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2016-03-04龚向哲孙莉莉
龚向哲 孙莉莉
摘要:本文从就业导向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理念的树立、教育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素养等角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是现阶段人才市场的现实。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调查表明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紧缺与最难就业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岗位无人问津,有人无岗位可做的局面依然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而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凸显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不足,充分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2.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产业升级,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从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定位,怎样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方法新措施,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认识
目前,社会、家长和学生依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在一些人眼中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是属于低层次的教育,依然认为上高职学不到本领,高职的学生没有出路,种种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读高职更多的是无奈的选择,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和不自信。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如何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是高职学生面临的关键问题。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定位的缺失使他们一度无所适从,出现忙、盲、茫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这成为了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职业发展和就业意识
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强烈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意识,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有多大潜能缺乏充分的思考。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过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不是从临近毕业开始,而应该从进入高职院校就应有思想基础,一年级自我探索,二年级确定方向提升职业素养,三年级则初步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而现实中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却丢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注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多数在于应付考试、参与社团活动、沉迷于网络等事件中。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对模糊,不能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意识。
3.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来源于社会职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对人才的要求。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都将处于被动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在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共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现在出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激烈竞争找工作和企业不惜重金求高技能型人才的尴尬局面,充分说明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4.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品质
科学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是行动的动力。只有正确的理念才能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方向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岗位。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步,而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等、靠现象突出,依赖性较强。同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在实际学习中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过分相信书本和老师,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培养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缺乏了足够的基础和先导。
5.高职院校的教师创新实践引导能力不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在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解并不深刻,而且更重要的是并不完全懂得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树立就业导向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把就业导向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创新实践型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准备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创新实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用能力和一线工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努力创新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经验和能力的结合。
2.创新人才培养考核方式
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考核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科学的考核方式是对教和学的一次客观评价,不仅能够使教师发现和反思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学生就业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考核要重能力、重过程,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知识的拓展和交叉。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力争多样化和综合化。具体措施有:第一,改革考试内容,明确考试的能力导向原则。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要有利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特别对知识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的考核,一定要做到既考核知识有考核能力和素质,使考核真正成为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客观的、立体的反映。第二,考核方法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开卷,论文、作业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改革题型设置,主要考核学生的逻辑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知识的拓展应用能力。对主观性试题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多元的、立体的分析探索。第三,实行过程性考核,改变传统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考核的具体标准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而定。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突出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中的导向性和前瞻性作用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延伸,是个体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并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角度转变自我发展理念,正确地对待学业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根据不同职业发展的层次和目标,依据学生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体系。通过对自我能力培养方式的转变,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激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在动力。
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具体化,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反思,对自我技能正确评估,对就业环境正确认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从内心自我认同感层面进行自身素养的塑造与完善的过程。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入,有利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对人才培养改革中的课程教学而言,以职业生涯为基础,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理念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有利于课程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自身而言,不同学习阶段意味着自身时间精力等资源不同的分配方式,意味着根据社会市场具体需求完善专业结构。
最后,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引导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4.完善就业导向视角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
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来源于市场的需求,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设专业,在突出发展自身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积极面向新兴专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急需开设一些新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设计,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打破专业与学科间的限制,主动开发应用性课程,完善实践性课程,逐渐实现课程的体系化和模块化,突出课程的发展性和前瞻性。要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化模块化,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以教学方式创新为基础,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通过引入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5.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应该明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责任和意识。高职院校是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确定这一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基础。
其次,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网络学习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和聘请企业专家传帮带的方式进行联合开发;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工学结合的实战中,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让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一方面通过创新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教学方法,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客观认识;另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前探索、发现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所需人才的机会,缩短校园和职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工作选择有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尹宿涅,谢桂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东岳论丛,2010(11).
[2]严建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杨兴林.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核心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
[4]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9).
[5]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