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导在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现状与对策
2016-03-04周秀娥
周秀娥
摘要:2015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最高,达到749万人。可见,大学生就业依然严峻,职业指导工作日渐成为促进高职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和高职大学生的重视。高职院校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帮助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是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的同时,旨在探索我院如何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有益做法。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45—03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被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社会热点问题。2015年,749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在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职业指导,帮助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同时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业指导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另一方面,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些工作找不到人干。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在1908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我国职业指导的先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使无业者有业,使就业者乐业”,依然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无疑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近年来,人们对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进一步研究,使职业指导理论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拓展,职业指导的实际运用也越来越普遍。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在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 我院职业指导工作现状与对策
(一)职业指导认识不到位,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思想重视不够,职业指导缺乏必要的政策导向,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对象不全面、内容受局限,从而大大削弱了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社会对高校的重要评价,也是受教育者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学校到位的就业服务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评价、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毕业后良好的职业发展情况,无疑将大大吸引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眼球。对于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高职院校来说,现实形势下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心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二)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到位,应加强研究,在职业指导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应用研究还不到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主要依据国外指导理论进行,尤其是针对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太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职业指导工作要有新的发展,理论突破是关键。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职业适应性、职业发展等问题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职业指导课题为纽带,建立跨校际、跨区域的科研团队,推动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实践水平的切实提高。
(三)职业指导内容把握不到位,应健全体系,完善内容
就业是教育过程的终点。职业指导不只是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水平的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终极性的目标追求,应落脚到大学教育阶段,更多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拥有一种可持续、伴随终身的生涯发展能力。职业指导内容应该包括生涯教育中的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实践,也包括生涯指导技术,如能力性向的测评、个体辅导和团队辅导等。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偏重于职业发展理论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宣传以及求职技巧,忽视了择业教育、创业实战教育、岗位培训与职业心理辅导等内容,且随意性较大,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案例分析不足,不能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从而导致对学生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帮助不大。
(四)职业指导保障不到位,应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
高职院校要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作保证。但事实上,好多高职院校很难做到,职业指导队伍都是学工条线及“两课”老师的人员兼任,缺乏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其专业化水平很难保证。此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因相关投入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及相应的制度保障而难以有效开展。
正视以上问题的存在,并及时采取切实措施方能一一解决,从而真正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职业指导,促进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帮助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是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目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既有政策、体制的问题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外因,又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选择以及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内因。大学生通过高校的职业指导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现实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明确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并不断调整,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著名人类学家兰德曼曾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正是这种未确定性使人类永远处于一种不断追求发展和完善的冲动之中。”就是说,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主体,要学会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探讨自我的创造能力、自我的完善能力和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内训中,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在职业指导中,通过一些社会实践,结合下企业参观实习、模拟面试、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锻炼沟通能力,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激励作用: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率
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增强其掌握社会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及相关政策法规信息的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行业兼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的了解。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明晰未来方向,规划当下生活,最终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需求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指导的本质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并提升和发展职业生涯,帮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职业指导对于激励大学生提高求职成功率,使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尝试并不断优化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正视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根据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引入专业设置退出机制,停招甚至淘汰部分饱和专业。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创造有利条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终身职业发展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为着眼点,围绕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等核心素质的提升的工作目标。通过教学、管理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理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职业稳定。
(二)多方创造条件,健全师资队伍,完善机制,促进学院职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
1.构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组织保障有力。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充实师资队伍,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为此,学院每年安排7~8名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参加江苏省职业指导国家一级、二级指导师的学习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需要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仅仅把学校作为职业指导的唯一领域还远远不够。可以建立职业导师专家库,聘请地方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企业HR部门、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等专业人士作为学校兼职职业指导师,发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优势,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展,助推学生的职业成长。同时,还可以借力成功校友,聘请他们作为“义务职业指导”,加盟学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2.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凸显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专门化的职业指导组织机构,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指导咨询、创业教育等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经费的落实,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3.搭建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服务职业决策。引导学生做好岗位需求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和行业发展状况等工作信息的搜集、加工、传输工作,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为学生职业决策服务。职业指导除了帮助大学生掌握运用就业网络、校园招聘会等各种资源来获取就业信息外,还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参与成功人物访谈等途径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就业信息实现自身高质量就业。
(三)积极构建“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大一关注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意识教育,大二注重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和综合职业素养教育,大三加强就业实战技巧训练,让职业指导贯穿大学三年,积极构建“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从而大大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加强创业能力的指导,为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促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项目,使有志创业的大学生,经过专门的指导和培训,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素质,实现就业的目的。
职业指导还应注意学生择业后的跟踪指导。学生选定工作岗位后,要注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职业初期,要注重积累工作经验和增长实际工作才干,而不是看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同时要激励学生面对现实,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干出一番业绩。职业中期,更多地注重职业发展。此外,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收集整理反馈信息,梳理典型事例,为在校学生职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寿国,彭璟.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研究),2007(04).
[2]许建国.中外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比较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8).
[3]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