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
2016-03-04薛小英
薛小英
(福建省平潭县第三中学)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
薛小英
(福建省平潭县第三中学)
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诗歌是一种富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以及情操,并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着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就教师如何更好地上好初中语文的诗歌鉴赏课来探讨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策略
很多语文教师在提起诗歌教学的时候,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美。然而,在中考的诗歌鉴赏考题上,我们发现,考生对于诗歌奖赏类的题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畏惧心理,会无从下手。所以作为文学历史上鲜有文学魅力的诗歌,面对如今的“00后”考生,也陷入了困境。所以本文想研究的是在诗歌鉴赏课堂上,教师要多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媒介以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使其爱上诗歌。
一、探究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
我们要努力通过了解作品在什么年代产生的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生活状况,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真正意图以及作品的情感内涵。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它独特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特色。所以只有充分熟悉作者的写作特点,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杜甫,他的诗风格变化无穷,大多是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这和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坎坷,体味了世间的悲惨凄凉。所以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杜甫诗歌的真实感情,就要切身地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二、把握诗歌意象,深究诗歌内涵
诗歌是可以通过意象来很好地表达哲理,是以象征性为主要特点,意象是可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变化,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最好的物、景、事。诗歌在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凝练以及含蓄,在抒发自己情感的时候并不会直接表现,而是通过各种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杨柳以及长亭会是离别的意象,杜鹃代表着凄凉、悲苦,夕阳、流水代表着忧愁,月亮和鸿雁象征着离愁别绪。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的主要特点,探索诗歌真正的内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寓意,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讲究的是遣词造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道出了诗歌对词句的重视。许多的诗歌正是因为运用了某个词句而使得整首诗歌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的意境悠远,语言精美,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诗歌。在“来从楚国游”中的“从”凸显了诗人伟大的气魄;“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把静转化为动,给人以一种空间感;“江入大荒流”的“入”字体现了江水的磅礴气势,也借此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词语艺术,通过反复地推敲来锤炼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所拥有的丰富意境,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
(一)抓住“诗眼”,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在诗歌中最为凝练和生动的字词被称为诗歌的“诗眼”,诗眼是整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诗眼”,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感知诗歌的情感表达,感知诗歌的意蕴。
(二)反复推敲字词
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堂上,学生只有对关键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锤炼,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例如,在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中,整首诗的构造诗象迷离、含义深邃,并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
四、反复吟诵,感知韵律
诗歌最主要的阅读方法是吟诵。吟诵需要学生反复地朗读,通过熟读来体会精髓。“吟”是指拉长自己的声音来诵读,“诵”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来体会节奏。通过吟诵可以很好地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以及声音,从而进入作者的世界,从而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互通。“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说读书就应该先通读,体会静思,这样不但可以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还可以与作者心灵想通。
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时可以从因声求气、因声入境、因声入神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因声求气要求学生掌握好作品的声律特点,体会它的抑扬顿挫;因声入境是指通过借助动作、音乐来营造诗歌的氛围,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有一种画面感,从而身临其境;因声入神是指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吟诵的最高境界便是体会到情感。
综上所述,在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究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诗歌课堂的效率。
[1]王美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意境的有效策略[J].教学参考,2010(5):19-21.
[2]韩贤克,崔宏伟.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J].文学教育,2010(6):40-41.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