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
2016-03-04郑祖正
郑祖正
(浙江省浦江县壶江初级中学)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
郑祖正
(浙江省浦江县壶江初级中学)
在新课标的要求与指导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新的知识,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人为本;自主参与;初中数学;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习成绩及创新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并理解知识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实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自动手,并且按照具体的要求进行操作,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从而形成表象。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多边形”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家里的地板是什么样的图案,它是由你们曾经学过的哪些图形组建而成的?”让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地板都是由什么样的图形组建而成的?同一个点跟每一个图形到角的和又有怎样的内在关系?也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剪刀、尺子、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最后进行组内交流展示归纳总结,我们最常见的地板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如果换成别的图形又会组建出一种怎样的新图形,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最终的结论。
当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明白理解所学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动手操作确实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但是让学生做活动不能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二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借助直观的观察实现和反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次数以及每次操作时间的长度要适量。也就是教师不应该让学生一直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程度已经积累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就应该让他们在丰富活动表象上及时抽象出来,并让学生从直观水平转化成抽象水平。
二、在探索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不只是去听教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和构建,同时还要经常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懂得并善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学的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倡学生有了问题就直接询问老师。首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当适当地为所讲的新内容进行课堂铺垫,进而引起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身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比如,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课程时,应该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寻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和接纳新的知识的大门。教师经过一番点拨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类似的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跟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的恒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时,学生一心想的是如何发现未知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并带着一种疑问的心理去学习,进而自觉迁移到对于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最后,学生们经过自己独立学习探索,教师和学生各自带着自己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一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让学生抓住了学习的重点并突破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以及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已经明白了“一元一次方程跟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的恒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终完成了教师所交代的学习内容。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并不仅仅是学生“听”进去的,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印象会比较深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量安排一些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在多样的解题过程中求创新
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主动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并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自己的思维想法,不仅要允许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且要提倡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张一题多解,同时也要经常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个或者同一类的问题要主动积极地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解法。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乐于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出与教材上不一样的解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探索和发现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用与书本上不一样的方法解答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分析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维创新。
数学应用题解法的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运算方法和解决方法的特点,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运算方法和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求异思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创新,进而丰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形成统一高效的解题运算方法和熟练的解题技巧,更加重要的是要提高学习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强化学生的做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合理判断能力,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搭建数学知识的桥梁,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运用数学知识和创新意识的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更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教师只有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学习自主”,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让科学、人文、理性的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生涯做铺垫。
[1]林沛.如何构建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3).
[2]黄静.上好数学活动课,发展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