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2016-03-05童兵

新闻爱好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

□童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童兵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核心和骨架。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观念有: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大众传媒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新闻工作的党性与人民性,新闻传播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理论;理论框架;建构

所谓理论和科学,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即知识体系。新闻学的学术源泉来自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媒产业,新闻教育推动了新闻学术的转化和普及,新闻研究则加速加深了这种转化并使其不断趋于完善,不断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收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经常性社会行为。人际间、团体内和社区中人们直接或借助大众传媒进行的对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交流沟通,以及对于由这些信息而导致的观点、意见、感情的交互传达,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与条件。在当代,尽管有了新兴媒体及其非职业的工作者的传媒活动,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活动仍然是以新闻从业人员为主角所进行的采制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务性活动,它是新闻传媒产业的记者和编辑最主要的职业行为。

新闻学是研究并描述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产业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产业及其运行规律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他经典作家,研究客体包括人类的一切新闻传播现象、活动和新闻传媒产业,其中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生产及消费,是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他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新闻观念体系,简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斗争内容及侧重点不同,新闻传播活动的使命和功能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和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组织和协调新闻传媒产业的方针和原则也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指导欧洲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反对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他们的新闻观集中论述工人报刊和党报的性质、特点及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列宁一生的革命生涯是建党、夺权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他的新闻观涉及党性和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传媒的性质及任务。毛泽东的一生前期领导中国的革命斗争,后期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思想,又提出建设时期新闻传媒的基本理论。毛泽东之后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议题上发展了毛泽东新闻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向深入。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的指导与奠定。

一、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人对社会信息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活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他们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同社会交往即同同类交往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本身又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求和新的语言”[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指出,包括信息传播在内的精神生产不仅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而且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古代罗马信息传播活动广泛,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作为报纸雏形,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年的恺撒时代的《每日纪闻》便是一个例证。同罗马、希腊不同,“在东方则盛行着一套宗教戒律,这在不小程度上促使它终于崩溃。属于两种不同宗教的人(埃及人、波斯人、犹太人、迦勒底人)不能共同饮食,不能共同进行日常活动,几乎不能交谈。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隔绝状态,古代东方大部分衰落了。基督教没有造成隔绝的仪式,甚至没有古代世界的祭祀和巡礼。它这样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仪式,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了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2]。

信息传递活动和传播媒介发展依赖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语言、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历史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3]。由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对传播活动和传媒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而由于日新月异的新闻事业,“给市民阶级反对王权和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4]。

这种深刻的历史主义的分析,致使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控制的问题应运而生。恩格斯指出,必须创造条件,维护传播工具的自由运行。但是,统治阶级的存在,日益成为阻碍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愈来愈大的障碍。因此,剥夺资产阶级的传播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之一。同时,业已成熟的历史条件召唤无产阶级为创办自己的传媒事业而努力。恩格斯指出,正是在现时代,“工人阶级有了更大的手段来占有像精神力量这样的普遍社会力量”[5]。

列宁对于报刊和无线电广播作为精神力量的社会功能也有独到论述。特别是无线电广播,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见过的新型传播媒介。列宁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与政治敏感,以极大的革命魄力和火一般的热情,欢呼和扶持这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奇迹出现。他很早就揭示了无线电广播的特点,说它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是“千百万人的群众大会”。

毛泽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大众传媒作为人类精神力量的巨大社会功能一百年以后,进一步指出报刊等大众传媒在社会结构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毛泽东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资本主义国家,报纸则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把报纸这一精神产品的社会属性讲得更加透彻,对其本质的揭示更加到位。

邓小平由此入手,明确指出,生产精神产品的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上述各点,明确地为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客观动因,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资源和指导思想。西方较早出版新闻理论著作的学者约斯特说:“报纸是适合于探求新闻报道的人类性的一般需要和欲望的东西,报纸不是创造它的需要的;反过来说,需要是常存在着的,而报纸乃是它的必需的产物。”“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这种声浪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一种共通的欲望,由这种欲望才产生新闻纸。由“欲知道”的愿望产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的愿望才产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的愿望才产生了新闻的广告。这三种欲望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从这些欲望产生的所谓新闻纸是与人类同时发生的,就是人类发生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新闻纸也就产生了。[6]

依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精神交往意义的论述,一般新闻学对新闻起源和人的新闻需求的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应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人的生存需求和精神交往的意义;

第二,在新闻起源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见解;

第三,新闻传媒的功能和社会使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告诉我们,以上三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他们的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理论资源和丰富深刻的论述,它们为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大众传媒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这样表述他与马克思对唯物论的基本立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7]

这一立场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报刊和报刊发表的新闻作品本质的出发点。他们认为,报刊是人的大脑通过眼和耳朵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反映的产物,报刊是关于对象(即客体)的认知与反映。马克思说,自由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8]马克思又说,报刊自己并不是对象本身,而只是关于对象的意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新闻报道的本源——现实世界。报刊上刊载的新闻报道(当然是真实的报道),都是从“真正的现实”之泉“流”出来的。这些报道,最终又将影响现实,作用于现实,“流回现实去”。没有现实生活之泉,一切新闻报道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闻报道是人对对象、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报刊是人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存在的产物。换言之,新闻报道不是对象本身,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一种意识,是主观反映客观、主体认识客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的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也都有许多类似的论述。他们都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报道者的意识活动及这种意识活动产物的本质。这些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报刊工作者的新闻认识活动时,一方面要求报刊工作者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具备外部条件的可靠保证。这种外部条件之一,就是政府应保护报刊工作者有权利如实地呈现事实,真实地报道宏观世界;另一个条件是报刊工作者要有很好的素质和技能,能够正确地发现事物,认识事物,在呈现事实的过程中不附加外来的成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到,新闻报道作为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同客体本身是不一样的。新闻报道经过新闻记者的精神活动即创造性的制作之后,使物质状态的客体(对象)变成了精神状态的文化成果。马克思说:“使报刊变成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的,正是报刊可使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使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使需求、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性和形式的斗争。”[9]毛泽东后来讲到的从物质变精神、从精神变物质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交互变动,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正是出于对报刊这种极其重要的功能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要排除外部条件的桎梏,废除书报检查,实行出版自由,疏通报刊社内部机构,保障报刊生产者这个主体能够依据自身的机制正常运行,有效地反映客体即外部世界。

我们从新闻生产角度考察新闻报道的主客体关系,报刊工作者是主体,事实(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等)是客体,新闻报道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即作品。如果换一个视角,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那么读者就成了主体,报刊则是客体,这是报刊传播中又一对主客体关系。因此,在新闻生产中,“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10]。

新闻生产正是这样,记者和编辑生产着报纸,也就“生产”着阅读报纸的广大读者。而如果把阅读活动中的报纸及信息视作客体即对象,那么读者也就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新闻生产的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生产的时候,处处想着报纸未来的主体——读者的利益和兴趣。这是按新闻传播规律办报的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大众传媒生产、消费的主客体分析,为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有关新闻传播各环节的原则、特征的建构,正确认识和把握事实—编辑记者—受众诸多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规范,也对新闻工作者对受众负责、对事实负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为新闻理论和传播机制的建构提出了重要原则,还为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规范明确了要求。比如,关于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就有了清晰和明确的分析及论证。

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和解说,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作为主体反映客体的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应采取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他和马克思看来,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在:新闻反映的是客观发生过的事实,是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在新闻的操作层面,他们要求提供同新闻事实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办报人要公正地提供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把坚持客观报道视作报刊工作的“一般的公正”。他们期待所有报纸都能坚持“一般的公正”,包括资产阶级报纸,他们认为这是报纸工作的普遍的基本规则。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叙述要实事求是,“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我们的读者”。他们指出,新闻的客观性指的是新闻反映的是客体的本来面目,没有客观性便没有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对客体的本来面目的叙述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不真实报道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他们指出:“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11]在他们看来,故意失实和篡改事实的原因,主要是利己主义和阶级偏见。他们还分析过“事实撒谎”和“思想撒谎”两种不真实报道的表现。他们指出,事实撒谎完全属于国家的缺陷,而思想的谎言则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是“冷静的头脑”干的,是故意失实,是利己主义的产物。他们还提出“完整地揭示全部事实”“历史的真实”“理论的真实”等概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一张报纸,只能反映一部分事实。但是,通过报纸的有机运动,即报纸通过分工——不是由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从而给人一种整体的真实感。所谓历史的真实,即相反的意见经过争论,相互矛盾的论断经过交锋,从正反两个方面互为佐证,经过多方验证的真实,即为历史的真实。所谓理论的真实性,指的是结论来自事实,理论以事实为根据。显然,历史的真实和理论的真实,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实性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列宁和毛泽东对新闻真实性的一些论述,在细节上也有所创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列宁指出,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如实报道我们的错误和缺点,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一个基本的重要原则。他提出,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和真实的情报,而真实性不应当以它该为谁服务而变化。我们可以组织好对事实的选择,但必须做到事实完整。他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2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进行报刊宣传,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向人民群众作真实的报道,不仅充分地报道我们的成就,而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天灾人祸,如实报道。

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观点,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凡是真的东西,都经得住火的考验;一切假的东西,我们甘愿与它们一刀两断。”[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又指出新闻报道者总是有倾向性的。这是因为,在报刊工作中,不仅要维护最低限度的、起码的“一般的公正”,而且总要这样或那样地表现出报刊工作者自身的立场和看法。这是由于,第一,“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它永远也不会违反自己党派的利益”[14]。第二,当报刊工作者深入到事件中去,对某些当事人产生同情,而对某些当事人产生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并把这种倾向性渗透进新闻报道中去。

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如何共融于新闻?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和他们处理新闻报道的一般做法,对于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他们的基本立场是:

首先,他们认为倾向性是一种必要的、记者难以回避的新闻的属性。

其次,倾向性是以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依归的,它不是人们任意附加于新闻及事实的东西。

再次,新闻的生命是客观和真实——准确的事实和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报刊说的是事实,而不是希望出现的事实。[15]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16]

十分明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倾向性等基本观点,为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的构建在新闻特征、内容要求等方面提供了理论要素和核心观念,也明确规定了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四、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

党性学说,以及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从总体上说,是20世纪的产物,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讲过党性,但系统地阐述党性学说和党性原则的是列宁和他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

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列宁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与资产阶级的习气相反,与资产阶级企业主的即商人的报刊相反,与资产阶级写作上的名位主义和个人主义、‘老爷式的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相反,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党的出版物的这个原则是什么呢?这不只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7]

列宁党性原则的一个重点是:党的出版物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看作党的总的肌体的一部分,把举办党的出版物的事业自觉地看作党的总事业的一部分。

列宁提出党的报刊的党性原则之后,通过共产国际这一强有力的组织,很快推行和贯彻到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同指导思想。自然,列宁的党性原则,成为20世纪无产阶级政党和党的报刊处理党组织与党报编辑部的关系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党的传媒的党性原则也有重要论述。他们根据列宁的观点,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毛泽东强调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是报社人员的思想革命化问题。为此,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刻苦改造世界观,学习社会,学习工农群众。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毛泽东还规定党的报刊和党报记者要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党领导的报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有权利进行批评,党报要带头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

马克思最早提出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他认为,人民性的主要标志是表达一定的人民精神,报刊不能围绕个别人物旋转,成为表现个别人物观点的出版物,成为上流社会的出版物,而要围绕精神上的天体——民族旋转,表现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精神。报刊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人民报刊的灵魂。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民报刊人民性的论述,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要点:

就内容来说,人民报刊应重点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的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和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就性质来说,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它是人民群众有声的表达者,是人民联系世界的有声的纽带,是人民精神大声表达出来的日常政治思想,是人民及其政党的真正学说的公开表露。

就社会使命来说,一方面,人民报刊要对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方法加以不偏不倚地评价和批评;另一方面,人民报刊又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民在自己面前的公开忏悔。

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来说,人民报刊通过对事实的公开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正是对人民的依赖,人民报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没有论述过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直到邓小平时代,才提出这个问题,其原因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媒体同党委的关系所进行的反思。邓小平批评了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并将这种说法同资产阶级自由化联系起来。江泽民在强调党性时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对待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不允许用人民性否定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直到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才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中,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前面提到的列宁关于党性原则的论述和马克思关于人民性的论述,应该成为研究党性和人民性关系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学习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认为,新闻传播有规律可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刊根据人类社会的不同需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机分工,并且按照这种分工,依据共同的规律进行有机运动——联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承载不同的新闻内容,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完成自己特定的使命。报刊这种合理的、有机的分工,决定了记者也必须有一定的分工。马克思从两个层面阐述记者的分工。首先,马克思认为作为以报道事实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记者,其所承担的任务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承担的任务应该有所不同。其次,在报刊编辑部内部也应有不同的分工。由于这两种适当的分工,报刊工作者就能胜任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

在强调报刊运作有规律可循的同时,马克思特别指出,必须为报刊的有机运动开辟广阔的道路。他说,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

在马克思强调反对外力甚至暴力干扰报刊有机运动的同时,恩格斯则着重指出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对报刊有机运动的意义。他说:“新闻事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天性不那么灵活的德国人(因此犹太人在这方面也‘胜过’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学校,通过这个工作,你会在各方面变得更加机智,会更好地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力量,更主要的是会习惯于在一定期限内做一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18]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恩格斯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很好的素质,才能适应和胜任这种特殊的工作,确保报刊的有机运动即按规律工作。

后来的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从新闻工作的具体层面(如对敌斗争、经济建设、国际报道)强调了掌握新闻传播规律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要根据新闻传播规律全面深化新闻改革。他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中指出,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他在另一次会议上又指出,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认识、总结、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所强调的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对这些规律的认知和分析,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在新闻理论框架中论述好这些规律,并且把这些规律论同新闻传播的实例解读很好地结合起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骨架和原则。我们将以此为指导思想,深入地推进本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2.

[6]杉村广太郞.新闻概论[M].上海:联合书店,1930: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2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5.

[12]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4-20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0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3.

[1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3.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319.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志德书院院长)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慢性肾衰中医PRO量表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构建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从系统功能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到其经济性初探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