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016-03-04许津荣
许津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年规划,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要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十三五”时期,我们要自觉地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深刻领会绿色发展新内涵
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以前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节能环保、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五中全会将其上升为发展理念后,它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拓展,可以理解为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方式。具体可从三方面理解它的精髓要义:
绿色发展是一种崭新理念。它首先是思想认识层面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反映的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深刻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理论成果。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坚持发展与保护的统一,依靠绿色的引领和驱动,可以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宜居环境的美好期盼,通过创造更多优质的绿色生态产品,增强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获得感。绿色发展是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总结和升华。绿色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与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一脉相承,契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最终成为指引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念。
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除了是对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它还是对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且这种变革是全方位、全局性的,更加彻底,影响深远。它倡导生产方式的绿色化。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形成新的增长点。它倡导生活方式的绿色化。通过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行为,加快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它倡导价值观念的绿色化。通过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过去,我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一种认为就是搞绿化植树,一种认为就是搞循环经济,实际上都比较片面。绿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涵盖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内容外,还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空间格局的优化。主要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布局三大空间,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资源能源的节约。主要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实现能源资源的全面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体制机制的改革。主要是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准确把握江苏绿色发展新形势
绿色发展,对江苏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的省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十二五”以来,围绕“两个率先”,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导向,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标志,以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空间保护、经济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制度创新等“七大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为引领。召开省委全委会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专题部署,率先颁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订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坚持结构调整为根本。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过剩和低端产能化解压减任务。狠抓节能减排,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三是坚持治理修复为重点。围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定不移向污染宣战,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四是坚持共建共享为基础。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50多个成员单位,狠抓督查考核,构筑合力机制。用好创建载体,动员社会参与,累计建成35个国家生态县市,占全国总数近40%。五是坚持制度创新为关键。率先开展绿色发展水平评估,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推行上下游“双向补偿”政策,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六是坚持严格执法为保障。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出台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意见,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完善环境司法联动机制。总的看,过去五年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持续攀升情况下,我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指数从60.5提高到76.4,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公共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绿色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环境质量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产业结构偏重,煤炭消费总量全国第二,水泥产量全国第一。开发强度过大,全省土地开发强度达21.9%,苏南地区已达28.5%。排放总量过高,单位国土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离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深刻认识新时期推进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促进“十三五”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努力开创“十三五”绿色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部署。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用实践让总书记为我们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严格红线管控,推动国土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划定并严守城市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大力提升生态红线区管控保护水平,鼓励各地在省级红线基础上增加面积,规范空间开发活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突出节约优先,推动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坚持严控增量与减少存量并举,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成效更加彰显。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提高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强化各类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生态园区。
强化污染防治,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更加明显。实施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覆盖和稳定运行。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细颗粒物等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抓好太湖治理,加强江河湖泊和海洋环境整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有效控制环境风险。
加强保护修复,推动生态资产储备更加丰厚。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公园。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持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编制实施美丽宜居新江苏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全覆盖,科学制定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深化实施城镇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开展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生态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面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区域发展战略环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修订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强化环保执法司法联动机制。
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全民参与氛围更加浓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公众参与,健全信息公开、有奖举报、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共建共享,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