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开发教材专题中的写作资源
——我这样教“气象物候”专题

2016-03-05郭玲玉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物候节气内涵

◎郭玲玉

胡一菡

沈欣悦

巧妙开发教材专题中的写作资源
——我这样教“气象物候”专题

◎郭玲玉

古人根据气候、物候变化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对于农耕时期的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农事上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来源于生活,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的朴素智慧,历代文人更将之写入诗文曲赋中,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进入现代社会,节气似乎简化成了日历上的一个标签,有的转变为节日,成了放假休闲的代名词。然而,如果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蕴含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生活、文学、哲学等内涵便一一浮现。我在进行“气象物候”这一专题教学时,尝试引入二十四节气,将这一古老智慧与现代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从一个新的视角,将生活智慧与文字勾连起来。

一、书评可以这样饱含情味

在开展这一专题教学之前,我先向学生推荐了几本书,不单单有关节气,更与草木、自然相关。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被称为“汉语自然文学的最高成就”;韩光智《跟着太阳走一年——江南节气文化随笔》,文笔轻灵欢畅,生活味儿浓厚;周华诚《西湖时光:遇见二十四节气》是一本不错的摄影集,绘出了属于西湖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汪曾祺《人间草木》,这本书除了谈到草木,还记叙了人事,文笔圆滑老到,别有味道;桥东里《花花果果枝枝蔓蔓》,描写了南方寻常的花果草木,并引述古代典籍中的相关文字,配有插画,颇有情趣。

学生以六到七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先从以上书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然后交换书籍进行比较阅读,就自己喜爱的那本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在阅读课上进行分享。书评写作时有两个要求:一要关注这本书独一无二的地方,写出特点并直击要害,避免空话套话;二是尽量用散文、诗一般优美的文字,语言要富有文采。篇幅不求太长,文字但需精练。下面节选一段文字:

细碎的微风携着醇厚的果木香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弹指间,周围变得绿意盎然,草木摇曳。轻启书页,一花一草一果一木浸透着氤氲的水汽,隔着书页洒落淡淡幽香。像一杯微暖的蜜糖水,甜而不腻。南方温和湿润的环境孕育了同样秀气的一草一木。它们如不经意间探进窗中的绿叶,不需慷慨激昂的赞颂,不需浓妆艳抹的修饰,身边的花花果果枝枝蔓蔓本身就是与生活同在的生命,拨开它们平凡的外衣,里面却蕴藏着深厚的底蕴。

(归雨婷《人间四季,花树一生——评〈花花果果枝枝蔓蔓〉》)

二、沾染一些古诗词的灵气

围绕二十四节气,人们举行的一系列有关信仰、养生、礼仪等活动,形成了传统的民俗文化。例如苏州人称立春为“春朝”,人们争相用手摸春牛,以祈祷来年有好运气。又如清明,对于江南地区的人们来说,更像一个生活上的分界点,清明前采摘的茶细嫩珍贵,谓之“明前茶”,清明前后吃清明团子、乌米饭等。学习二十四节气,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地域风情、民俗文化,延续中华文明流传多年的脉络。

古人的生活贴近自然,关注节气时令的诗词自然不少,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七月》:“春日载阳,有鸣庚仓。”众多有关节气的诗词不仅描写了物候变化,还抒发了诗人当时当地的感慨。杜甫有《立春》一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战乱中的杜甫面对立春时节万物复苏,反而多了一层漂泊在外的悲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表达的则是思乡念家之情。

在一个周末,我布置了以下作业:一、诗词鉴赏,从老师所给的《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资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写一篇鉴赏性文章;二、仿写诗词,选择一个节气,创作一首古诗词,从写景、叙事、抒情三方面进行构思,平仄上不做要求,能做到押韵最好,实在做不到亦可。现摘录几首学生的习作:

立春

胡一菡

残梅凄凄孤院深,东风乍暖旧苔痕。

春愁缱绻笔微顿,忽觉语罢寄无人。

落花时春分

沈欣悦

繁花无声落青山,染遍江南。可怜月下泪潺潺,湿枕边,几时干?

不惜君衫今方悔,满心愁烦。不如听雨倚栏杆,春分近,等闲看。

三、学写摄影作品鉴赏

所谓“诗画同源”,出色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创作者独特的视角,传达了对生活、人世的特别感受。青简就是这样一位摄影师,她历经几年,走遍大半个中国,在二十四个不同地点捕捉了二十四个画面,并配以适宜的诗文,形成一系列摄影作品,被称为“美到令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

课堂上,当我把这组摄影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教室里发出了“啧啧”的惊叹声,学生们显然被这组美图震撼到了。我并未限定角度,而是请他们发散思维、自由鉴赏。学生们从构图、选材、色彩、意境等方面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后,将这二十四张图片洗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当天作业布置为:“请根据二十四节气美图,自选角度,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学生学会了将图中的画面和节气内涵结合起来:

立夏——尚未灼烈的阳光雕出翠竹那棱角分明的墨影,又把鲜嫩欲滴的竹叶儿染得甚为光泽,掌心还残留着晚春的余温,春却翩翩然离去。纷纷扬扬的尘埃未等落定,便早已触到了夏日的心跳。绽放在阳光的立夏,是孩童般的烂漫。

小雪——翘起的黛瓦上铺着薄薄一层白雪,黑白相映,透出清婉的美。精美镂刻的屋檐滴下几串玲珑剔透的水珠,在微光的拥抱下显得饱满而晶莹。鼻尖微红,空气氤氲着丝丝凉意。房顶,依稀探出绿,坚强的绿。小雪,微凉。

四、与命题写作进行勾连

2007年太原中考作文出现了与节气相关的题目:请从“立春”“惊蛰”“春分”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出题人很巧妙地选择了三个景物变化明显、内涵丰富,且都属于春季的节气,努力使学生在考场上看到题目后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有了以上几个活动的铺垫,学生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已经深入多了,因此布置作文时没有限定某一个或几个节气,而是从所有节气中任选一个,写出与节气相关的景物、人物、事件、感慨。学生的文字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如:

春日的洗礼是夏日的光辉,夏日的难耐是冬日的悲凉,或许,在演绎着的故事里,无法忘记的那一环是温柔的问候,禁不住,想家了。秋分时候,是该归家了,那就伴着秋风而去吧,风虽是微冷的,可你无法意想到,你回到他们身旁,会带给他们怎样的温暖。秋分不道别离,却是归期。

(陈雨竹《秋分不道别离,却是归期》)

作文讲评时,还可以以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勾连出其他的写作技巧,融会贯通。可以在记叙文景物描写时添加节气,从而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在描写节气时突出某一种植物,并将之作为线索,来串联起整篇文章。那些民俗内涵丰富的节气,可以适用于“故乡”“童年”等写作母题,在回忆这些风俗活动时,刻画出记叙文的主要人物。有些节气本身的含义可以与记叙文的主题相融合,如“惊蛰”本意是春雷惊动、万物开始生长,写作时可将这一内涵与某个改变了“我”的人相结合,实现节气与人物性格统一。

综上所述,只要用心去发现,“气象物候”专题也可以教得这样趣味盎然,读与写可以实现无间融通,而专题中隐藏的写作资源得以有效开垦。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十中学;215000)

猜你喜欢

物候节气内涵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