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练习走出单一刻板的窠臼
2016-03-05江苏海门市树勋小学226146
江苏海门市树勋小学(226146) 李 军
让课堂练习走出单一刻板的窠臼
江苏海门市树勋小学(226146)李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能够起到巩固、反馈的效果。但是,单一化的练习形式,逐渐消弭了学生挑战自我的激情,为了使数学作业力求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核心,在“点”上突破;自主发现,在“巧”上着力;形式多样,在“趣”上把控;综合联系,在“面”上拓展,让数学练习从单一走向多元。
把握核心自主发现形式多样综合联系
很多教学材料都是千篇一律的练习模式,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如何改变单一化的练习模式,让练习走向多元呢?
一、把握核心,在“点”上突破
所谓“点”,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将练习聚焦在教材内容的重点之处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练习,对难以掌握的内容既要扣住其要点,也要适当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推理、印证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对有难度的关键之处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巩固效果。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针对如何找准单位“1”进行了专项性训练:1.甲师傅加工的零件是乙师傅的两倍,如果将乙师傅加工的零件数看成1份,则甲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 )份,一共有多少份?2.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3倍。假如将( )的人数当作1份,则( )的人数将是( )份,一共是多少份?
通过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渠道寻找应用题中的单位“1”,对学生把握分数应用题的本质起到了较好的认知铺垫作用。
二、自主发现,在“巧”上着力
练习设置不仅要在内容上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也要在形式上力求新颖。尤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一定要以独特的形式加以辨析。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的几道题展开教学,对其解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照,进一步明确算理。教师也可以借助对比式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练习题中存在的异同,发现内在规律,从而提升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题目:
10-9=11-9=12-9=13-9=14-9=
15-9=16-9=……
通过以上练习点拨,学生从中找到了计算十几减九更巧妙的方法,这种自主性发现比教师的直接告知印象更深刻,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
三、形式多样,在“趣”上把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刻板机械的练习难以维持长时间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设置时要注重题型的趣味性,通过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认知情境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只有注重寓教于乐的练习形式,才能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欲望。
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教师设置了游戏环节:两名同学轮着从1到20进行报数,每次至少报一个数字,最多只能报4个数字,谁先报到20就算获胜。教师先请学生思考“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学生探究思考后,教师对这个游戏进行了拓展练习:如果抢报的数字变成21或24又该怎么办?
教师改变了传统做题的模式,将游戏融入练习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地激发,课堂练习的氛围也相应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历练了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不甘落后的学习品质。
四、综合联系,在“面”上拓展
数学知识是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的。数学课堂练习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这一逼仄的氛围中,而要引导学生综合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尝试解决一些富有思考难度的题目,从而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认知需求。这种富于探究性的题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思路,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即通过一种情境下题型的多种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拓展解题的思路。如教师可以预先设置这样的基本题:水果店有苹果30箱,香蕉的箱数比苹果多5箱,香蕉有多少箱?在学生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将这一道基本题进行如下变式:1.水果店有苹果30箱,比香蕉多5箱,香蕉有多少箱?2.水果店有苹果30箱,是香蕉的5倍,香蕉有多少箱?
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其本质属性,并规避了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树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考量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一定要走出重复机械的窠臼,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个性化选择空间中发展其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