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把脉教材 激活教材主题图

2016-09-27江苏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164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0期
关键词:把脉圆锥内角

江苏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164) 沈 静



精准把脉教材激活教材主题图

江苏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164)沈静

在现行的数学苏教版教材中,主题图是一个大的亮点。但教师在实际使用“主题图”时会存在着许多误区: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或机械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从而使“主题图”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教材主题图灵活运用

在努力实现活力课堂这个愿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教师重视: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用好、用活教材,从而达到高位引领课堂的目的?

一、精准把脉教材,课堂教学的前奏

对于研读教材,应该从三个不同层次去努力:一是熟悉教材全部内容;二是掌握教材各种题型编排的意图,牢记教材的章节、单元知识;三是精准把脉教材。做到这三个层次,才可以说对教材精准把脉。

【例题图: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在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列出算式“34+16”。

师:谁知道结果呀?

师:告诉老师你怎么算的?

师:说说口算过程和笔算方法。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补充讲解算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板书,计算一遍,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事实上,教材编写的步骤是先借助摆小棒、拨算珠等实践活动来感知算理,再慢慢归纳其中算法,形成算式。

下面是例题主题图下的操作演示过程:

操作演示过程体现了教材编排两个层面的思维水平:一是基于形象的思维;二是基于符号或逻辑的思维。教材编写意图是让学生的思维由形象上升到符号或逻辑。然而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不明确以至于课堂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虽然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但学生是有类似题目的感知经验;部分学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或笔算),而无需借助实物(或学具)。为此教师追问:

(1)部分学生的准确率能否代表全班学生的水平?

(2)学生直接口算(笔算),是否真正理解了呢?

(3)会不会是学生长期进行算式训练形成惯性,而缺乏借助实物进行思考呢?

(4)是不是学生处于思维便捷的需要,直接跳到了口算或笔算的思维层次,但实际上还缺乏感性的基础?

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为教师教学采取正确的策略或方法提供了依据。而事实矛盾是学生对进位原理理解不清,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操作认识进行补充,丰富其感性经验。

二、有效研发教材,课堂教学挖深度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结合其他资源来组织学习活动,不能陷入仅做教材内容的传声筒与发言人的误区。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再次研究,使师生学习活动能够纵向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

【习题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

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辨别圆柱、圆锥的直径倍数关系不等于底面积倍数关系。

(四个圆柱序号依次是①、②、③、④)

师:我们先猜测一下,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生1:圆锥和第②个圆柱体积相等。

生2:圆锥和第③个圆柱体积相等。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小组探究)

交流1:第①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所以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第②个圆柱和圆锥高是相等的,但底面积不相等,也不是3倍关系,所以体积不相等;第④个从视觉上就觉得圆柱的体积不可能与圆锥相等。

交流2:圆锥:3.14×4.5×4.5×12÷3;

圆柱①:3.14×4.5×4.5×12;圆柱②:3.14×1.5×1.5×12;

圆柱③:3.14×4.5×4.5×4;圆柱④:3.14×1.5×1.5×4。

通过上述算式可推断圆锥与圆柱③的体积相等。

交流3:我发现圆柱①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也是圆柱③的3倍,所以圆柱③的体积等于圆锥的体积。

【二次探究】

教师追问:“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来验证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很不容易。刚才有同学发现,圆锥与圆柱底面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再仔细观察,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小组之间再一次展开了讨论与研究)

交流4:

(1)圆柱①和圆锥等底等高,所以圆柱①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②的9倍,高相等,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②的3倍;

(3)圆锥的底面积和圆柱③相等,高是圆柱的3倍,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4)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④的9倍,高是它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④的9倍。

师:观察圆锥和圆柱③,你有什么大胆的设想吗?

生:我认为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师:同学们,再大胆猜想一下,假如圆锥和圆柱的高相等,体积相等,它们的底面积会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

纵观上面的教学过程,尊重教材,精准把脉,有效研发教材习题,拓展猜想与验证的空间,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知识之间的脉络体系,在课堂上挖深度。

三、超越教材资源,课堂教学上高度

教师观要求教师成为教材的研发者,而不是做传统的教书匠,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束缚,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尊重教材,又不囿于教材。

【习题主题图:苏教版四年级·角】

通过测量,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同一个图形中的每个角都相等。

生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师:真棒!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四边形内角和。鼓掌!同学们,用类似的方法你能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生3:五边形分成了3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六边形分成了4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180°×4=720°。

生4:我发现图形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就增加180°。

师:如果不画图,也不测量,你能知道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吗?挑战一下。

生5:七边形内角和是720°+180°=900°,八边形内角和是900°+180°=1080°,老师,我发现这是有规律的。

生6: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2=360°,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

六边形的内角和是180°×4=720°,

七边形的内角和是180°×5=900°

……

由此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180°×(边数-2)。

在测量后,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发现,这道习题的教学目标就圆满完成。这样基于教材中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延伸到七边形、八边形,再到任意多边形,拓展了“空白资源”,也使课堂教学层次上了高度。

四、大胆创新教材,课堂效益最优化

教材无非是个载体。在理解“教材顺从教学,还是教学顺从教材”上,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教材服务于教学,依从学生”这个观点。教材的创新是教师的一项权利,但也不可滥用。只有从编写者角度去审视教材,掌握学生的学情,切实找到教材与学生结合点,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有效的改造。

【例题图:《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材通过以上2个图表分别阐述正、反比例的意义,各占用1个课时。经过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对比,发现新教材对正、反比例的定义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教材采用用描述性定义,目的是为了降低抽象性。经过反复研读,我大胆整合教材,把正反比例合并在一课进行教学。以下是简单的整合过程。

首先导入,理解关联的量,根据变化方向进行首次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同向比较,定义正比例;反向比较,定义反比例。再进行对比练习,在学生已经认识正反比例的基础上将举例法优化为推理法,从具体量过渡为一般量,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正反比例意义。最后再进行有效的综合练习。

教材弱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慢慢体会。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可以从一个全新的数学角度来研究,用一种崭新的数学思想来理解。因此,大胆重组教材,有效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过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关联量变化规律的热情;在不断探究两种关联量变化规律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达到思维的辩证统一,从而使课堂效率达到最高。把脉教材,从用“好”到用“活”。最大限度地使用一切教学资源,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高屋建瓴,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责编罗阳)

G623.5

A

1007-9068(2016)20-044

猜你喜欢

把脉圆锥内角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给树把脉的人
三角形分割问题
社会把脉
把脉网络剧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