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子上的字里行间
2016-03-04顾志骋
顾志骋
绷子上的字里行间
顾志骋
景德路旁环秀山庄,入园径向东走,曲折回廊,庭院深深。复前行,可见一亭,亭中一副刺绣绷架,架子左边挂着五颜六色的丝线,缕缕缠绕,一阵风拂过有若蝴蝶翩跹。右边铺开几张白纸,上面间或写着字,笔迹娟秀。前方立一块画架,画面中金丝猴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亭中光影变换,偶尔一朵云飘过倏忽没了踪迹,影子拉长又缩短,光阴罅隙间犹若庄周梦蝶,不知花底人世间。
下午五点,黄春娅照常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空气里盛满水汽,河边的青蛙有一搭没一搭地唱着,她计算着自己为猴年绣制的那副作品还需多少时日,金色丝线可不好配色啊,她这样想。无意间向河边望去,她注意到了一株小花,盛放的花叶带着点滴雨水,煞是好看。黄春娅拿出手机仔细摆弄,镜头中花朵纤细的茎叶和脉络清晰可见,蓬勃的生命力和美感几乎是瞬间感动了她。黄春娅觉得心中似有所悟,她快步走回家中,打开电脑,记录下这点滴的幸福,等到写完再抬头时,已是满天繁星。
这并不是偶然的写作,在黄春娅的电脑里,按照时间和内容,写过上百篇记录随笔。这些随笔的内容,还得从1973年说起。
1973年夏,高中毕业的黄春娅被分配进苏州刺绣研究所,学习从未接触过的苏绣。那个年代,人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犹如一只只牵线的纸鸢跟随风的方向,而他们本身并不清楚轨道。十八岁那年,黄春娅飘飘然落在研究所的院子里,看着四周草木葱茏,小院中独有一股远离尘嚣的淡然气息,好动的她第一次坐在绷子前,不知所措。
黄春娅
在经历了自由创作的几天后,研究所分配给黄春娅的指导老师来了,老师看着她“抽象派”的绣品后温和地笑了,她拍拍黄春娅因为紧张而绞在一起的双手,说不急慢慢来,然后从配线开始,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她。后来黄春娅才知道,这位领她进刺绣之门的老师,就是虚实乱针绣的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
任嘒闲拥有很多光环和头衔,然而在黄春娅心中,她的老师最真实也是最伟大的样子,就是和她一起讨论作品的时候。有一回任嘒闲老师把黄春娅喊去绷子前,指着自己的作品问她,有什么不足之处?黄春娅愣了几秒,那时候的她还是刚入门的新手,而老师却声名在外。任嘒闲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大胆说自己想法就是。”这样一句话让黄春娅铭记至今,一好老师,不仅传道授业,更育人与德。后来,任嘒闲多次与她交流自己的作品,倾心教导黄春娅刺绣技艺。
在黄春娅的学习进入正轨后,任嘒闲老师要求她养成写总结的习惯,每完成一幅作品,都要记录刺绣内容,完成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时间总是倏忽即逝,记忆模糊棱角,唯有文字方能留下一二。黄春娅在日复一日的总结中逐渐拓展开来,她认为人应当适时回首自己生命的段落,更要及时记录生活带来的火花,当她从老师的只言片语中领悟到人生时,当她见到一片落叶翩然而至时,她都会提笔写下那一刻心中所想。一个人能够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细微感知,不至于变得麻木无趣,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感动。
“在绣制这幅作品时,我聚精会神的心灵为之颤动,沉浸在一种渴望创造、渴望表达的状态中,以自己激动的情绪和想象力,反复推敲,不断实践,尽可能以独具一格的刺绣手法,将一件人所共知的作品表达出全新的意义。”这是黄春娅在完成一幅艰难的作品后写下的话语。
为了在刺绣上更进一步,1977年,黄春娅前往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油画,她的老师是著名油画家苏天赐。起初接触油画,黄春娅总是不得要领,她在一篇随笔中写到,有一次她差点崩溃,狠狠地把画稿丢掷一旁,而当她第二天到画室时,却见到苏天赐老师将她的画稿重新压平整,耐心地表扬她画中仅有的闪光点,听着老师循循善诱的话语,黄春娅有泪在睫。事实上命运从不会辜负经历,所有的一切都是风景,绘画学习对黄春娅日后的刺绣道路帮助良多。
“艺术品的创作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如何转变,这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需要厚实的艺术功底,需要广吸博纳各类艺术营养,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更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与理念。在当前新的环境下我们要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来充实自己,以一颗献身艺术的赤诚之心,把创造新的刺绣艺术精品的劳动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最大的人生乐趣。”黄春娅对于苏绣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改革开放之前,苏绣作品大多是小猫和金鱼之类的传统内容,那个政治敏感的年代,开拓创新绣品的题材显得有些肆意大胆。然而,三年的油画学习使得黄春娅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题材的作品,她渴望有一种不同以往的苏绣气象。1986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来到刺绣研究所,黄春娅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了。
当年与罗伯特合作绣制的那幅《野地红叶》在前几年的拍卖会上拍到了200万美元的高价,然而在当时黄春娅的总结中却说,大家都害怕参与这幅作品的绣制,而她毅然接手这个任务,通过对摄影作品的再次创作,做出了肌理效果。黄春娅说,采用摄影作品作绣稿,绝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照片,而是艺术的再创造,照片上的形象通过刺绣语言重新塑造,使它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表现得更立体,而且通过绣线特有的光泽,形成比照片更美妙的艺术境界。
早已过退休年龄的黄春娅如今仍在研究所工作着,她带了一批又一批新人,依然喜欢坐在绣架前的感觉。最近在绣制的一幅作品已接近尾声,对《金丝猴》的不同层次明暗分析斟酌,尝试用四十八分之一丝的刺绣线条表现金丝猴脸部、肢体,注重尾部边缘毛丝虚与化的感觉。在注意色彩变化的同时,力求用刺绣丝理的转折、线条的粗细与针脚长短的变化展现出金丝猴的运动之美。
她打开电脑,拿着当时随手写下的记录内容,开始了又一篇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