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山东书籍文化略论

2016-03-04董矜洁

理论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阅读

董矜洁

[摘 要]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既是形成“知识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的主要途径,又是进行社会教化的有效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籍出版、收藏与阅读的过程也是“文化”在社会中发挥其效力的过程。本文尝试勾勒古代山东书籍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书籍文化;刻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096 — 02

山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来人文荟萃,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与此同时,山东亦是名副其实的文献之邦,据统计,自先秦至清末山东先贤的著述达1万种以上。古代山东人民爱好刻书、藏书、读书,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书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着政治、社会生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山东人的内在性格与精神品德。本文试简要描述山东书籍文化的内容与特点,并略论其现实价值。

一、古代山东的刻书文化

古代山东刻书业起步甚早,据刘崇远《金华子杂编》所载,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山东就已有刻书记录:“王师范镇守青州(今山东青州市),执法不渝,至今青州犹印卖《王公判事》。”《旧五代史·和凝传》中记载须昌人(今山东东平县)和凝(公元898-955年)事迹,“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轶,分惠于人。”可知此时山东刻书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且具有了相当规模。此后数百年间虽因战乱频繁,山东刻书业一直未见发达,尤其是与江浙地区出版业相比,更是相形见绌。但是,元代时山东人王祯自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卷,后又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这是我国使用木活字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山东刻书业逐渐发达并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济南、聊城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刻书中心。例如,聊城当地书商通过京杭大运河前往江浙地区采购图书,同时又将本地生产的书籍发往京津地区。此外,聊城书商还通过与河北接壤,且与山西、河南北部紧邻的地理优势,以毛驴、骆驼等运力将图书运输到周边省份的府县销售,最远处可达张家口、绥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诸多刻书世家,以清朝为例,曲阜孔家从第63代至第73代,除了第64代无刻书外,其余11代皆有刻书,从康熙六年至光绪二十三年间刻书达124种,是清代山东刻书最多的家族。而新城王氏,除了王士稹外,其父王与敕,其兄王士禄、王士禧,其子王启涑,其孙王兆森、曾孙王祖肃、裔孙王允熙皆有刻书,王氏家族有清一代刻书达89种。这些家族刻书持续时间长,校勘质量高,在当时及后世都为人所重视,是山东出版史、文化史上的亮点之一。

二、古代山东的藏书文化

孔子可算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私人藏书家,据《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记载:“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国宝书。”而郑玄《尚书序正义》记载:“《尚书纬》云:孔子求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继孔子之后,王粲、任昉、赵明诚、晁公武、王士禛……一大批山东籍的藏书家在中国藏书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山东籍藏书家群体在中国藏书史上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因为人数众多,据齐秀荣的不完全统计,古代山东籍藏书家之中较有名气者不少于77人。其中,先秦2人,秦汉8人,魏晋南北朝19人,唐五代5人,宋元18人,明朝8人,清朝17人。而王绍曾在其《山东藏书家史略》中收录自先秦以迄近代山东藏书家则多达562人,“山东藏书家以人数而言,决不次于号称藏书渊薮的江浙”。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山东藏书家藏本丰富且精良,社会影响广泛。典型者如聊城杨氏海源阁,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在学术界有“琅嬛之府、群玉之山”的美誉,是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归安陆氏皕宋楼齐名的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再如济南马国翰,根据其《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及《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续编》估计,马氏藏书应有6000多种,约8万卷。正因为拥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再加上高超的学识和惊人的毅力,才有了后来令学界刮目相看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总体而言,历史上山东藏书家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流派。一种是讲究书籍内容的完整与准确,王粲、任昉、晁公武、周永年、马国翰等基本属于这一派。例如晁公武,得井度藏书后,将之与原来收藏的图书合并,去除重复,得到二万四千五百余卷。他此后便“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最终编成《郡斋读书志》。再如历城张元英,“闭门谢客,日焚香点校,岁数百卷以为常。叶承宗称其三难:人多求田问舍,张独积书插架;人多充栋之封,张独岁校数百卷;人胸无片墨,辄肆雄谭,张独深藏若虚。”另一种是注重书籍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赵明诚、李清照、李开先、杨以增、徐坊等大体属于这一类型,他们重视书籍内容的同时,亦重视书籍装帧的典雅、墨色清晰、名家题跋、钤印以及流传的稀罕程度。

三、古代山东的阅读文化

身处文化礼仪之邦,古代前哲先贤、俊才逸士以治学著述为立身之本,秉承耕读传家之传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阅读文化。下文将从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境界三个方面对古代齐鲁阅读文化中的一些宝贵遗产加以概括。

(一)推崇“勤读”的阅读习惯。孔子作为“至圣先师”,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的事迹更是被后人升华为“勤读”的典范,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清代郑燮在家书中写道:“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在山东籍名人中,蒲松龄亦是勤读的典范,虽然一生潦倒,生计窘迫,但是勤于读书写作,前后长达三十余年。他提出“五要”读书法,一要天天读,二要夜夜读,三要老年读,四要抄书读,五要分类读。晚年曾作有《读书》一诗:“故旧凋零谁与语,漫开烛镜论千秋。枕上数行眠欲坠,灯前一卷倦方休。”这可视为蒲松龄勤读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阅读方法上讲究“善读”。孔子在阅读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提出读书应该注意思考,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认为读书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指导实践,推崇“学以致用”,“诵《诗》三百,受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绎奚以为?”(《论语·子路》),他还重视“问”与“习”在读书求学中的重要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等等。

(三)阅读境界上追求“乐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喜爱阅读甚至痴迷阅读,从中获取忘我的精神享受和情趣满足,这是“勤读”、“苦读”的内在动力,也是“善读”的情感保证。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读书经历可谓“乐读”的典范。《金石录·后序》中自叙其读书生活:“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种读书生活让后世许多读书人感叹羡慕,林语堂在他的《读书的艺术》一文中就直陈:“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

四、古代山东书籍文化的现实价值

古代山东书籍文化含有丰富的内容,对之进行挖掘与开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个人而言,阅读是提高自身修养与品位的不二途径。正如雨果所言:“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阅读优秀作品有助于充盈我们的头脑,提高个人的素质,使我们变得富有和强大,特别是一些优秀作品,它表达出人类社会共同准则和美好感情,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亲情、爱情、友情等,阅读它们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对社会而言,书籍文化能够产生方向性、素质性和风气性的影响。书籍包含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能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包含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提升人们现实的和潜在的认知世界的能力,包含的道德内容会对社会产生引导作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曾经讲到文化消亡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书被禁读,公理被隐瞒,文化被亵渎;第二种方式是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就目前现实情况看,第二种极有可能被言中。尤其是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我们的理解力:“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重读经典、勤读经典,是这个社会应该兴起的一种风气,因为经典是一种文化体系的源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标识,它能为现代人提供精神养料。

〔参 考 文 献〕

〔1〕王绍曾.山东藏书家史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2〕黄镇伟.中国圣贤论读书明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杜泽逊,程远芬.山东著名藏书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4〕张竞放.聊城(第4版)〔M〕.南京:金陵书社,2001.

〔5〕齐秀荣.山东古代私家藏书简述〔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7,(02).

〔6〕应克荣.经典与经典阅读——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阅读价值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1,(02).

〔7〕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9〕唐桂艳.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刻书述略〔C〕//齐鲁文化研究(第12辑).济南:齐鲁书社,2013.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阅读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