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哲学对异化理论的发展

2016-03-06文厚泓张晶如

理论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异化本质

□文厚泓,张晶如

(1.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贵州大学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25)

马克思哲学对异化理论的发展

□文厚泓1,2,张晶如1

(1.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贵州大学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25)

马克思哲学的异化理论是其人本思想的出发点。通过对以往西方异化理论的扬弃,马克思哲学在主体、内容与宗旨三个方面发展了西方以往的异化理论:他将传统的异化主体对象由自然的、抽象的人发展到现实的、实践的人;他将异化内容由人或劳动的异化发展为劳动异化、物的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与社会异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共产主义为理论主旨。马克思由此建立了服务科学共产主义的异化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立足于人并服务于人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异化理论;人的类本质;科学共产主义

人是马克思哲学的唯一主题。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历史、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发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历史的、比较的、整体的认识方法,进一步考察了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异化理论在主体对象、主要内容与思想主旨等方面的发展,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马克思哲学的人学主旨与人本旨归,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与中国化厘清方向。

1 马克思哲学对异化理论在主体对象上的发展

从异化理论的主题对象上讲,首先要提问:是谁异化了?这又需要考察何谓异化。有学者通过对“异化”的词源学考察认为,马克思采用的“异化”(德文entfremdung)源于英文alienation,英文的alienation又源自拉丁文的alienatio,这一词的原意在拉丁语境下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的意思。[1]另有学者考察后指出,在西方的经院哲学中,alienatio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通过对神(God)的默祷,个体的精神得以脱离肉体而与神合一;二是指圣灵为了事功降生为人,在肉体化时,为顾全人性而使神性有所丧失;或者指有罪人与神的疏远。[2]由上可知,异化对人来说,主是指人对本来面目或本真的背离。

要考察马克思哲学异化理论在主体上的发展,就需要首先历史地考察以往异化理论的主体对象是什么。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荷兰法学家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将拉丁文alienatio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第一个使用异化概念的哲学家,他的异化概念只是“转让”的意思。其后,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提出,异化是指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东西。文明使人背离自然,变成自己制造物的奴隶。他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重关系上,强调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背叛,又使得人背离了他的自然性。应该说他看到了人或人性的异化。但他所说的人并不是社会化的、实践的人。

在德文系统中,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最早谈到了宗教意义的人的异化。他最先把希腊文的《圣经》中用来表述异化的概念翻译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意为“自身丧失”)。德国诗人、思想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von Schiller,1759-1805)认为,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导致作为个体的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而且作为个体的人也变成了部件,这包含了社会劳动对人的异化的思想。但是,席勒虽然看到了劳动在异化中的作用,却仍没有指出人是具有社会性、现实性与实践性的人。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是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年)。他虽然没有使用“异化”(entfremdung)这一哲学概念,但他首先从理性哲学的角度,通过“外化”(entausserung)这个概念揭示了作为主体的“自我”存在着背离自我的“外化”的演化历程。他认为,自我正是通过“外化”才能演变为“非我”,“自我”成异己的存在。这就是说,“非我”就是“自我”异化后的产物。在马克思哲学看来,他对人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抽象性的层面,他要努力揭示的是形而上学的人的异化或外化。

继费希特揭示“自我”与“非我”相异而同一的关系后,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也看到了人的自我异化性。他认为,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变异,成为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但他的重点是在揭示作为宇宙本体的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异化。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说,绝对精神具有自我否定、自我异化的能动性。绝对精神经历漫长的否定和异化,才能达到“自我实现”,这一历史的过程,也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逻辑辩证演化的过程。这是一种本体的异化思想。在马克思哲学看来,这种异化的主体不是真实的人,也不是真实的人的历史,所谓的“绝对精神”,是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之上或之外的。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从反对绝对的、否定人本的基督神学的思想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观。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人本主义异化观。他认为,不是神(God)创造了人,而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自我异化中创造了神。因此,在他看来,所谓的神,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基督教以其愚弄的力量对人性作了异化。虽然费尔巴哈回到卢梭那儿,将自然的人作为异化的主体,指出了人是现实的人,但他缺乏关注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实践性。

另外,法国思想家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虽然也看到了工业中的存在着劳动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揭示劳动异化带来作为社会的、现实的、实践的人的异化。

马克思哲学的异化理论是建立在对上述异化论,尤其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观与傅立叶的劳动异化论的扬弃的基础上的。与以往异化理论的最大区别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以现实的、实践的人为主体的。这是对人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即从现实的人类历史与人的实践的层面发现了人。这与古代希腊哲学从思辨的逻辑理性层面揭示人、中世纪从信仰的神学层面规定人及文艺复兴以来从抽象的个人理性的层面发现人是不同的。

研究异化的主体对象,首要的是认识人是什么?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的异化,而不是上述思想中所揭示的宗教的异化、人的权利的异化、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绝对精神的异化、抽象的人性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露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哲学的迫切任务。”[3]

马克思把哲学建立在坚实的人类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为人类历史找到了真正的主体,使历史不再是抽象概念的运动。“现实的人”贯穿于整个学说,融入其它主要范畴和研究对象之中。如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资本、货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现实性的社会化关系。“现实的人”既是这些范畴形成和演进的原始起点,是这些范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实中介,是马克思原典哲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原典哲学的整个体系“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4]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主体为核心展开论证——以现实的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从而开创了关于人与人类历史的现实的实践哲学。按照恩格斯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原典哲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实践哲学。

2 马克思哲学对异化理论在主要内容上的发展

马克思哲学对异化理论在主要内容有何发展?这需要考察其异化观的演变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哲学异化理论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进行历史性纵向直解,还应该应用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辩证地解读。这样才能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对异化理论在主要内容上的发展。

根据唯物辩证法,处于永恒运动中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联系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具体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有规律的;变化和发展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引起;而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以变化为前提。具体事物的变化有三种形式:正向变化(进化)、异向变化(异化)与反向变化(退化)。处于复杂关系中的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在内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常常会经历退化和异化。异化与退化,它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暂时的挫折。异化与退化是偶然的,进化是必然的,因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中。

从人类历史的现实来看,异化在主体上异化又可分为社会异化、人的异化与物的异化,其中,社会异化中私有制、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根源。而异化劳动使劳动的主体——人产生异化,也使劳动的结果——社会的物(产品)产生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最早看到异化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而这个社会之所以产生宗教,因为它本身是颠倒的世界。人受到社会关系的扭曲从而失去自己的本质;这样,马克思就把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批判发展为现实社会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他对异化理论的主要贡献。这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1842-1843年间他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类的政治生活中异化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他认为,人类历史的过程,就是“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考察劳动的异化对人的异化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四重异化”:首先是劳动的异化——在社会化的商品生产中,商品化的雇用关系导致劳动者和自身劳动的分离;其次是劳动产品(物)的异化——社会分工及商品交换使得人和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商品)相分离;再次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作为个体的自我在商品化的过程中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最后是人和人关系(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不同分工与权利分配导致不平等的关系与人性的分离,并最终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抗阶级。

在四重异化中,劳动异化是整个社会异化过程的原因,其它异化是结果,它直接过程出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并与自身相对立。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根源在于私有性的社会性商品生产所带来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产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只有消除劳动异化才能消灭私有制。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所规定的人的异化?这就要认识或规定人的本质。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抽象的类本质观,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性,而非自然性,因而所谓人的本质,其实就是指人的现实的类本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在现实的存在物当中,人和动物首先是作为个别事物来存在,但只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超出自身个体性,把自身也当作他人并把他人也当作自身。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类的,从而具有了类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以及人具有“类本质”的见解,但马克思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来规定类的内容的,扬弃了前者抽象的人性,如爱、理性和意志力等内涵,使人的本质具有真正的现实与实践意义。因此,一个人即便在进行一种单个人的劳动,这种劳动也依然是社会性的劳动,他也依然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如果人的类本质未能实现,或者说,如果人的存在仅仅体现为一种孤独的个体存在,那么,这样的“人”在马克思看来就失去了人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后的产物,它无法实现人的类本质,也无法现实人的自由与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对私有财产作了革命,也革除了劳动的异化性,使劳动成为现实自我自由性的工具。因而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有了真正的现实;它也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类本质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后来,马克思放弃了“类”、“类本质”,取而代之的是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异化的原因在于旧的社会分工是自发性,而非自愿性。马克思还进一步揭示了“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否定自我的社会化异化。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考察了以往的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他认为,“转让”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不存在对人的异化性;劳动与商品的“外化”则是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的物化;劳动的异化才真正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它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存在物。他还认为,“异化”的演变具有历史必然性。

3 马克思对异化理论在思想主旨上的发展

整体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也是主要的认识论角度。马克思不只是为了研究异化现象而研究异化理论的。他明白:一切理论都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以人为主体的历史发展服务。这就构成了异化理论的宗旨。马克思的这一宗旨是建立在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5]马克思还对“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批评。他提出,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把自己理解为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它还没有弄清楚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理解需要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6]

人的发展,就是要人在新的生产关系中,克服劳动及其产品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从而向健康的、社会性的人本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人类就要走向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的、社会性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中进行理论探索的思想成果,贯穿了马克思哲学的整个体系,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正是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通过历史的、辩证的、整体的考察,可以总结出马克思对异化理论作了三大发展,即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通过对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异化理论的扬弃,是以现实的、实践的人为主体的,现实的、实践的人才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分为社会异化、人的异化与物的异化,社会异化中私有制、劳动异化是人对其社会性的类本质异化的根源。异化是偶然,进化是必然;劳动异化导致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社会异化,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最终根源,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正是存在人与社会的异化,马克思才对人类的命运历史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消除人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化,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主旨。正是这三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立足于人并服务于人的哲学。

马克思以后,在西方,异化理论仍在发展,并从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道德、技术、心理、医学、文艺等领域。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把异化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一种体验方式。他们大都放弃了马克思对异化的主体作的现实性、社会性设定。目前异化理论仍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一,什么样的人或人的社会才是非异化的?其二,如果“自发的非自愿的”分工产生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那么,什么样的劳动分工才能保持不出现异化劳动?其三,为什么说社会化的劳动代替异化劳动,就必然导致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因为社会化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群体化(如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只是另一种私有制。因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异化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关注的理论重点。

[1]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4.

[2]柯佳伶,李杏津,陈永男.异化意涵之探究[J/OL].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1998-11-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120.

责任编辑 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04

B0-0

A

1004-0544(2016)11-0022-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KS003);贵州大学文科重大科研资助项目(GDZT201509)。

文厚泓(1969-),男,湖北荆门人,哲学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文化研究院)讲师;张晶如(1964-),女,上海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异化本质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