyze its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Key words:Adv+N structure; decategorization; pragmatic construction; metonymy

猜你喜欢

转喻
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隐喻、转喻新奇搭配习得状况研究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语用推理中转喻的运用
认知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死亡委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