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水文化建设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初探
2016-03-06陈超
陈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水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特色水文化建设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初探
陈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水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河南历史悠久,水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之一。但在河南水文化建设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继续深入挖掘和创新水文化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水文化宣传教育、人才培养、组织规划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水文化;河南;经济社会
一、河南水文化的特色性
水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代表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人类依水而生,傍水而兴,生产、生活与水紧密相依,社会发展与水共存共荣。水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当中,数千年来的传承与实践,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水文化成果。
随着时代发展,水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由于我国东西南北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不同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水文化。一般认为,河南水文化泛指人们在河南地域内参与水事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河南水文化作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内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把它生硬地从地域上割裂开来理解,则不利于我们对河南水文化的认识。因此,河南水文化是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水文化的集合体。
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国唯一一个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个大流域的省份。这里历史悠久,所积累的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姓氏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等都是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文化内容。在河南庞杂且丰富的文化体系中,水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样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河南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地理、人文、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黄河泛滥和改道的影响,境内由原先分属江、淮、河、济四渎,逐渐演变为分属江、淮、河、海四流域。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开封两地建都,水利发展伴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而起伏,水利历史的内容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可以说,江、淮、河、海这四大流域共同孕育着河南水文化,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河南水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河南源远流长的历史也造就了河南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可知,河南的水利设施最早可追溯到四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安阳汤阴县龙山文化的白营遗址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深水井[1],这是迄今发现的河南境内历史最早的水利设施。在距今三千至五千年前的洛南古城乡矬李文化遗址当中,考古发掘出了圆筒式水井,并且还发掘清理出了水渠[2] 172。淮阳平粮台古城址中还发现了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这种陶制管道的排水设施是在城中间路下埋三排陶质排水管道。管道呈直筒状,首部直径小而尾部直径大,方便于各节之间的衔接。
自产生之日起,河南水文化便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河南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同时也生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在河南省境内的神话传说、水利工程、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内容。以河南为中心形成的中原水文化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活水源头。
在神话传说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史记·夏本纪》当中就记载了当时禹在受命后,因为“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因而是“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在治水过程中,他是“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輂。”在治水的技术和方法上,他是“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山”[3] 51。尽管《史记》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只有短短一百来字,但所表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体现了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輂”,以及“左准绳,右规矩”体现了当时水陆交通工具以及测量工具的先进。而“开九州,通九道,陂九山”则体现了大禹的治水策略完全摒弃了父亲鲧治水靠堵的方式,开始遵循自然规律,依据河水流势来疏导河道,创造了“疏川导滞”的治水新策略。这种方式即便是放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由于水利工程自身就具有文化属性,所以历代在河南修建的数以百计的水利工程中所包含的水文化更为丰富。如古代的引漳十二渠、鸿沟、期思陂、汴渠以及隋唐大运河,现代的三门峡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以及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等。人工天河——红旗渠,它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蔚为壮观的人工天河,更体现了在修筑红旗渠过程中所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比神话和水利工程,河南民俗中的水文化直接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给人更多亲切感。河南民俗中的水文化除了具有普遍性、传承性,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平顶山舞钢的水灯节文化就属于其中典型代表之一。舞钢水灯节文化最早起源于当地民间中秋节的放河灯习俗,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涓涓细流当中,期盼一年能够平平安安。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升华。河南文学艺术中的水文化也独具特色。诗歌方面,既有洛阳人刘禹锡《浪淘沙》所描述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也有新郑人白居易《长相思》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些咏水诗句洋溢出浓郁的艺术魅力。谈到书画,诞生于河南境内并对今世影响至深的名画莫过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画中利用写实手法展现了北宋汴梁城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而张择端的另一幅名画——《金明池争标图》,则是在不足一尺见方的绢本上将周围约九里三十步的汴梁城外金明池及岸边的建筑、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位北宋书画家的精深画工[4]。
千百年来,富有魅力的河南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到这里,他们或求学或传法或游历,同时也为河南倍添文化气息。早在元典时代,中国的先贤们便活跃在中原,并留下了丰富的蕴含水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曾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5] 20以此来告诫人们要有水的高尚品德。至圣先师孔子站在黄河边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82因黄河之水而叹息时间流失之迅速,告诫弟子们要珍惜宝贵时间自强不息。当然,这些哲学思想不胜枚举,并形成了河南水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的竣工,一条连接四大流域 “一纵四横”“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原水网”已经形成。如此以来,河南在整个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地区的战略地位,特别是水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越发凸显。在客观条件影响下,河南水文化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朝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方向快速发展。
二、特色水文化的现实性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一个国家要想矗立于世界之巅,就必须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此作为国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一个重要部分就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深入发掘并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让它能够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指出的,目前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政治状况密切相关。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现今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是文化[7] 5。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所形成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有人曾说,经济的背后是体制,体制的背后是文化,这是因为经济成果是包括了文化教育、思想精神、科技智慧等因素的综合凝结[8]。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作用就很难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国家内部的地域角度来看,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区域所特有的水资源、地理环境、气候资源、风土民情、经济发展等因素同样也造就了这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而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样也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可见,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域特色文化往往具有稳定、平衡、协调、推动的作用[9]。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具有优秀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例如:美国的强大是与其好莱坞文化、汽车文化、印第安文化、移民文化息息相关的;日本的崛起也是和它有一定底蕴的和服文化、樱花文化、陶艺文化以及神道文化有很大关联。从中国国内来说,我们有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浙闽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同样也是上海、广东、温州等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可以说,一个地域独特且优秀的地域文化,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引导发展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激励各方才智共同奋斗、由点及面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做到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这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只有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良性循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10]。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河南境内的水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中原经济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内陆地区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提升,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而河南省正好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水文化建设可谓是形势大好,水文化正好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及树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见,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
三、完善水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既然特色水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就需要真正把它利用好、建设好。2013年,水利部启动了“中国水文化建设”项目,明确了2013年度水文化建设工作目标。要求通过调查充分了解目前水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水文化建设建议,探索提升水文化内涵的路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水文化理论基础,加强水文化传播。
面对新形势,河南本地的特色水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相关建设的保障机制、组织机构都还很不健全,人才保障支撑力度严重不足,水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缺乏创新性,由此导致多年来未有优秀成果问世等。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第一,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水文化资源。各地市、县应当努力挖掘当地与水有关的文化。在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未知形式的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应通过调研、征集、收购等形式,把对涉水的各类历史与制度规范、科技成果、文学艺术、民风民俗、歌谣传说、自然景观、宗教信仰等资源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整理出来,并根据名目将其编纂成册,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第二,在深入发掘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还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和创新水文化的展示形式,通过网络、数据库、微信、微博、视频、动画等形式不断丰富水文化载体的种类、样式和风格,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让河南优秀的水文化不单具有传统特征,还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应抓好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带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文化建设。各地市、县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水文化宣传,要尽快构建以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为机制的水文化宣传体系。要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使河南特色水文化能够真正深入人心。要加强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的建设,丰富水文化的展示方式。
第四,推进水文化建设大发展,关键在人才。所以,应加强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河南水文化骨干及高层次人才。可依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水利职业学院等高校资源,建立水文化研究基地和水文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编制水文化教材,开设水文化课程,另一方面能够以基地为依托举办各种类别培训班、讲座、论坛等,提高人们对水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应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专业水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第五,水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完成,应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各展其能。相关部门特别是水利管理行政部门、水利院校等要发挥倡议者、组织者的作用,担负起指导重任,把水文化建设作为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全省各系统、各协会、群众组织等推动河南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形成共建河南水文化的组织格局。要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河南省未来发展的新要求,通过科学论证,确定河南省水文化建设目标、发展步骤、建设制度等问题。
最后,为全面推进河南水文化建设,还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水文化研究作为公益性事业,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水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资金保障和激励政策,加大对于水文化公益性活动的投入,确保在水文化发展建设中的财政支持。
总之,特色水文化建设对于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水文化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水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齐吉祥.最早的水井[N].中国食品报,2000-06-22.
[2] 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郭永平.广博深厚 璀璨耀人:河南水文化的内容体系[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9):1-4.
[5] 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6] 孔丘.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7] 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王丽梅,牟芳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 价值工程,2007(6):24-26.
[9] 徐峰.用地域特色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C]∥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0.
[10] 王静,张克.论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第2册.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杨华轲)
收稿日期:2015-11-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 (14AZD07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中华农业水文化研究”(201349);河南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河南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2016—zd—018)
作者简介:陈超(1984—),男,河南平顶山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史与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K9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1—0001—04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Water Cultur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CHEN Chao
(Center for Studies of Water Cultur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11, China)
Abstract:Hena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resources. Among them, water culture resources is unique. I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driving force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e in Hena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water cultur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and financial security.
Key words:water culture; Henan; economic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