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三大抓手”实践,优化校本研修实效

2016-03-04郭克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3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教研

郭克胜

(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浙江瑞安 325204)

创新“三大抓手”实践,优化校本研修实效

郭克胜

(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浙江瑞安 325204)

我校本研修要求中小学教师立足岗位工作实际,教研训一体化,以学校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研修成为自身教育实践、教学研究、自主学习以及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和生活常态,从而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进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不少学校在校本研修的有效实践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学校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有效地优化校本研修实效的成功做法,主要是以“聚焦课堂教学、课题引领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三大抓手,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优化校本教研活动实效

聚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在教中学、在研中练,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孵化器。我们知道,只有不断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才能将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为此,我们聚焦课堂,不断创新校本教研三大要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构建校本研修活动特色,优化了校本教研活动实效,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点块交融”的立体式校本教研活动格局。

1.创新专业引领实践,形成教研“纵向结构”

这里的“专业引领”的“纵向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① 教育教学专家引领。近几年,我们聘请了特级教师方斐卿老师,何必钻老师和吴孔裕老师,温州教研室的曹鸿飞老师、雷子东老师,《小学生名家读本》的编辑张祖庆老师,刘发建老师,楼淑建老师等教育教学的专家来校作专题指导,指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专题讲座,有同课异构,有互动评课等。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瑞安市教研室的黄永敏、吕志明、姜希栋、林蓉蓉、章春莲等教研员亲临本校作课堂指导。② 优秀团队引领。我们在各学科组成了一个“优秀团队”,对新教师,成长中的教师在备课、上课等方面悉心指导。③ 自我专业引领。主要通过外出培训学习、上教研课、自我反思等方式,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创新同伴互助实践,形成教研“横向联盟”

我们的横向联盟主要有校外与校内的联盟。1.校外的联盟。我们先后与温州百里路小学、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学校、莘塍实验小学、瑞安市虹桥路小学结成科学联谊校;我们又与我塘下学区的五所中心校结成了“罗山联盟”;与岑头小学、上金小学、塘西小学这些薄弱校结成指导性的联盟。2.校内的科际联盟。这是我们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上展示课,开设的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欣赏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通过这些校际、科际之间的联谊、交流、探讨,使校本教研获得文化互补。

3.创新教研活动实践,形成教研“块状方阵”

我们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构建了“校级——年级组”教研课网络。① 校级的教研课。由各个教研组安排,语文分低段和高段教研组,每学期安排6次,数学、体育、科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各自成一个大组,由各个年级段推荐上课,主要采用主题式研讨,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锻炼的舞台。② 年级组的教研课。每位教师轮流上,每学年至少上一节教研课,或采用“同课异构”,或“板块式合作”的方式。我们教研组的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上课、观点报告、磨课叙述、交流点评等教研形式丰富多样。

4.创新教师反思实践,形成教研“点状参与”

(1)自我反思。要求教师上完课后,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闪光点及时加以记录,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2)主题反思。教师围绕学校或教研组的专题教研活动,随机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实际碰到的新问题进行专题反思,解决校本问题,指导教学实践。

二、创新项目研究组织实践,优化校本科研综合效应

如果说校本教研是教师成才的孵化器,那么项目研究则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搞项目研究,对于学校和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的目的在于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践行“问题即项目、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校本科研思想,不断创新校本科研项目的组织引领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良好的综合效应。

1.创新问题奠定实践,优化问题为项目

我们在策划课堂变革项目申报时,以教学问题为主题,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梳理、筛选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并把这种问题转化为各学科的研究项目,在问题的筛选与确认方面,引导教师学会发现教学问题以及这种问题的确认。在教学问题的发现和收集中,要求教师、教研组、年极段、各科室首先关注实施新课程中的疑惑、难点、盲点和自己遇到的新问题,每学期开出需解决的问题清单。在筛选问题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教学问题必须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二是教学问题必须有研究解决的可能;三是教学问题必须是教师共同关注的;四是教学问题必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这些由教学问题转化成的课堂变革研究项目小而实,易操作,见效快,能有效解决目前“贪大求全、不务实、两张皮、难管理”的问题。既便于人人参与,唤醒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点燃教师的研究激情,又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2.创新项目引领实践,优化项目成系列

教师既然能把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项目,学校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教师 “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的状态。我们以各教研组的研究项目为抓手,全面带动项目研究。如高段语文组的《用“课文素材”教“单元习作”》这个研究项目,首先确立总项目的研究在高段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设立了若干个子课题项目实施,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由于我们遵循“点面结合 全面开花”的原则,新老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做到了资源和经验互补,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创新项目回归实践,优化行动研究为习惯

我们一线的教师做项目研究跟那些专家、教授做研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做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上,而我们呢,则主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项目研究只能无痕地融入到每一堂课中,每一次教研活动中,在平常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实践,反思,提升,使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4.创新学习制度实践,优化校本科研综合效应

我们除了制定了《教科研管理制度》外,还建立《“你读我荐”制度》。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向全校教师至少推荐一篇好文章,学校教科室根据教师实际,挑选最有价值的文章等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收集5篇以上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优秀的课题结题报告等上交课题组,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的展示制度》,主要是通过“教科研节”的实施来放大校本科研的功能和效益。我们把每年的11、12月份期间定为校“教科研节”,现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在教科研节期间,我们组织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如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教育教学论坛、读书沙龙、青年教师课堂竞赛、优秀课题成果交流、师生诵读展示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我们先后聘请了上海市徐汇区的语文学科带头人高永娟老师、温州教科院的朱跃跃主任、郑平教授、温师院的孙友福老师、瑞安教科室的郑明理主任、瑞安教师进修学校的陈国胜老师、原温州市教研员林爱泉老教师、温州建设小学王玉莲老师等有关专家多次来校作专题讲座和课题、论文的指导,这些讲座大大提升了我们老师课题研究的层次。“教科研节”期间的各种活动为全校的师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浓厚了校园的学术氛围,使全体师生共同收获,共同发展。

自从2003年我们教科室成立以来,我们在瑞安市级以上立项的课题就有70-80个,在已经结题的60个课题中,有50多个课题获奖。其中,温州市获奖的就有10来个。论文、教学案例获奖就更是数不胜数了。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得成功,解决了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自我价值,能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感。可见,课题项目研究可使青年教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老教师打破“高原现象”,从而使他们在教学中更加自信,并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提升校本研修活动品质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2004年9月,我们开始启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的摸索,我们于2006年开发了一-三年级“汽车文化”校本课程,2008年又开发了四至六年级“塘河文化”校本课程,2009年《塘河文化》由北京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们的校本课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4月份,我校师生还应邀参加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节目的录制。2014年,我们又开发了《生命 生存 生活》的德育校本课程,2015年10月,荣获了温州市首届中小学精品德育校本课程评比二等奖。可见,我们的校本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校本研修活动的品质和个性,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这是我们不断创新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的良好结果。

1.创新学习实践,领悟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

为了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和形式,我们在正式开发课程之前,通过学习有关理论、召开老师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经过半年时间的酝酿和论证,最终确定“本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开发方向,同时大胆采用了课程新编的开发形式。

2.创新结合实践,利用校本课程教材的地域资源

(1) 利用地域经济资源。我们地处素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美称的塘下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区资源优势。在我们塘下生产的汽摩配不仅走向全国,还走向世界。塘下商品经济发达,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关心汽车,热爱汽车,走近汽车,拥有汽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已拥有汽车,学生对汽车感兴趣,渴望打开汽车知识的宝库,领略汽车文化的内涵。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塘下镇的主导产业——汽摩配等资源优势,开发了校本课程教材《汽车文化》。(2)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塘下镇地处塘河之畔,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尤以塘河文化最为丰富。塘河文化历史悠长,有丰饶物产,沧桑变迁、名人遗迹、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水乡情韵等。而我们的学生天天上学放学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塘河的一支血脉,就是我们学校前面的这条小河。于是,我们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开发《塘河文化》这又一本校本课程教材。(3)整合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生命 生存 生活》“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的。

3.创新合作实践,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网络

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和形式后,我们领导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由校长亲自担任课程开发小组的组长,确定我们具有一定编写经验的教师为主要负责人,组成了开发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开发方案,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课程开发小组的老师们依据课程开发纲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有的还多方面进行了考证,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切磋、反复征求师生意见,几易其稿,终于形成了校本课程教材的雏形。主编更是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小到标题的选定、文字的斟酌,大到封面的拍摄,教材的设计,无一不是精益求精。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一套六本的《生命 生存 生活》的校本课程,凝聚着全校师生心血和热切期望的教材终于印刷完成了,师生们手捧着这一本本精美的教材,欣喜、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抑制。

4 .创新教学实践,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方式

校本教材的编印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是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载体和依据,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在我们的顺利实施,我校已把《生命 生存 生活》 “三生教育”列入校必修课,全校性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每周上一节课。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架构了“三生教育”下的拓展性课程。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