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的“两制关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6-03-04刘世昱
刘世昱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的“两制关系”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刘世昱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摘要: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将会长期共存且合作共赢是主流,但本质上依然对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的“两制关系”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其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理论论述表明:需要和私有财产有其积极本质,“两制”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科学地看待私有财产的积极性,不宜过早消灭私有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两制关系”
从1917年“十月革命”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世界上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局面。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两制”经历了扼杀与抗争、短暂的结盟、冷战对峙、共存与斗争并存的过程。“两制关系”的历史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根据,而这一内在的逻辑根据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存在着思想的萌芽,深入挖掘《手稿》中关于“两制关系”的基础理论对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的“两制关系”大有裨益。
一、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两制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需要和私有财产的积极意义,并在对他之前哲学家所提出的“异化”理论进行批判继承基础上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同时也指出了自我异化的扬弃以及私有财产的消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一,需要和私有财产有其积极的意义。在《手稿》“笔记Ⅲ”“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马克思分析和批判了“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和具有政治性质的、废除国家但还未完成的共产主义),阐述了需要和私有财产的积极意义。一是“粗陋的”共产主义不理解“人类需求的本质”。那种在狭隘法律意义上提出的、单纯地通过废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或使私有财产普遍化,让物质财富推广到一切人身上就能达到共产主义的观点,被马克思驳斥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想象了一种简单的禁欲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否定了财富,并使人对财富的欲望降低到同一水平或平均水平,它“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1]79-80。它没有看到,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生产和需求的增长,也意味着人类力量和能力的增长。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88。但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领悟这一点,它并不理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人之生成和解放的必要基础。二是“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1]81。马克思有着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的观点本身是震撼性的,因为当时乃至今天仍有许多左派人士都视私有财产为一种完全有害的物质财富。而马克思认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1]88,只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之下,整个社会的发展以一种疏离的或者异化的形式发生。因此,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不能被绝对地或者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加以否认。反而,它的异化形式必须被扬弃,而它的积极方面被以一种非异化的方式占有。进一步说,是否利用私有财产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积累物质财富,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潜在地体现着“两制”的本质差异。在马克思以前,人们对异化的揭示基本上还主要是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上,而马克思则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揭示其本质,从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他指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58。所以,劳动的异化即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的角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奴役、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消除“异化劳动”的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将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人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81
第三,自我异化的扬弃以及私有财产的消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的扬弃问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1]78这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这里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三个过程:“自我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说人们通过异化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为异化的克服、扬弃准备条件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既是现实的客观矛盾发展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过程,还是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展开和壮大过程。
马克思在此还专门使用了“自我异化的扬弃”这一范畴,所谓扬弃即批判性地继承。在他看来:“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1]128
那么,如何理解“走的是一条道路”呢?这是说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准备理论条件、物质条件和组织条件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
可见,当时的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了要想扬弃异化和私有财产,必须要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为前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异化的扬弃过程,可以说,私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
二、当今世界“两制”长期共存、合作共赢、本质对立
新时期,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在低谷中前进的世界社会主义亮点增多、辐射面逐步扩大,成为资本主义不可小觑的力量,“两制”都不会轻而易举地战胜对方,加之当今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两制”将长期共存且合作共赢是主流,但在本质上依然是对立的。
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较长时间,“两制”将会长期共存。马克思在《手稿》中看到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同谋”造成工人的非人化发展,看到了私有制必然被公有制所代替。同时,他也看到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并认识到消灭私有财产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马克思后来所说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84,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32-33。从上述论断可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在当今世界,公有制要彻底取代私有制还需要较长时间,在一段时间内私有财产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拥有强大的活力。事实已经证明,过早、过急、过快的变革生产关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必然会失败。据统计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到1937年,全苏共建立集体农庄24.37万个,有1 850万农户加入,占农户总数的93%,其播种面积占全苏的99.1%”[4]17。同时,“从1926年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增长率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增长率为14.1%,农业仅增长26%,年均增长率仅为1.5%”[5]223。并且,过早地取消了合作社经济,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彻底消灭了工农业之间的经济交流,用直接的农工业产品之间的计划分配方式所代替,导致农业破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二是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相差甚远,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利要素来发展自己。如有消息称“2014年朝鲜经济增长了1%……2013年朝鲜的GDP增速为1.1%……以人均国民总收入计算,韩国的富裕程度是朝鲜的21倍”[6]。越南在“2014年全年GDP按现行价格计算约3 938万亿越南盾(约合1 84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98%”[7]。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有学者分析“即使有一天,中国的GDP总量与美国平起平坐时,中国的人均GDP也只能是美国人均GDP的1/4”[8]。这说明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赖以产生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发育成熟,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发展生产力,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准备物质基础。可见,社会主义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显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还需要很长时间,要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要坚信社会主义必胜,但反对社会主义速胜论。
第二,全球化背景下,“两制”合作共赢是主流。冷战结束后,过去互不来往的两个平行市场在全球化进程冲击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之中。“两制”竞争的重点由军事对抗、意识形态冲突转变为经济实力的较量,各大国优先考虑的是在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如何占据有利地位,经济因素逐渐代替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经济利益成为外交政策选择的主要依据。马克思在《手稿》中谈的“私有财产”现在已经超越了不同制度和民族国家经济的界限,使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可以长期相处,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虽然“两制“矛盾依然存在,有时可能还会更加激烈,但相互协调与合作的趋势将不断加强,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建设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9]。如“2007年至2008年,当西方经济步履维艰时,中国经济进行了驰援。……另外,在最黑暗的日子过去后,中国允许人民币稳步升值,对美元汇率与2005年相比上涨了25%,对大多数其他货币上涨得更多……试想一下,如果中国采取了相反的做法,让人民币贬值25%,会给其他经济体带来什么后果”[10]。这说明今天的国际市场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私有财产和资本还具有超强的活力,如果再以意识形态划线,否定市场经济、否定私有财产、否定资本要素,那么只会造成自我封闭、孤立无援。
另外,“两制”的合作共赢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体现在诸多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上,如国际恐怖主义问题、全球环境治理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问题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也就是说,处理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不能以国家的性质、价值取向为出发点,必须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寻求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可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制”的合作共赢是全面的,合作共赢是“两制关系”的主流。
第三,新时期,“两制”在本质上依然是对立的。今天所要讲的“对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力对抗与冷战,而是指二者的本质差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尽管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福利,在所有制形式上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仍然只是满足工人的生存需要,工人的劳动产品仍然是归资本家享有,工人的劳动仍然是自我牺牲与折磨,特别是在当代的资本主义机械化生产中,工人只是机器的一部分,在这种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中,科技支配人,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如2015年的国际五一劳动节,意大利、希腊、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都爆发“抗击资本主义”示威。这些示威者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不公正的劳工改革以及高额的税收等。这场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宣称,虽然菲律宾马尼拉的最低日薪可以达到7英镑(约64元人民币),这在菲律宾是最高水平,但“离体面生活还差很远”[11]。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只是为了资本的增值,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两制”永远没有焦点,这也是“两制”的根本差异所在。
三、正确看待“两制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从《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理论来看当今世界的“两制关系”,给社会主义建设以重要启示。我们要科学地看待私有财产的积极性,不宜过早消灭私有制,要坚持以人为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要科学地看待私有财产的积极性,不宜过早消灭私有制。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就对私有财产做了客观、科学的评价,他不仅看到了私有财产的消极方面,而且看到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方面,如前所述,他认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粗暴地否定了私有财产、否定了人类的文明、否定了人的需要,提倡禁欲,看不到物质财富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马克思说“粗陋的共产主义”甚至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这说明马克思对物质财富、私有财产、人的需要等持肯定的态度。这些论断在其后来的著作中也有论述。如马克思在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305-306可见,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可以说,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就不是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当下中国还需要私有财产,不宜过早消灭私有财产,要充分利用私有财产的积极性,利用私营经济的有益方面,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如邓小平在谈“三资”经济时说:“‘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13]373在20世纪的中国,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发展状况,对资本主义盲目排斥和否定,急于变革生产关系,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整个20年的发展都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道路,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繁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第二,要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的一面,坚持以人为本。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异化人、压迫人和奴役人的一面,扼杀了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53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较之以前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剥削人和压迫人的一面依然存在,只是变换了新的形式。而共产主义的目的则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宗旨在于实现人的解放,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述的,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最高级阶段的特征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4]1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其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自1978年以来,中国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坚持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4]155。党的十七大还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也指出:“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5]可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能够赢得主动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的理念。
第三,要正确判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整体上论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关系”“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和需要”等问题,尽管此时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论述还没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但是他已经开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他看到了异化劳动压制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作为劳动、资本的私有财产关系存在着矛盾,相互排斥;未来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的目的是真正满足“人的需要”等。这些问题的论述实际上已经蕴含着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最终旨归——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尽管当前资本主义国家还在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也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从现实来看,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每次经济危机都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损伤,比如2008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纷纷陷入衰退,2009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4%、日本为-5.2%、德国为-5%、法国为-2.2%、英国为-4.9%,而2008年的中国经济实现了9%的增长;2009年中国GDP为49 093亿美元,居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GDP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已成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0]。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优越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还把“两个一百年”作为一项奋斗目标,这不仅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说明了其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其无论是在价值方向上,还是在解放生产力的能力上,都超越了资本主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人的生存与解放,其发展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从《手稿》看当今世界的“两制关系”时,既要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性及当下的意义,也要看到其“异化劳动”的本质。今天强调私有财产的积极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利用私有财产为社会进步积累丰富资源。“两制”在本质上永远是对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依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仁峰.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G].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5]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马龙闪,左凤荣.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6]韩国央行:2014年朝鲜经济增长1%[N].参考消息,2015-07-17(02).
[7]吴逸清,姚艳燕.越南2014年经济表现及2015年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5,(2):28-30.
[8]SUMMERS L.China:Imposing economic threat or unprecedent growth opportunity? [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2,(34):531-534.
[9]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3(02).
[10]英媒:中国增长成西方经济“生命维持系统”[N].参考消息,2015-09-17(01).
[11]方晓.多国爆发“抗击资本主义”示威[N].东方早报,2015-05-03(0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7(02).
(责任编辑:蔡宇宏)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wo Systems Relations" in Today's World——Reading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LIU Shiyu
(Marxism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two systems" will be long-term coexistence and win-win cooperation is the mainstream, but its essence is still opposite.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provide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which sees "two systems Relations" dialectically in today's world.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alienation of labor" shows that the need and private property have a positive nature,but "two systems"is the opposite in essence.The socialism instead of the capitalism would be a lengthy procession. Thus,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should look at the enthusiasm of private property scientifically, and should not eliminate private ownership,meanwhile,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ake China's socialist road.
Key words:private property; alienated labor; "two systems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2-0009-05
作者简介:刘世昱(198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中共抚顺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5WSZO28)
收稿日期:2015-12-13;收修日期:2016-02-04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