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庭教育看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困境

2016-03-04王佳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3期
关键词:监护人监护青少年

王佳丽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从家庭教育看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困境

王佳丽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大批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其子女却大多数留在农村地区生活,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即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家庭教育入手进行分析,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困境与问题,旨在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留守青少年 家庭教育 教育管理

一、背景

1.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一个社会情况,即出生地不同而使得每个人身份也不同,这样的差距使得很多的进程打工的外来务工农民工被脱离在城市人的圈子以外。他们想把子女带在身边,必须肩负着高额的借读费,生活费等支出。因为不堪压力,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了老家生活、学习。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对于很多的农民工而言外出打工是改变家庭经济面貌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办法。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大量的留守青少年群体出现。

近些年,留守青少年问题频发,包括留守青少年犯罪,留守青少年自杀等,这些现象绝不是偶然,这些现象是在缺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我国地广人多,就现状来看,农村留守青少年存在着数量多、分布广的情况,并且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甚至多数地区文化、经济差异巨大,加大了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的难度相关数据表明,截止2015年,我国共有农村留守青少年6102.55万,占农村青少年37.7%,占全国青少年21.88%。[1]

2.概念定义

对于如何理解青少年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为止,学界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青少年这个概念的存在,是指青年和少年两个概念的统称,还是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特定时期?如果包括青年和少年两个概念,是包括所有的青年和少年,还是只包括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大家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这个问题来源于青年和少年的界定本身就比较混乱。

目前我国关于青年的年龄至少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界定或实际使用:首先是共青团认为青年介于14—28周岁之间;其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实施的过程中,将15—34岁的对象划分为青年;再者是全国青年联合会的选举,入选委员的年龄标准上限为40周岁。“少年”的划分也有多种:6—11岁(也有称儿童中晚期)、8—12岁、11—15岁、14—21岁等。“青年”和“少年”年龄的众多界定和认识,给“青少年”年龄的界定带来难度和复杂化,以致在此问题上存在着各家各说、五花八门的混乱现象。

观点一:心理学界普遍认为青少年期即青春期,一般指12、13岁至17、18岁这段时期。初中阶段(11、12岁至14、15岁)被称为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岁至17、18岁)被称为青年初期。处于这两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时期,故又被称为青春发育期。

观点二:国外的Yahoo课堂对“青少年的年龄有界定吗”这一问题的答复是从thirteen(13岁)开始,一直到nineteen(19岁)后面都加了“teen”,故称“teenager”(青少年)。也就是指,14岁与19岁同处于一个年龄阶段,但是因为从18岁开始就是成年了,故而13-17岁称为青少年。

观点三:《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及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即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2周岁至18周岁的初、高中阶段学生。故“青少年”一词在本文中特指该年龄阶段的人群。综上所述,农村家庭中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以上自己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年龄在12一18岁之间的青少年,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即农村留守青少年。

3.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各种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第一个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另一个需求就出现了,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高一级的需求就出现了,追求高一级别的需求会产生激励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研究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问题中,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持价值,因为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问题主要发生在这五个需求环节的下一级别无法实现的问题上。为研究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问题提出了理论方法和研究依据。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缺乏父母的爱与教育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容易存在很大的缺失,并且对于未来价值观等的形成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对于我们的性格、人格养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要,并且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其他亲戚或者是社会关怀,都无法完全扮演父母的角色。由于长期的缺失家庭感,农村留守青少年严重缺少和父母的交流机会,因此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很大的负面情绪。本文将监护类型分为以下四种并分析: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和同辈监护。

1.单亲监护

单亲监护在农村留守家庭出现的情况是以母亲监护为主,父亲作为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母亲独自照顾、看管孩子。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普遍的现象,即母亲因为独自承担过重的压力负担,导致性格暴躁,甚至有时候出现过分打骂教育,这对孩子影响是十分糟糕的。另一种情况是,作为孩子的直系亲属,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带有一种愧疚心理,往往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要去,不顾纵容溺爱,以这种方式作为对孩子的补偿,相反,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或是仅仅抓孩子学习,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养成了农村留守青少年放纵、任性的性格;

2.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了监护孩子的任务,这部份人多已年老体衰、文化较低,体力和智力上都不具备现代教育的能力和素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管教只能在基本层面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学业进行帮助辅导,缺乏与孩子及其老师的交流,即便管也只是停留在口头询问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简单的在校学习情况等,无法达到监护的全面要求,此外,本应该安享晚年老人们,在抚养留守青少年中心理承担了不小额外压力,对自身心理也造成了焦虑等情绪,这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反而不利。

3.亲戚监护

亲戚监护是指父母的兄弟姊妹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监护,这类监护人受孩子父母委托,但在管理上放不开手脚,相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更害怕孩子成长中出了闪失而无法给孩子父母交代,所以通常采取的是放养式的教育,不能够严于要求,只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长大,多数亲戚把精力全部用在孩子的吃穿上,保证孩子安全和不生病成了他们监护任务的全部目标,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很少管教,使监护是一个空壳、流于形式。

4.同辈监护

同辈监护多半是指,家庭中较大的孩子管理较小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包头市留守青少年家庭中屡见不鲜。因为父母同时外出,长者或其他亲戚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托付照顾,只能由年纪稍微年长一些的孩子进行照顾。尽管这样情况下的孩子心智比平常孩子成熟有能力,但是,因同属于本应受到监护的群体,很难承担起成人的监护职责,仅限于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效果基本为零。对不同类型的监护人来说,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很难完成发挥在教育管理中应尽的作用,更无法替代家庭在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中地位。

三、家庭结构变化下责任的缺失

一个人,经历了出生,成长,最终演变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期间人物性格的塑造,三观的形成以及行为举止等都与家人的陪伴、教育和家庭环境密切相连。因为留守青少年家庭存在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他们长时间、长距离的与父母分开生活,使得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由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解决生理、安全,也就是生存的问题之后,便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但是随着父母的外出打工,无人照管农村留守青少年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交流的渠道,没人爱护和关心也在“尊重”这一环节失去了本应获得的体验,再者就是自我的实现在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的,故而从马斯洛需求来看,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农村留守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他们的生活得不到需求的满足,这是导致后续事件发酵的很重要的因素。

众所周知,家庭是全体成员互动形成的动态系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靠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来实现,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扮演着主要角色,即亲子教育,这也是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其内容包含了亲自教育和亲情教育两个部分,父母通过亲自参与家庭互动,给与孩子亲情支持、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孩子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种关爱、抚慰、鼓励为主的互动交流中,促成孩子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即孩子有意愿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的方式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现实,亲子关系不稳定,教育中缺少父母的关爱,难以体验亲情感受,而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敌意。

与有家长陪伴照顾的孩子相比较,农村留守青少年明显在多方面素质上,都落后于其他同学,尤其是日常行为习惯,体现了更大的差距,这就是因为平常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即便是较为优秀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当她们在遇到复杂而苦难的问题时,有很大的概论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普遍留守青少年出现吃饭作息不规律、不能正常参与学习生活、不卫生习惯等许多的不良行径。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长期以往,这样的小毛病就会衍生成为以后也很难根除的坏毛病。同时,祖辈们也没怎么上过学,没什么文化,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教育的观念也在家庭里比较淡漠。他们不注重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不懂得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于一个社会而言,需要的新青年是需要具备多元化教育背景的,甚至会认为没有必须要让孩子受教育,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祖辈认为“孩子可怜呀,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我们真是舍不得严于管理”,这样的情况在留守家庭中非常普遍,过分的放纵和溺爱,使得留守青少年在叛逆的年纪没有收到相应合理的约束。

总的来说,外出务工的家长监护不到位,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得到的关心和管理少之又少。孩子与父母长期分割,无法见面,监护人仅仅会在生活上照顾农村留守青少年,更深层次上的教导,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留守青少年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议及对策

1.重视家庭基础教育

青少年这个时期是孩子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道不良行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格外重要。学生回到家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疏于亲身管教,使很多的孩子逐渐的改变了性格,偏离了健康正常生长的轨迹,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抓好孩子基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人父母的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帮助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须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时时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差错、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及时纠正,要耐心教育,正确引导,制定科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抽出一定的时间加以辅导,帮助和增强孩子的学习情趣和信心。使孩子们更好的认知这个社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求知的欲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情绪。

2.重视家庭亲情关怀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人生所经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使与孩子身处两地,也要把教育子女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也要学会与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常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打工的辛苦,理解打工的目的。从而激发孩子,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才不辜负父母的辛勤的劳作。学会互换角色,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尤其在青少年这个较为敏感的阶段,家长更需要耐心聆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思维,让孩子感到被了解、被尊重。通过沟通联络,及时掌握孩子的现实表现,充分了解孩子心里成长的过程,时时调整孩子的心态。如有可能,应把孩子领至务工所在地就读,做到挣钱、处理家庭问题与关心教育子女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委托素质较高的监护人

环境和监护人的水平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和具备较高素质的监护人可以教养出优秀的儿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临时监护人或委托的他监护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育子也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找子女的监护人必须慎之又慎。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时,必须了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和品质,为人处事的道德水准,尽量把子女托付给那些有文化,有道徳,有责任心的人。并且要侧重做好孩子安全教育的管理,重视品德和守法教育;以身作则,将优良品质传给农村留守青少年;要与留守青少年多沟通,切实承担起他们在学校以外时间的教育管理。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05-10).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猜你喜欢

监护人监护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