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融·体系构建·师资调整——对香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观察

2016-03-06王宇

新闻爱好者 2016年2期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学科融合新闻学

□王宇



学科交融·体系构建·师资调整——对香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观察

□王宇

【摘要】香港高校的新闻学科正在逐步与传播学科交融,在教材上多以英美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配备上以专职教师与业界专家相互结合为方向,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教学体系上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配置的调整上参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意见,在理论教学与业务实践方面双举并重。

【关键词】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学科融合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课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的安排,课题组成员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和浸会大学调研座谈,向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马应谦教授和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兼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黄煜教授请教,使我们得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香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一些新的特点、做法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新闻学科与传播学科的融合

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新闻活动、新闻传播业,以及它们与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关系。[1]在香港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新闻学科与传播学科的融合正在成为趋势,有一些学校业已完成这种融合,还有一些学校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在新闻学科与传播学科的融合之路上,也不乏有的高校在新闻学科方向上不忘初心,始终将新闻学科作为独立且纯粹的学科加以保留并维持高度专业的教学要求。

创立于1968年的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系,早期开设了新闻、广播电视和公关三门课程,开了香港传播教育之先河。1991年,传理学系升格为传理学院,多年来积极开拓教学和研究领域,开办多个崭新课程,并设立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应用传播研究实验室。2010年,传理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和电影学院,提供四年制传理学社会科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为香港最全面的传播学课程教育机构。传理学院新闻系开设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中文新闻专业、财经新闻专业和国际新闻专业。中文

[13]本刊与民众.中国新闻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2.

[14]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宣言.中国新闻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73.

[15]黄旦.党组织办报与“手工业”工作方式——“全党办报”的历史学诠释[J].新闻大学,2004年秋.

[16]毛泽东.《政治周报》发刊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5.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

[18]黄旦.党组织办报与“手工业”工作方式——“全党办报”的历史学诠释[J].新闻大学:2004年秋.

[19]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中国新闻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18.

[20]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N].解放日报,1942-4-1.

[21]董谦.怎样总结报纸工作经验[N].人民日报,1952-12-3.

[22]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9.

[23]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共和国60年新闻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9(9).

[24]童兵.主体与喉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4.

[25]喻国明.新闻改革实践的主体研究和发展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2).

[26]童兵.新闻商品性辩正[J].当代传播,1994:2.

(童兵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志德书院院长;徐玲英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新闻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特聘研究员)新闻专业教授以中文为主的新闻写作及编辑知识技巧,涵盖印刷及电子传媒,在中文新闻专业中还单独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的分支方向,培养专业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财经新闻专业课程配合业界需求设置而成,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报道财经新闻的窍门。国际新闻专业着重训练学生对国际时事、政治及全球大趋势的观察分析和报道能力。新闻系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认识新闻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编采技巧,涵盖传统印刷媒体、广播媒体和迅速发展的数码领域,从而奠定扎实的基础。除本科生课程外,传理学院还开设了国际新闻文学硕士方向,课程内容以全球视野为基础,提供专业的国际新闻深造及研究机会,让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国际新闻、国际新闻体系操作及全球性议题等,侧重探究香港、内地及东亚、东南亚地区情况,并提供新闻编采技巧的训练。学院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型研究及学术会议,并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面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不断完善有关新兴传媒的课程教学设计,往综合性方向发展。如开设了《新媒体与社会变革》《新媒体研究》等课程,在此类课程当中也会较快涉及新媒体理论的内容。虽然在传理学院的新闻学系开设了大量与传播学相关的课程,传播学的理论和概念也在《新闻理论》课程中讲授,甚至在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占据不小的篇幅,却是作为新闻理论课程的一个部分和章节而存在。在新闻学科方向,传理学院始终保持着专业类别的教学态度,强调新闻记者实务的专业性。新闻学科的课程分得比较细,在比较典型的传播学院的建构下,新闻学科共有广播电视新闻、中文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四个方向,60%至65%的毕业生都从事新闻传媒工作,正如同新闻学科的系训一样,“培养未来的新闻记者”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一贯坚持的。

编校:郑艳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于1965年,是香港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先驱。学院的四年制本科课程有三个专业范畴,包括新闻、广告与公关、创意媒体与新媒体。学院的课程除了设计灵活广博,训练理论思维,亦强调实务工作,学生毕业后均能供职不同类型的媒介和行业。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教学中对新闻学科与传播学科的融合更为全面和彻底。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也将传播的概念和新闻理论置于同样的课程框架下,体现出了新闻学科与传播学科融合的倾向,一年级的概论课程既包含新闻学理论,也包含传播学理论。二年级选择新闻方向的同学在完成18个学分的专业必修课程后,其他可供选择的课程也大体都是新闻学与传播学方向的内容。可以说,对于新闻学方向的同学来说,其所学的内容融合了新闻和传播两个学科的知识。“新闻学导论”介绍新闻学及业界的基本情况。这门课程让学生对新闻专业的理念、争论、结构、过程、角色、功能及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了解。大量的传播类课程可供新闻学方向的同学修读,学院也鼓励新闻系学生选修传播学系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大众传播的发展”介绍各地大众传播在不同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下的演进,特别着重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些媒介(如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电影、广告及公关、新媒体)在香港、内地和其他地方所担任的角色、功能及影响。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起源和现今的运作有大概的了解。同样,新闻与传播学院其他专业方向的同学也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类课程,无论是在新闻理论教学还是在新闻实务实践的课程中,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都将新闻学与传播学置放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在香港,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开设和增加传播学课程,在新闻学方向,新闻学科与传播学科的不断融合正成为一种渐进的趋势。

二、构建新的教学与实践体系

香港的新闻与传播学在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既沿袭英美大学的教学与理论体系,也有自己的独特理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重视实务与实践的过渡转化,重视教学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多元阐述。

1.教学体系

香港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采纳了英美大学的新闻传媒基本的教学和理论体系,香港浸会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理论方面功底扎实,有四分之一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在新闻学、传播学甚至社会学的理论课程中,也渗透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理论课程主要是通过专题介绍的方式引入新闻、社会、传媒和政府这几方面的关系,继而将理论导向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框架,新闻理论的主流体系还是施拉姆的四个报刊理论的演绎。纯粹的新闻理论不是长久的教学课题,通常用几周时间来介绍理论演变的脉络,更多的是围绕与理论相关的各个专题的内容进行讲授。在传统的经典西方新闻理论与传播理论的框架之外,也增设了国际新形势与新环境下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的新观点和新内容。“新闻的政治经济学”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学系最近几年新开的课程,主要是结合社会的变化,阐述媒体在资本和权力环境下的运作。另外,专门研究内地的新闻理论的课程“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也已经在传理学院开设了20多年,主要是介绍内地的新闻理论、运作、实践和新闻报道。与此类似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样是沿袭欧美的经典新闻理论与传播理论,同样是不断增加和介绍与时俱进的国际新闻与传播环境下的新理论与新观念,也同样关注内地的新闻与传播理论、实务及教育,关注内地的主要媒介行业,如印刷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互联网、手机),也包括网上动员、非政府组织跨国发展项目等替代性发展趋势。香港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在新闻理论与传播理论的体系构建方面既具有沿袭欧美的一贯性,也有立足当下和立足本土的多元性。

新闻理论体系探讨

香港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务能力。一般采用低年级写作,高年级采访、编辑为主线的新闻实务类培养方案,并在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理论课程和相关的课业内容。以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学课程为例,在一年级的通识课程中,主要开设“新闻写作”这类基础应用课程和“新闻学导论”“大众传媒的发展”这类概论课程,“新闻写作”分为“中文新闻写作”与“英文新闻写作”两个班级,新闻学科的同学必须选修“中文新闻写作”或“英文新闻写作”中的一门课程,一般情况下,选择“英文新闻写作”的学生人数约占选课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新闻学导论”“新闻道德和新闻法律”是新闻学科学生的必选科目,而“传播理论”(美)与“批判传播理论”(欧)则是传播学科的必修课程。二年级则开始分新闻、广告与公关、创意与新媒体专业教学,二、三年级的新闻学科本科生不仅需要修读“中文新闻采访”或“英文新闻采访”“中文新闻编辑”或“英文新闻编辑”等基础实务课程,还要学“国际新闻实务”“广播电视新闻”“时事分析”等新闻类选修课程。在新闻类课程之外,新闻系的学生也被鼓励和要求去选修一些非新闻类课程,比如“危机管理”和“广告导论”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香港的新闻学专业在新闻实务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具有循序渐进的体系运作方式,并围绕着新闻实务课程体系的渐次升级,配置与学生年级和接受程度相匹配的专业与非专业课程。

2.新闻理论、实务与实践

在香港,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全球视野,训练分析及表达能力。在进行学校授课的同时,也会有大量的校内外实习要求。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学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中文学生全部参与《大学线》,英文学生全部参与的在校实习工作,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亲身采访、写作和编辑,取得新闻工作的实务经验。《大学线》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经香港政府注册登记的学生实习刊物,内容以时事及校园生活为主,每期发行三四千份,大部分发放到各大学校园免费供师生取阅,同时也邮寄给各大学的主要教职员、全港的中学校长、中文科主任及图书馆、公立图书馆、政府部门、新闻传播机构及社会领袖等,并欢迎各界人士订阅。由学院不同级别的同学负责组织、策划、执行和出版的《大学线》刊物,在老师的协助下,由学生全权负责构思题材、采访、编排和招揽广告,专任老师主要负责把关,确保期刊不会违反法律。与二年级的采访课和三年级的编辑课相辅相成,新闻系二年级本科生在《大学线》主要负责采访,三年级则做编辑工作,《大学线》的总编辑在大四年级也要继续保持工作状态。同时,《大学线》还有一个网站版本,较期刊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多媒体的设置。

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线》实习没有学分相比,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办报必修实习内容则是有学分的,持续两年,第一年当记者,第二年当编辑。自1969年创刊,由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制作,每年出版8期,发行量超过4000份,其中包括大专院校、公共图书馆、中学、媒体机构、立法委员、受欢迎的咖啡馆和书店。《新报人》则由中文新闻专业学生独立进行采编工作,自1970年创刊开始,一直秉承“唯真为善”的传理院训,坚决不受任何政党干预或商业利益影响,以新闻价值为取材原则,关心香港的人和事,关注的议题包括公共行政、社会民生、生活文化、创新科技、医疗教育及康乐体育,也设有人物专访及摄影版,免费派发给公众。时至今日,《新报人》已由报纸转为时事杂志,并与时俱进地增设了网络版、揭页版APP及Facebook页面。

作为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系准毕业生,在新闻和媒体机构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值得一提的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方向学生的校外正规媒体实习是由传理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院方统一安排的。在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无论是校内实践课还是校外实习都必须经过考核通过,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这方面则没有学分的规定。由此可见,香港大学新闻学科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重视实务与实践的过渡转化,在本科生阶段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新闻与媒体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教材和师资配备

在香港,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在教材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英美教材,呈现出专职教师与业界专家通力配合的师资团队,部分大学新闻学科教师与学生共同调整课程配置,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的局面。

1.大量采用英美教材

香港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基本上是以采用英美教材为基础,传播西方新闻与传播学理论为主流,这和香港社会本身的历史发展有关,也和新闻传播学科教师的受教育背景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师或多或少,或者在不同阶段都具有来自海外且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受教育背景。在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受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来选择授课的案例,在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各自特色的发挥。新闻传播学科的课堂授课一般也不会指定课程专用教材,通常情况下是由授课教师布置五至十本阅读材料,既有书籍,也包括网络上的单篇文章。学生可以通过购买、复印或网络阅读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文献阅读作业。

2.专职教师与业界专家通力合作

香港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本科生的实务与实践能力,强调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的职业业务能力,因此在专职研究型教师讲授理论和实务型教师讲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新媒体等相关技能课程的基础上,还会高薪聘请业界专家来为学生开设学分课程或者专题讲座。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聘请不同的新闻机构的掌舵人、新闻报纸的总编辑、有线电视的前新闻总监来学院开设完整的学期课程。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在媒介和传播领域,兼具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优势。教师的研究专长与主体多样,从台湾电影到跨文化消费,从病毒式传播市场推广讯息到社交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从内地媒体市场化到香港媒体对本地和非本地新闻的处理手法都有所涉猎。学院聘请资深主编、著名主播、一流的BBC记者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授课、举办讲座。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兼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的黄煜教授知识渊博,曾开设“大众传播理论”“中国传媒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课程,课堂讲授生动有趣,气氛活跃。刚刚获得2015年校长教学奖的传理学院副院长、首席讲师刘志权先生曾经担任《南华早报》总编辑,具有丰富的传媒经验,教授的“国际新闻写作”“国际新闻编辑”“翻译”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好评。肖小穗教授的“传播学”和“修辞学”亦深受学生的喜爱。业界专家通过开设学期课程和讲座的方式与专职教师通力合作,为新闻方向的本科生能够掌握新闻与传播理论,尽早适应新闻记者与传媒岗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3.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

在香港,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均从业务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关注新兴媒体的发生和发展,始终紧扣一线实务的需求开设新闻传播学课程。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媒体方面开设了针对记者运用手机进行户外采访的相关课程,开设了与APP软件及运用相关的课程,聘请在谷歌有六年从业背景的人士担任教师,开设与谷歌相关的数据课程,甚至将微电影作为新媒体内容也开设了课程,及时纳入到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体系之中。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在最近几年已开设了新媒体方面的理论课程——《新媒体与社会变革》和《新媒体的研究》这两门课程,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对新媒体理论做了很多阐述,在介绍当代一些新闻传播理论的同时,也讲述当下的新媒体理论,从理论的角度观察新媒体的运用与实践。传理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在传播理论内容方面也是大力推进,近年来在课程设置里增加了《倡导新闻学》《参与新闻学》《公民新闻学》,以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深化和本体化》等课程与内容。开设的《世界传媒体系比较》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主要是针对英国、俄罗斯、中国内地的一种体制性的比较,在面对本科生的授课过程中,多采用描述性的教学方法;而面对研究生的时候则会比较深入地探讨社会媒介变革,讲各个国家在传媒浪潮中理论研究如何推进改革。

4.师生共同调整课程配置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科的课程不仅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课程配置的调整上也是非常具有时效性,部分学校还具有师生共同参与调整课程配置的传统。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聘有大量的业界兼职专家作为任课教师,这些兼职专家有商业电台的总监、有线电视的总经理等业界的掌舵人,他们组成新闻专家小组,每年都会作为校友来开一次专业会议,对课程的设置提出新的意见和想法。

新闻理论体系探讨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始终具有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讨论和行政管理相关意见反馈的传统。每一门课程都有学生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相关的器材设备的购买、使用和管理,甚至是与行政相关的内容也包含在学生问卷的范畴里。每学期由学生代表在院务会上发言,主要阐述需要修改的部分,而学院会针对需要修改的内容马上召开专门的会议。授课教师也会每个学期开会修改课程,无论是新闻、广告与公关,还是新媒体与创意的教师,都会参加会议。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任何新的发展和变动,都会促使学院的课程会议马上着手修改与此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的会议频繁到每个学期都会召开,甚至每个学期都会修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传理学院鼓励教师修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也有意愿为此频繁地与学校沟通并修改教学培养方案。

四、新闻方向生源与就业

香港的新闻学科生源既有香港的本土学生,也有来自内地的学生,从报考新闻学的初衷到毕业后的择业,香港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

1.香港本地生源与就业

香港本土学生每年报考传理学院新闻学的考生有2000名左右,传理学院招收约70名学生入学。约60%的毕业生能够从事与媒体、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就香港本地的考生而言,每年的报考数量属于趋于稳定的状况。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是香港学生报考新闻专业的首选。香港记者薪资报酬低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了20年,香港本土考生报考新闻学方向的初衷往往具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认为记者可以实现公益、报道人间的冷暖,通过新闻工作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毕业生入行2~3年,是离开媒体的一个时间点,大约一半的人会因为读书、进修或到别的行业发展而陆续离职,一个新闻方向的班级在10年后只有10%~20%的人还坚守在媒体行业。在香港,新闻学本科毕业生想找一份新入职的媒体工作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香港传媒业的流动性之强也可见一斑。

2.内地学生生源与就业

内地来港求学的本科生都是凭借高出一本线很多的高考分数,再通过香港六所大学单独招考的考核进入新闻学专业就读,香港各所高校的老师往往用很优秀来形容这些学生。与香港本地考生考入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竞争程度差不多,录取内地考生的数量不能超过当年同专业录取比例的15%。每年报考传理学院的内地本科生有600~800名,通过筛选机制的30名本科生将入读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来港求学的内地本科生,因专业优秀、英文好、学习粤语时间长、融入文化较好的优势,绝大多数选择了留港就业或者继续攻读学位,这些留在香港媒体工作的同学,几年后转行的比例与香港本土毕业生转行的比例趋同,离开媒体后,转入金融、财经行业、公关和大学行政领域的较多。

攻读一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内地学生,可享受一年留港政策,因一年的求学时间较短,部分同学对粤语的掌握及对香港社会的文化融入不及在港四年制的本科生,没有广东话的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学,在港就业会遇到一些困难。一年制的内地来港硕士毕业后留港工作的比例,在第一年约30%,一年后,约剩10%,也有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去海外媒体就业、留学英美或留在本地读博士学位,比例为6%至7%。回内地工作的一年制硕士毕业生,近一半选择了在北京和上海就业。

香港因有东西方传播学术交流枢纽之利,港属高校致力于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务功底的新闻与传播人才。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香港高校的新闻学专业锐意进取、增进学科融合,因地制宜、构建多元体系,与时俱进、完善知识结构,探索不止、笃定前行。

本论文写作过程中吸收了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黄煜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教授的谈话记录,并参考了香港浸会大学(http://buwww.hkbu.edu.hk/tch/ main/index.jsp)和香港中文大学(http://www.cuhk.edu. hk/chinese/index.html)网站的相关资料。

特别鸣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黄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批准号为14@ZH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香港中文大学学科融合新闻学
香港中文大学
浅谈无人机和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
香港中文大学提出环境适应性控湿调温织物新思路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筹资工作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