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语言的形合意合差异比较与互译策略探讨

2016-03-06李颜伟殷玮鸿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李颜伟,殷玮鸿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072)



汉英语言的形合意合差异比较与互译策略探讨

李颜伟,殷玮鸿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形合意合是汉英两种语言的主要区别,也是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议题。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在汉英互译上,必须考虑到汉英各自的形意特点与差异,可以采用连词与连接词的省略与添加、代词的省略或添加、介词的添减及其与动词的词性互换、树状与竹状结构的互换等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翻译。

关键词:形合意合;词的增减;树形结构;竹形结构;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由于分属汉藏与印欧两大截然不同的语系,而在形意特征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英语言在形意上的这一差异性决定了在汉英互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必须从汉英各自的形意特点出发,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的表达习惯和接受心理,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从而有效地传递相关信息。本文拟在汉英形合与意合特征的比较框架下,研究汉英互译实践活动中所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形合”“意合”的概念界定与汉英语言的形意差异

1.“形合”与“意合”的基本内涵

汉英语言在形意方面的差异乃是译学与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相关差异性比较研究以及由此展开的汉英互译策略研究则首先应该从厘清概念入手。

所谓“意合”是指一种语言通过语义的相关性及内在逻辑性来实现其词语或者分句之间的连接;而“形合”则是指某种语言的分句、词语之间具有明显的形式手段连接词,从而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换言之,“形合”体现在句子用连接词来表明句子的从属关系,例如:“如果我能进半决赛,就已经很幸运了。”中的“如果”“就”。反观“意合”,则与“形合”大相径庭,它体现为由数个分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其间并不需要连接词,例如:“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2.英汉语言机制的基本形意差异

就语言构成机制而言,汉英语言的根本性差异首先在于其形意组合上的不同。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形合”与“意合”乃是汉英造句中两大主要特征。正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在《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1]

汉英语言在构型机制上的迥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两个语族的文化个性及其历史轨迹上的异同。换言之,历史的发展规定着语言的生成与沉淀,而正是这种思想文化的积淀又令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构型机制上表现得千差万别。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曾经在其《论语言》(On Language)一书中写道:“毫无疑问,语言的发展首先将民族差异传输到了思想智慧更辉煌的领域。”此言不仅道出了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解关系,更重要的则是肯定了不同民族语言差异性的存在。[2]

鉴于此,本研究将从汉英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性入手,在展开两种语言个性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汉英互译策略的选择。

二、汉英形意差异的表现与案例分析

1.汉英形意特征比较及其差异

语法考察是汉英形意特征探讨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系统功能学派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在定义语法时曾说:“就最简单的定义而言,语法就是语言的组成部分。”[3]可见,语法是语言不可分割的成分,而语言则无法脱离语法而独立存在。美国语言学者乔治·尤尔也曾指出,“很显然,每位成年语言使用者具有某种‘内心语法’,即一种形式的内在语言知识,它操作着那种语言以适当的结构进行表达与认知。”[4]所谓“内心语法”实际上便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在大脑中遵循一定法则所进行的语言加工程序,以使自己的话语符合该语言使用者共同的惯用结构,从而成功实现交际目的。正是“交流的需要塑造了语法的属性”,这一点是“没有语言学家可以否认”的。[5]就本研究而言,汉英语言无不与语法相依存,只不过汉语的语法隐含在句意之中,而英语的语法则多表现在句法结构里,这正体现着汉语中“意合”,而英语中“形合”的特点。

英语的“形合”特征主要体现在显性的语法关系上,其复句需以明显的连接词来完成子句之间的联系。所谓复句是指含两个或多个子句的句子。英语复句共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子句为并列关系,其所形成的句子称为并列复合句;另一种则是子句间含有主从关系,其形成的句子称为主从复合句。这两种类型的句子都需要用连接词(例如:and,or,but,because,both...and,so,however,not only...but also,either...or,neither...nor,if,therefore,as,since,while等),关系代词(例如:them,it,that,those,these,which,who,whom,whose,what,how等)或介词(例如:before,of,below,during,after,over,against,beside,to,with,at,in,about,between,along with等)来连接,才能清晰地表明其子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英语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由严格的句式及显性的接应所直接呈现出来的。这种明显的连接便是英语“形合”特征的主要表现。

相比之下,汉语句子的隐性联系则呈现出明显的“意合”性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汉语只需要通过使用功能词、语序词或者其他词汇运用手段便能够表达语意;在一定的条件下,汉语甚至还可以将其语意巧妙地隐含于上下文之中,读者或听者自会心领神会,以达到所谓“不言自明”的表意效果。这是因为,汉语句子在结构上较之英语更加灵活多变。它们通常根据语义来使词语或句子联系在一起,而无需像英语句子那样,非借助固定结构和连接词不可。在汉语口语中,介词和连接词还往往被省略,却并不影响语法的正确和语意的完整。然而,在英语里,介词则是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有数据显示,英语各类介词共约286个,而汉语中则只有30个左右。不仅如此,汉语介词大多还是从动词“借”过来的。一些汉语介词,如“在”“向”“进”“到”“沿”“过”“从”“为”“给”“用”“拿”“依”等,原本都由动词转变生成。[6](P50,54)

综上可见,英语重“形合”,体现在其明显的正式连接词;汉语重“意合”,强调其隐性的句法联系。

2.汉英“形合”与“意合”差异在具体实例中的表现

如前所述,汉语的语法是含蓄且非表面的,构句时并不太需要连接词。如果句子表达没有歧义的话,将近2/3的汉语表达是没有连接词的。对于多数母语为汉语的人而言,由于非常熟悉汉语的语感及语义,所以很容易理解汉语语句的内涵。然而相对于汉语的这一特点而言,英语的构句则需要明示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任务又需借助连词来实现。

这里以两个汉语短句为例,便可比照出汉英在连词使用上的差异。比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或者“不叫你不要出来”,都是汉语中常见的说法,其内涵显而易见,毫无歧义可言。如果要以英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则分别需要这样来说:“I will not attack her unless she attacks me.”“Do not go out until I call you.”前者使用了“unless”来连接两个小句,后接条件句;而后者则借助于连词“until”来展现英语中两个小句的时间顺序,即连词“until”告诉我们行为“do not go out”要一直持续,直到另一个动作“I call you”发生。反观汉语语句,其条件成分和连词则是隐含其中的,无须文字体现。

有时,汉语中仅用一个逗号便可办到的事情,英语中则不得不动用连词来完成。例如汉语说“投资要重点用于加强农林水利建设,能源、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英语可以这样表达:“We should focus investment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forest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s well as energy,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汉语语句中仅用一个逗号便可以将“农林水利建设”和“能源、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两种建设类型语意清晰地区分开来,但是在英语语句中,说话人则不得不使用“as well as”对两者进行分类和连接。如果将汉语短句“我穿上外衣,走了出去。”翻译成英语便是“I put on my overcoatand went out.”英文表达使用了与主语同一人称的所有格“my”和连词“and”;而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两者均可被省略。

从属连词的使用与否乃是体现英汉“形合”性和“意合”性差异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例如有这样一个英语语句:“He was the man who wrote the letter which Mary found in the house which she rented from the man who taught her uncle.”[7]如果用汉语表达它的意思,则可以说:“他就是写那封信的人,信是玛丽从她租的房子里找到的,那房子是玛丽从教她叔叔的那个人那儿租来的。”这个例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英语的形合性特征。英语语句中通过使用一连串的从属连词“who”“which”“which”“who”,来使句子结构清晰、语意明确。但对照来看,其相应的汉语表达则结构松散,看不到英语语句中那些用来明确体现结构特点的词语。

上述汉英实例比较表明,英语讲究形式的正规,每一个小句都必须放在相应的位置,并用连接词相接,其复句常带有复杂的结构,子句之间需要以代词、连词等连接词来连通。但汉语的表达则与之相反,汉语句子的结构通常以松散的形式呈现,无须借助连接词便可实现。

三、汉英“形合与意合”比较框架下的互译策略选择

上述比较分析表明,汉英语言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汉语的“意合”性与英语的“形合”性。鉴于此,这里可推导出汉英互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形合与意合转换”原则:在英译汉时,译者需将句子从“形合”转化为“意合”,反之亦然。这一原则应当被视为汉英互译活动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和方向性操作规程。为了在翻译过程中成功实现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6](P58)”。

汉英“形合”与“意合”特征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正是基于汉英语言的“形合”与“意合”特征以及双方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形合”与“意合”的相互转换便成为汉英互译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易言之,从英语转换成汉语时,译者应该侧重从“形合”转为“意合”,反之亦然。大凡印欧语中通过屈折形态变化表达的性、数、格、时、体、态、式、比较级等语法意义,汉语中一般得通过功能词、语序以及词汇手段等来表达,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是让其隐含在上下文中,让读者/听者自己去意会。[8]

根据上述形合意合转换原则,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酌情采纳以下四种翻译策略。

1.连词及连接词的省略与添加

在汉语中,句意的逻辑关系及语法特征通常由词序、对仗、对比等方法来表现,故常可省略连词及连接词。但在英语表达中,连词或连接词是构成英语句子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起到了连接词、短语、短句的作用。基于这一特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便应该相应添加或省略连接词。例如:

(1)Delia was to become familiar and then contemptuous with Music,so that when she saw the orchestra seats and boxes unsold she could have sore throat and lobster in a private dining-room and refuse to go on the stage.(原文)

汉译:德丽雅很快就能熟谙音乐,然后对它满不在乎,如果看到音乐厅里的座位和包厢还未坐满的话,她可能借口喉痛,在私人餐厅里吃龙虾而拒绝登台演出。[9]

在英文表达中,用两个“and”表示德丽雅看到音乐厅人数不多时,所做出的两个动作;而在对应汉语中,对两个“and”连接词则分别采取了省略和转化为“而”的两种方式表达。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0](原文)

英译:When swallows migrate,there will be a time when they return;when willows shrivel,there will be a time when they become green again;when peach blossoms fade,there will be a time when new blossoms appear.But,wise reader,can you tell me why the days that are gone are gone for good?[11]

在汉语中,前三个小分句分别以“燕子”“杨柳”“桃花”作为主语构成完整的句子,但却没有明显表示转折的连接词;然而,在对应的英译文表达中却必须加上具有连词性质的“when”来表示转折,有“虽然,然而”之意。

综合以上两个实例,人们不难看出在英译汉时,译者应适当省略连接词;而在汉译英时,则需首先明白汉语的表达意思,再根据对原文的理解适当增添相应的连接词。

2.代词的省略或添加

英语作为形合性语言,经常使用代词,而偏意合的汉语却经常省略代词。所以在英汉互译时,代词的省略或添加是在所难免的。例如:

(1)He got off the bed and paced round his room.H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made his decision.(原文)

汉译:他起身离开床铺,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他分析了形势并作出了决定。[12]

在该英文句子中,使用了两个“his”,但在汉语中两个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则均被省略。

(2)Well,on this particular afternoon Dewey was lamenting the fact that he would soon be on the retired list,and that if he did not get a trip of sea duty,he would die in his bureau.(原文)

汉译:那么,就在这个特别的下午,杜威在哀叹他马上就要上退役名单;如果他不能出海参战,他将会死在办公室。[13]

在该句英文中,先行词“the fact”用两个引导词“that”来引导两个从句,而在汉语表达中,这样的先行词与引导词则无需出现。

(3)他天天代父亲写信,抄药方,一有空,便上街溜达。每出门,心里总偷偷希望,在路上,在车子里,在电影院门口,会意外碰见唐小姐。(原文)[14]

英译:Every day he wrote letters for his father,copied prescriptions,and whenever he had a spare moment he took a walk.Each time he left the house he was always secretly hoping that on the street,in a rickshaw,of in front of a movie theatre he would accidentally run into Miss T’ang.[15]

在这个例子的汉语表达中,除去主语“他”,没有多余的代词,而在英语句子中却增添了许多代词,才能把句子表达清楚,避免产生歧义。总之,在英汉互译时,增添或省略代词实属必要。

3.介词的添减及其与动词的词性互换

在英语中,介词作为主要的连接词经常被使用。而在汉语中,不仅介词数量少,其使用的频率也很低。汉语中的介词和动词通常并无明显区别,而大部分的介词也是从动词中演变而来。因此在英译汉时,可适时地把英语的介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也可酌情省略之。汉译英时,则恰好相反。例如:

(1)Heathcliff stood near the entrance,in his shirt and trousers;with a candle dripping over his fingers,and his face as white as the wall behind him.(原文)

汉译:希斯克里夫站在门口,穿着衬衣衬裤,拿着一支蜡烛,烛油直滴到他的手指上,脸色苍白得像他身后的墙一样。[16]

原英文句中使用了介词“in”“with”;而当此句被转换为汉语时,译者却将按照汉语使用规律将英语以介词所表达的内涵转为以动词 “穿着”“拿着”来体现。

(2)...burning with curiosity,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after it,and was just in time to see it pop down a large rabbit-hole under the hedge.(原文)

汉译:好奇心油然而生,她一时兴起,穿越田野,跟随大白兔而去,刚好看见大白兔跳进了篱笆下的大兔子洞。[17]

原句英语表达中的介词“after”“across”“down”,在翻译过程中转化成了汉语句子中的动词“跟随”“穿越”“跳进”。

(3)He called to Eugenie whom he could not see,although she was kneeling by his side,bathing his cold hand with her tears.(原文)

汉译: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到他身边,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而他看不见。[18]

在英文中使用介词“with”,而在对应汉语中则使用了动词“流着”。

(4)I came upon the house suddenly,and stood there with my heart beating fast and tears coming to my eyes.(原文)

汉译:突然我又来到住宅前面,站在那里,心砰砰地跳,两眼热泪盈眶。[19]

在该英文表达中使用介词“with”表伴随,意指在“stood”的同时“my heart beating fast”“tears coming to my eyes”;而在其汉语译文中则把介词“with”省略,后面的两个动作作为独立小句存在。

通过上面的实例,我们发现在英语表达中有许多介词作为连接词来连接整个句子;然而在汉语中,介词不仅数量少而且还与动词的关系紧密,难以区分。因此在英译汉时,译者往往把英语中的介词省略或转换为动词进行表达,反之亦然。

4.树状与竹状结构的互换与语意的成功传递

英语句子都是主谓结构,所以复杂的长句也无外乎以主语和谓语为主干,再在此基础上添加各种修饰成分,英语句子的整体结构呈现为树状。然而在汉语中,一个句子无论长度如何,却往往是由一个小句跟着另一个小句形成,而且没有正式的标志词表明句子的关系,所以汉语的句子结构看起来似竹状。

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当汉英互译时,首先要清楚原语言的意思,再用目标语通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比如可以采取主、谓语的省略或添加等手段。例如:

(1)要开放,不要封闭。(无主语)

We want opening-up rather than closing-up.

(2)热死人了。(无主语)

It is terribly hot.

(3)明天周四。(无谓语)

Tomorrow will be Thursday.

(4)下周三大年初一。(无谓语)

Next Wednes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Spring Festival.

(5)这活儿我干完了。(宾语提到主语前)

I have already done the work.

综上所述,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汉英语言的形合意合差异规定着汉英翻译中策略的选择。译者在英译汉时,应综合采用省略连接词、代词、介词或将介词转换为动词等手段,而在汉译英时,则需反其道而行。唯其如此,才能使译文符合受众的语言使用习惯,有效实现汉英之间的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1]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2]Wilhelm von Humboldt.On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53.

[3]Halliday,M.A.K.On Grammar[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87.

[4]George Yule.Stud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7.

[5]Frederick J.Newmeyer.“Conceptualization,communication,and the origins of grammar”,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s:Approaches,Models,Paradigms[M].UK:Equinox Publishing Ltd.,2008:112.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2.

[8]潘文国.英汉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38.

[9]田艳,编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英汉对照)[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2,13.

[10]朱自清.匆匆:朱自清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2.

[11]徐英才,译.英译中国经典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128.

[12]Julie Woodward.巴西惊魂:英汉对照[M].熊冰頔,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27,114.

[13]奥里森·马登.成功的机遇:英汉对照[M].青闰,刘建东,译注.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146,147.

[14]钱锺书.《围城》汇校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146.

[15]钱锺书.围城[M].Jeanne Kelly,Nathan K.Mao,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9.

[16]张淑芳.英语学习必读名著·基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06.

[17]Lewis Carroll.爱丽丝漫游奇境:汉英对照[M].王仁芳,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4,135.

[18]吴石牧,编译.哲人智语——爱心的片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1,113.

[19]Daphne du Maurier.蝴蝶梦[M].A.S.M.Ronaldson,改写.刘保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arataxis and Hypotaxis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Strategies of Mutual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LI Yanwei,YIN Wei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Tianjin University, 300072,China)

Abstract:The parataxis and hypotaxis i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It is also a major subject in the area of study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s.English emphasizes hypotaxis,while Chinese tend to parataxi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the aspect of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en translating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nd Chinese to English,and to adopt sev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conjunctions’and pronouns’addition or omission,prepositions’usage and a interchange of tree-like pattern and bamboo-like pattern,so as to achieve the aim of translating effectively.

Key words:hypotaxis and parataxis;addition and omission of words;tree-like pattern;bamboo-like pattern;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2-0049-05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简介:李颜伟(1967-),女,天津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