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外开放对我国城镇化模式的影响

2016-03-05周武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珠三角城镇化

周武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鼓励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要求,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实施以大城市发展为中心而忽略中小城镇发展的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只有像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几个少数地区实施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全面发展的均衡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本文将以珠三角为例,实证分析对外开放是怎样影响我国城镇化均衡发展模式的。

关键词:城镇化 集中型 均衡型 对外开放 珠三角

均衡型城镇化模式是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为此中央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但是20多年来,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很严重的“大城市病”。在这种大背景下,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绵延区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耀眼。珠三角和长三角最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为此本文将研究对外开放是如何影响城镇化均衡发展模式的,这对全国其他地区城镇化的均衡发展模式也将有借鉴意义。

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后,在外向型经济中,对外开放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薛凤旋和杨春(1999)早期对外资影响下的珠三角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外资的注入是珠三角城市化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的结论;吴莉娅和顾朝林(2005)对外资影响下的苏南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得出了外资能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能促进城镇化,最终得出经济开放程度因子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来0.270 个百分点的城镇化水平增长;石忆邵、顾萌菁(2003)对外资驱动下的长三角城市化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通过兴建开发区,使得外资成为该地区郊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目前关于城镇化模式的“分散型”和“集中型”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尚启君(2007)通过对“集中型”和“均衡型”的城镇化模式的特征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显著的“集中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从“集中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向“分散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还能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盛广耀(2011)通过对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城乡以及资源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得出我国城镇化应该由政府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城镇化应该由以大城市为重点转变为以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相结合发展转变、由“集中型”发展模式向“分散型”发展模式转变。崔裴(2012)通过对美、英、法、德、日五国城镇化发展的对比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呈现两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均衡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而且还分析得出德国模式不仅能够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而且对产业结构升级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简新华(1998)通过对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集中型城镇化要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发展。汪冬梅(2003)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城镇化道路的分析得出早期城镇化应该走非均衡性、集中型的道路,到了具备条件也就是城镇化到了成熟阶段就应该走均衡型的发展道路。李瑞林(2006)通过介绍巴西城镇化的过程,指出过度城镇化和非均衡型城镇化发展最后导致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城镇化模式的影响

(一)珠三角均衡型城镇化模式描述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道路是集中型的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但是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发展速度出现了惊人的差异,一方面大城市得到了重视和优先发展,北京2010年的实际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超出了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但是与此同时,全国1500个县城的平均常住人口却不足10万,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规模经济的效益也不能得到发挥。另外人口在100-40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数量也偏少,其发展也不被重视,对我国的人口承载和经济支撑起不到中坚力量。从经济规模来看,一线城市和省会大城市集中了各省地区的主要经济力量,而中小城市经济总量不高,以2008年的数据来看,全国36个省会城市包括计划的单列市总常住人口为2.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而GDP总额达到了12万亿,接近全国总GDP的一半。从政府供给和公共资源配置上来看,集中程度就更为明显了,在全国各省,主要的教育、医疗、交通基建、公共卫生、文化娱乐等社会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大城市,中小城市资源配置较少,而一些地方的建制镇则更少。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出现的普遍状况是小城镇逐渐萎缩,中小城市只有毗邻省会、依托省会城市才能发展自身,而省会大城市在经济政治上得到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迅速膨胀,从而形成了“一强多弱”的局面。

然而从珠三角地区来看,城市发展较为均衡,中小城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也不乏特大城市,但是中小城市可以不依赖特大城市而有自己的发展能力,大中小城市协调全面发展,城镇化程度和城镇密度都很高,人口分布也较为均衡。据统计,珠三角已具规模的建制镇从改革之初的32个发展到现在的420个,这些建制镇为珠三角的人口承载和经济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珠三角城镇密度从改革之初的每万平方公里有67个城镇发展到现在的每万平方公里871个,城镇密度为全国之最;中小城镇承载了城镇常住人口总量的71%和经济总量的59%,而且大部分中小城镇都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和产业集聚群,为其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均衡型城镇化模式的影响

集中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源于“自上而下城市化”、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然后向外扩散的路径,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往往会集中全省大部分力量重点建设省会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的成果一般也与他们的政绩挂钩;而均衡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得益于“自下而上城市化”的自发过程,主要源于市场的选择,市场主体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成本与收益,由于大城市的物价、劳动力价格及土地价格等成本较高,很多企业往往选择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周边小城镇落户安家,由此促进了均衡型城镇化的发展。均衡型城镇化发展与市场行为是分不开的,而对外开放也正是通过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来间接到达促进均衡型城镇化发展目的的,以下简单列举了几项对外开放影响市场化程度的途径。

1.对外开放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封闭式的农业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伴随着第二三产业逐渐崛起的过程。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和大量吸引外资为特征的对外开放使得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根源就是比较利益的优势利用,对我国来说便是以优势的资源劳动力来代替相对短缺的资源资本要素,具体表现就是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大量涌现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这两类产业的产品出口也逐渐增多,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合作社制度的解体,大量剩余劳动力便被解放出来,纷纷涌向了这些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这样使得第二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方面还是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方面均呈上升趋势至占据主导地位;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化,由于国内的消费市场逐渐被打开,外商投资的第三产业也逐渐增多,使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总之对外开放的三十年使珠三角地区从一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变成了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工业和服务业社会。

珠三角城市非农业人口由1980年418.5万人增加到1993年903.7万人,年递增率达5%,高于全国同期水平(3.5%),从1994年的992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074万人,年递增率达6.5%。珠三角就业人口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1994年的637万人、占比为40.16%增长到2011年的1859万人、占比为51.2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从1994年的524万人、占比为33.04%增长到2011年的1764万人、占比为48.63%。

根据相关文献,本文定义一个相关系数r:

在此,可以计算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r,如表1所示。

往往第一产业农业占比越高的社会,市场化程度是越低的,而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越高的社会,市场化程度往往越高,因此对外开放通过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变达到提高了市场化程度的目的。

2.对外开放影响土地的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农业用地锐减,而工业用地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激增,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用地也快速增长,昔日的落后农村逐渐城镇化。珠三角早期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除了提供税收优惠和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土地,以便于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住房条件,便于运输和周围就业人员的住宿,最为典型的就是深圳、东莞和广州,为此也形成了学术界很典型的也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方式——农村城镇化和郊区城镇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短十年光景,珠三角耕地面积便由104.67万公顷锐减至71.33万公顷,减少了30%以上,平均每年减少2万公顷,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如深圳扩大了37.1倍,广州扩大了1.8倍,惠州2.1倍,中山4.8倍,城镇间的平均距离缩小不到10公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在城市郊区乃至周边农村投资建厂,随着这些地方在外资的带动下经济腾飞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久而久之便被纳入了城市的版图。同样的道理,农业用地占比越多的社会市场化程度是越低的,而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占比越多的社会市场化程度是越高的,对外开放通过影响了土地的利用达到了提高市场化程度的目的。

3.对外开放促进了产业聚集。在珠三角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专业镇的出现,专业镇就是聚集经济的具体体现,因为聚集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早期外商投资很注重产业聚集的形成,以此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很多产业聚集地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这六大类的产业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分布于佛山、中山和珠海)、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和东莞)、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和江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东莞和佛山)、建材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佛山)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东莞和惠州)。在珠三角郊区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专业镇的涌现,珠三角420个建制镇当中,已经明显形成专业镇经济的就占四分之一左右,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甚至三分之二以上的镇都形成了专业镇。产业聚集不仅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促进这些专业镇在某一产业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这些专业镇中大部分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因此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快这些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经济聚集使当地产业实力增强,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就业市场,资本市场,还提高了当地的产业市场和商品市场,使得当地的市场化程度急剧提高。

总之对外开放是通过提高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而间接影响了珠三角城镇化均衡发展模式的,往往是市场化程度越高,城镇化发展越均衡,城镇的密度越大。

计量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年鉴》,选取珠三角城市主要是包括除港澳外的广东省九个地级市,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和惠州市。然后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相关历史因素,本文选取的时间段为1994年开始截至2013年为止20年。

(二)变量的选取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化率,解释变量为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解释变量作为一级指标,然后根据各一级指标,选取最能代表的一些二级指标(见表2)。

(三)实证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城镇化率Y与所有解释变量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大部分相关性在90%以上,其他的也在80%以上或接近80%,相关性较大。而且均在1%水平(双侧)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接下来用主成分方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降维,提取能代表一级指标的主成分,如表4、表5所示。

由以上结果可看出,提取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5的主成分,各项二级指标都提取出了一个主成分用以代表各一级指标,提取效果较好,累积解释度均在90%以上,也就是说各项众多的二级指标均能用一个主成分来代表所对应的一级指标,而且该主成分能够涵盖众多二级指标90%以上的信息量。最后根据提取的两个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中给出了两个主成份变量的p值,均为0.000,表明均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5%的t检验,回归效果较好。最后根据回归结果给出的各主成份的系数可以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Y=0.671F1+0.425F2,其中F1代表的是市场行为,而F2代表的是政府行为。

(四)实证结果及总结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珠三角在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行为;第二,政府行为的推动力量虽没有市场行为大,但对珠三角城镇化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越来越大,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度的市场化间接促进了珠三角地区均衡型的城镇化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第二,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角色应该进行转变,从市场的参与者逐渐变成市场的维护和引导者。第三,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均衡型的城镇化道路,各地区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渐消除行政垄断,提高市场的自由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 地理学报,1997,52(3)

2.吴莉娅,顾朝林.全球化、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J].城市化研究,2005(7)

3.石忆邵,顾萌菁.外资驱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3(4)

4.尚启君.论城市化模式的决定因素与我国的城市化道路[J].经济经纬,2007(4)

5.盛广耀.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7)

6.崔裴,李慧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两种模式[J].城市问题,2012(6)

7.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蒋贵凰.我国发展中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李云新,吴学锰,马俏俏.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影响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区域经济研究,2014(2)

10.简新华,刘传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J]. 世界经济,1998(4)

11.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12.李瑞林,李正生.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4)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珠三角城镇化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