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地域水神崇拜文化考探
2016-03-06涂师平
涂师平
(中国水利博物馆 宣传教育处,浙江 杭州 311215)
浙江宁波地域水神崇拜文化考探
涂师平
(中国水利博物馆 宣传教育处,浙江 杭州 311215)
摘要:水神崇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所崇拜的水神各有不同。浙江宁波具有7000年文化发展历史,在海洋和江南水乡环境中,宁波地域主要崇拜本地的自然神灵与治水英雄,但也接受外来信仰文化的融入,崇拜外来文化的水神。 宁波水神崇拜文化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宁波地域;水神崇拜;文化考探
水神崇拜是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信仰,属于水文化范畴。水神崇拜是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有固定的、至高无上的神仙谱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伦理的、哲学的体系,但却往往会对地域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浙江宁波具有7000年文化发展历史,在海洋和江南水乡环境中,宁波地域主要将本地的自然神灵与治水英雄视为水神来崇拜,同时也接受外来信仰文化的融入,吸纳外来文化的水神。宁波水神崇拜文化成为地域特色文化,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一、宁波水神崇拜文化发展演变
水是生活之源,宁波先民逐水而居,逐步由小水迈向大水,城市也经历了一个由河姆渡渡口边的原始社会部落、小溪镇溪口边的古县城、三江口边的古州城,到如今国际港口边六区鼎立的现代都市的沧桑巨变。渡口——溪口——江口——港口,宁波这座兼具江南水乡婉约风韵与海上丝绸之路开放气度的城市,其画卷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水城发展史。
(一)宁波是中国最早的水文化发祥地之一
从考古发掘看,宁波地域水文化发韧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木构水井,是我国水文化起源的代表性文物之一。木构水井时代为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末晚期初,距今约6000年,截至目前,是我国田野考古中发现最早的井。而这种浅坑井亭式的水井,至今所见仅此一例[1]。河姆渡文化水井比传说中发明凿井的伯益(距今4000年前的夏禹时人)还要早1000多年。此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东西方向两根为圆木,两头都有桦,刚裸露时,桦头正各自楔在南北两根半圆木的透卯眼内,形成一个四方形的“井”字框架,承受和支撑着四边井壁的压力,以防止向里塌陷。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大概作护岸之用。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当时,人们居住地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份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水井的出现是河姆渡人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发明的。商代甲骨文中的“井”字就是河姆渡这种四方形的木井框架的象形。
“水井”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社会赖以维系的“根”,人们聚井而居,形成了村庄城镇的格局。而“市井”的形成,则说明“水井”不仅是村庄的维系之根,同样也是城市最初的根。也就是说,“水井”是农业文明的起源,也是商业文明的发祥地[2]。
史前时期,在认识自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先民很容易由对水的敬畏和恐惧转化为神灵信仰,一方面赋予水以超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推动了治水英雄的产生。在宁波余姚,人们称姚江为舜江,“姚”也是“舜”的名字,相传是舜带领部落民众,治理了姚江而得名。而余姚秘图山也是传说中大禹藏治水秘图的地方。大禹封赏治水功臣的大会传说中在宁波西边的绍兴会稽山上举行。
我国有水神记载的最早文献当属《山海经》。《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黑齿国在其北。”[3]22宁波古属越国,古时吴越地区有用草汁染黑牙齿的风俗,黑齿国就是吴越国的别称。这一记载形象地说明吴越国在秦汉以前就已有水伯这一水神形象了。《汉书·周本纪集解》记录吴越先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4]97。先民通过乔装成水中的同类来避开水生物的伤害,由对水中生物的崇拜,产生了日后对民间社会影响巨大的龙神这一水神形象。当时还有祓禊仪式,向水神敬酒然后饮酒、到水里沐浴等仪式。越国建立后,大兴鬼神祭祀,官方水神崇拜拉开帷幕。《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第十八》:“越王勾践即得平吴,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时为之立祠,垂之来世,传之万载。”[5]89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江南五月五日端午竞渡、投粽子的祭祀赛会起源于越王勾践。
(二)宁波水神崇拜演变受多元文化影响
东汉时,道教正式登上社会生活舞台。在宁波,道教中的部分神灵与民间水神相结合,如宁波奉化祖域、宁波鄞州鲍盖、福建演屿神等人神信仰开始流行。宁波民众在水上和船上祭祀的时候,通常有唱神以及送龙舟的习俗,“由道士主持,把一艘以竹篾为骨架,用稻草和麦秆扎成的茅船烧掉,来祭祀水上神灵,其中明显的就是从道教斋醮吸收过来的”[6]67。
两晋时期,在北方佛教南下和海路佛教传入的双重影响下,越地开始大兴佛教,佛教中龙神观念对水神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末安史之乱、吴越国时,北方大量移民迁入宁波,越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佛教龙王观念与北方正统的龙神思想对宁波地域产生重大影响。而宁波城市之父唐末刺史黄晟(859-909年),传说他在甬江泛滥之时,跳入江中与蛟龙作战,三天三夜,追到桃花渡,最后将蛟龙斩死。至今,宁波人每年端午节还用菖蒲草染雄黄制成宝剑挂在门口的方式来纪念他。
宋元时期,水神崇拜的民俗内涵发生转变,水神祭祀、庆典和一些传统节日融合在一起,逐渐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各坊巷之民轮年为会首,集众祀里祠,设醮诵经,祈福境内,名雨水会。”[7]215
宁波作为大运河的出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地商贾云集,水运与海运发达。因为水上运输危险,各地商人将各自民间屡显神圣的水上神灵带到宁波,并集资建祠立庙,以求保佑。最为著名的是妈祖信仰与观世音信仰。
在浙江沿海,踩波涛、骑鳌鱼的观音是最高海神,其后又有妈祖。这些女性神灵慈祥、亲切、无私、利人,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保佑渔民与海商的幸福与安宁,显现着东方海洋文化的和平、安详、平等、共存的文化精神。妈祖来自福建,在宁波完成了从地方小神到航海保护神、再到国家神祗的过程,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庆安会馆》一书记载:“宁波与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为妈祖钦赐‘顺济’庙额后,使妈祖信仰得到朝廷认可,并借助于宁波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航海的保护神。”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三江口东岸的庆安会馆,为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娱乐聚会的场所。
二、治水英雄的水神崇拜
宁波民间往往将那些营建水利、造福于民的官员和人士,列为水神世代崇拜、祭祀。尤其在封建社会后期,自然神衰落,以治水英雄为代表的人格神依然拥有广泛的信众。
治水英雄的涌现与宁波地域的水利开发密切相关。从历史大背景看,不断迁入的人口是推动宁波水利开发的重要因素。第一次移民潮始自西晋灭亡前后到刘宋时期,从北方迁到南方的人口,至少有200万左右。他们进入尚属空旷荒莽的宁波,推进了宁波的开发。王羲之、谢安等东晋名士在宁波的活动,也提升了该区域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素养。三月上巳的祓禊仪式逐步转变成祓除岁秽、祭祀水神的活动,文人们也常在水边赋诗作文。这一时期产生了新的地域水神,如梁山泊,晋代鄞州县令。鄞西高桥最迟在宋代已建有梁山泊庙,又称梁圣君庙。宁波至今流传梁圣君庙能祈得雨水、保佑平安的传说。
第二次南迁高潮发生在唐后期和五代,宁波吸收了大量的北方移民。当时宁波建立州治,行政体系确立,浙东运河开凿完成,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唐代中后期起,水利治理成为宁波区域的自觉行为。唐太和七年(833年),山东琅琊人王元暐任鄮县令时在鄞江上建成它山堰,同时在南塘河上分别建乌金碶(上水碶)、积渎碶(下水碶)、行春碶三座碶闸,以启闭蓄泄,构成完整的水利系统,灌溉鄞西七乡。它山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宋是宁波水利建设的又一高潮。天禧元年(1017年),郡守李夷庚在鄞县令陆南金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修筑的东钱湖基础上,建立4闸7堰。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令,在遍访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动员10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整修钱堰、梅湖堰、莫枝堰、大堰、高秋堰等湖堰,使“七乡三邑(鄞州、镇海、奉化)受沾濡”,大暑旱年“不知有凶年之忧”。北宋时,广德湖也不断得到修治,以熙宁年间(1068-1077年)鄞县令张峋的修缮为最。他在任期间沿湖筑碶闸9座,埭12座,据载当时能灌田2000顷。从唐到宋,东钱湖与广德湖较大规模整修的次数分别是9次、7次。
第三次移民潮从北宋末年靖康之难起,又经宋金、宋蒙(元)对峙时期,断断续续,历时一个半世纪。据统计,这次移民仅在绍兴和议以前的10余年间,就有约500万左右的北方人口迁入南方,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迁入宁波的也是前所未有,移民数量超过了土著人口,宁波成为一个移民城市。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明州四县(鄞、奉化、慈溪、象山)有户42,207,人口207,032,平均每县1万户左右;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明州有6县,主客户115,208,平均每县2万户;到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鄞县一县就有39,600余户,人口在20万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方移民使人口高度密集,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获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迫使人们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去开拓更为多样的生存途径,以务实的态度去应对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压力,从而转化为宁波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在农业生产上,人们通过精耕细作、增加复种指数等方法,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使农田水利技术有了更进一步提高。代表人物是南宋嘉定十年状元、安徽宁国云梯人吴潜,在二度任职宁波期间,共主持治理了46条河道,修建了6条堤坝、6处水闸,工程数量和规模历代无人能及,慈溪、镇海、鄞县三地开辟出10万亩良田。吴潜在它山堰下游一里许设计建造了三道坝,一濒江以御咸潮,一濒河以蓄淡水,一介其中为表里之助,总称洪水湾石塘。他在城内月湖平桥建“平”字水则碑,以确定南塘河沿线碶闸的启闭。他还在南塘河入奉化江的河口处建造澄浪堰,在镇海区大规模疏浚中大河,建化子闸,在鄞州区高桥镇大西坝河与姚江汇合的河口处建大西坝。明人冯瑛在《宋丞相吴公祠记》中赞:“邑世世血食公绩,不在禹下。”宁波百姓为吴潜立庙供奉,仅在慈溪,旧县志有记载的祭祀有吴公庙、下湖头庙、上湖头庙、吴侍郎庙、吴大郎庙、择角庙、讴思庙(吴公祠)等。
历史上,众多的水利治理官员被宁波百姓建庙而祀。如《鄞县通志》记载:“忠应庙下水乡下水,祀宋王荆公安石,清嘉庆年建,旧历正月十二日为神寿诞,演戏敬神。”鄞西原广德湖湖西白鹤山下有“广德遗爱庙”,纪念唐宋时代治理过广德湖的先贤,有唐代的王元暐、任侗,五代钱忆,宋代王安石、舒亶、王廷秀等十几位有功于此湖的水利专家。它山堰成50年左右,人们在堰旁立庙纪念王元暐和为建堰牺牲的十壮士。南宋乾道年间,朝廷赐庙号为“遗德”;宝庆二年(1226年),敕封王元暐为善政侯;淳祐九年(1249年),加封为“灵德侯”。与政府加封同时,大规模的集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它山水神庙会兴起。据《鄞江镇史料》载:“至民国初期,定海、舟山及浙东沿海各府县商贾多有向鄞江它山庙庙会赶集求利,它山庙庙会已成为宁波府下第一大庙会盛市。”庙会一年三期:农历十月十日、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十月十”庙会纪念的是王元暐的生日,也是它山堰开工之日;“三月三”庙会纪念的是它山堰竣工,也是王元暐程氏的生日。这两个庙会以祭祀为主,兼及演戏敬神,男女各有所重。而“六月六”庙会前后,民众自发组织,携带土箕、扁担、沙耙等掏沙工具,到鄞江桥光溪和小溪港二地掏沙,疏通河道,附近商贾也汇集到鄞江桥经营贩卖,由此形成了鄞江桥独特的会市,俗称“掏沙会”,明清以后亦称“太平会”。
三、宁波水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7000年来,宁波地域以巫术的方式创造自然水神,以兴修水利、人工浇灌等改造自然的方式造就了一批治水英雄,丰富了水神的内容来源和体系。水神祭祀的目的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借此表达求雨、祛水患、祛病、利航、利造船、利渔、辟瘟疫等愿望。这些祈福祛灾的活动,以朴素的方式和原始的创造力,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宁波水神崇拜具有兼容并蓄、荟萃精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信仰特色。从远古时期大洪水神话,到先秦时期的龙神、海神,到两汉时期与道教融合,两晋时期结合佛教形成新的龙王信仰,再到中唐以后观音信仰的兴起,以及宋元时期福建传入的妈祖信仰的兴盛,就因为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信仰,使得宁波水神崇拜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宁波水神崇拜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三方面:
(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融合
宁波作为海洋城市,面对其他信仰有宽容的心态,使城市迅速实现了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并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现实,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创造性转化最著名的为观音信仰。观音信仰溯其根源,与史前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的母性崇拜有关,对女性的原始信仰深深地刻印在地域文化的早期记忆中。这种崇拜在父系氏族制后,受到压制,随着中唐以后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迁移,在东南民间首先苏醒。人们将慈祥敦厚、温柔善良的伟大母性,移植到这位慈悲为怀的菩萨身上。观音菩萨有很多化身,如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鱼篮观音、滴水观音等,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性祈求。观音信仰没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目标,但有儒家忠孝、亲子、子嗣承袭的观念;她淡化了来世净土往生信仰,却强化了救难信仰与般若智慧;甚至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称为慈航真人、慈航大士、观音大士。因此,观音信仰也成为融儒、释、道三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宗教信仰思潮,形成新的民间信仰形态。
(二)当地世俗生活与水神崇拜相融合
在宁波,水神不仅有职司雨水之神、镇压水患之神、护佑舟楫之神、祛除病疫之神,有些水神更是民间的万能神,如龙王神、天妃、观音等。同时,水神信仰是寄托生活理想、排遣生活困苦的重要方式,也是民众寻找群体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水神信仰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也形成一种“休闲娱乐”的群体式狂欢。人们通过信仰崇拜,规范社会关系,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加强了邻里、族里以及整个社区的关系,营造了一个有人情、有向心力的社会。
水神崇拜文化参与者涵盖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各年龄层,但其中最为庞大的群体是农民、渔民与商人。农民有求雨、祛病、祛水患等祈愿,渔民有利济利航、祛瘟疫、利造船等祈愿,商人有利济利航等祈愿。水神庙会和水神节庆承载着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众多的市民可以从中满足娱乐和精神的需求。
(三)官方支持推动水神崇拜
民间信仰是复杂的社会宗教,与传统社会中的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传统的政府、士绅“雅”文化,尽管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会对民间祭祀活动实行排斥政策。但是,水与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面对频发的洪涝灾害,治理技术又有限,使得官方对于民众的水神崇拜特别看重,积极推动水神崇拜活动。
地方官员一方面通过上奏朝廷,以国家名义,通过赐额或赐号的方式,将比较流行的水神崇拜纳入国家信仰。如南朝梁武帝时,萧祗平定沿海骚乱,上奏朝廷,扩建护佑平乱的鲍盖的鲍郎庙,并改称为“永泰王庙”。另一方面,通过新建、重修水神庙宇和祠堂,组织大规模的水神祭祀和庙会活动,将其纳入到官府的治理之中,并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加诸水神身上,使其具有正统的、人性的、道德的品质,成为承载着教育义务的道德水神,从而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社会控制和地方官员的社会治理。如清文宗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赐号长达64字。但总体上,水神信仰自下而上的模式并未因官府参与而改变,朝廷的祭祀与追封,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因为官方确认较多,所以水神信仰的格局十分繁杂,谱系十分混乱。
水神信仰活动中士绅往往是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民众的信仰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绅士普遍要求政府给以本地祠庙、祠神以赐额、封号、民众也普遍认为官方的承认会影响神的威灵”[8]85。乡绅作为民众信仰的代表,在民众与官府就信仰问题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民众也十分接受和尊敬乡绅所扮演的这一角色。
四、结语
水神是宁波区域重要的民间信仰,宁波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间信仰的繁衍、传承,有利于大型水神信仰活动的开展和水神信仰仪式的养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水神信仰之所以流传千载而不衰,关键在于它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认同功能。水神信仰使宁波百姓以某个神灵为中心,分为若干信仰圈,在这个被官方认可的最小俗世信仰圈中,人们找到了身份归属。水神成为帮助民众实现风调雨顺、抗击水灾等自然灾害,给予信仰者以福佑的重要神灵。人们通过象征性的、表演性的水神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人性自由抒发的追求。它强化了基层社会成员的相互认同感,增进了彼此的亲情和友情。在大一统的政治局势下,在主流文化的强力渗透下,水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水神信仰渗透着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包含着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政府从水神信仰中汲取养料,自然神和人神均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使之合理而合法地为巩固政权服务。佛教、道教等宗教不断将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吸纳进自己的神灵体系中,以获取更广泛的信众。水神信仰在与政府、宗教及其他民间信仰等各种力量的互动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域各阶层,能够干预、引导、调节地域百姓行为的社会力量,对宁波区域整个历史过程中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具体的历史机遇,宁波水神崇拜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外来信仰,并博采众长、转型创新,推动信仰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一方面,以观音信仰等为代表的宁波水神信仰,随着以宁波商人为主体的人群的迁徙,向周边区域扩散,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信仰,形成极高层级的信仰圈。另一方面,以女性为代表的水神崇拜,建构了该地域重视女性的观念。
“民间文化饱含着民众生活方式的历史沉淀,同时又是今天的生活现实”[9]79。尽管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认清了崇拜盲目性与荒谬性的本质,祈祥禳灾的目的逐渐淡化,但水神崇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凝固成一种内有的文化心理。水神庙会等活动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和发扬,满足人们在新时代中的精神需求,并带有较好的经济、文化效益。在民间信仰活动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研究水神崇拜文化,发挥水神崇拜维系乡土社会的道德力、协调社会群体的整合力、吸收外来文化的消融力、提供精神慰藉的微调力、提升文化认同的凝聚力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子明.秦汉以前水井的考古发现和造井技术[J].文博,1996(1):10-25.
[2] 蒋述卓,王莹.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J].社会科学,2006(3):172-182.
[3] 郭璞注.山海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第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姜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7]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 赵世瑜.狂约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9] 邓迪斯.民俗解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杨华轲)
收稿日期:2015-09-03
作者简介:涂师平(1967—),男,江西宜春人,中国水利博物馆宣传教育处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K9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1—0014—05
On Water God Worship Culture in Ningbo
TU Shiping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ection, National Water Museum of China, Hangzhou 311215, China)
Abstract:Worship of water deity culture has its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gods are in different areas. Ningbo,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 city with 7000 years history, surrounded by the ocean and rivers. Local people mainly worship local natural gods and heroes, but also worship foreign water gods. Ningbo water worship culture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Ningbo region; water god worship; cultur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