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构建职业规划课程研究

2016-03-04张晋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张晋生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076)



[教育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构建职业规划课程研究

张晋生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710076)

随着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民办教育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民办高校的生存之道和质量保证。从各个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公共课、专业课,都取得了实践性改革的成果。然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依旧在探索中,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时的“法宝”,因此应当加强民办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创新与改革。

民办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过从精英到大众,从国家统包统分到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双向选择及学生自主择业、自谋出路,从曾经的供不应求到现时的结构性需求过剩。这种情况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可是就大学生而言,则更多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甚至残酷的竞争。大学阶段是职业的准备阶段,但大学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早先适合于职场领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会以崭新的形式流行于大学校园,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高校帮助大学生全面地正确认识自我,更加了解职业领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一、国外高校设置职业规划类课程的现状评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是由早期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的。具有“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帕森斯教授,首创了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并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这一名词,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并作为一个新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评估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不足,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为了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有法有据,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在90年代制定《学校就业法案》,以法案的形式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制度设计,各个大学和中等学校都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1994年美国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从整体上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体系,它不仅增加了学校的生涯教育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还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1]被称之为“生计教育”的建设性教育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伦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观念,旨在解决和贯通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问题,从而引导青少年从传统的“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的生计规划与未来自由发展。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准备迎接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此外,美国政府还十分重视校外实体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洛杉矶城建立了一个有85个企业和公司的“社区生计教育联盟”联合组织,STW项目的设立意味着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职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关研究表明,参加了此项目的学生,感到职业探索实践有助于自己明确职业目标,有助于将来的职业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性的教育和训练更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全过程。

英国早在1948年,就由政府倡导并在全国实施《雇佣和训练法》,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初步职业意识的早期开发,其中明确规定,所有中学对其在校学生要开展职业指导。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重申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当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部分,明确规定了设置固定教学时刻表的时间最迟在中学二年级起始阶段。在英国高校,通常都会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这一学校服务学生的机构,定期地请各行业、各职业领域的成功人士或有关专家举办职业讲座。进入20世纪的中后期,亚洲的日本也在职业教育方面及时跟进国际趋势,职业生涯教育开始正式列入日本学校的教育计划,进入“课程化”的实践阶段。据统计,从1958年初和1960年中,日本文部省分别对初中和高中两个时期的学习指导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在先后编制的这两个大纲中,职业指导被日本本土化为“出路指导”。一直到70年代以后,文部省仍反复提出,要加强、改善和充实学校出路指导的意见和办法,多次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指导。强调首先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养成他们自主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所以,多年来在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是自由就业制度,政府和高校不会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更不会去为他们安排工作,但并不是说就会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实际上,日本政府、高校、社会一直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指导工作。只是他们采取的办法是,政府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一种间接控制的方式,其控制手段和措施主要是通过强化立法,推行政策引导,而只是对毕业生就业的具体过程和环节不予干涉。据有关专家评价,日本奉行的就业指导其实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它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有效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用人单位,这一模式的作用效果可以直接通过就业率来预测和衡量。在瑞典,国家严格规定了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及考试、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事项。澳大利亚则要求各级学校设置职业指导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选择合适职业。

其实,纵观发达国家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均已陆续建设起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制度和相关教育理论,并开展着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专业化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地方、学校,现在均开设了形式各异、职能多样的负责学生职业训练与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而且,能够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师资,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他们均很专业,呈现出职业化和高素质的趋势。他们对一个职业和就业的咨询师,要求必须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咨询学及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的水平等级,还要求有相关工作资历和经验,且有资格证书。对于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则要求必须具有人文社科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硕士以上学位。其要求之高、之严保证了指导的水平和质量。在英、美、德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并有明确的岗位分工。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

2.个性化尺有所长、寸有所短。20世纪以来,美国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特点,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方法、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关注每个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等个体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21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把个性和职业相匹配,认真分析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根据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特长、个人素质,分析社会职业性质与人才要求,运用间接的、渗透性、规范的教育方法,注重的是潜在的影响力,并采取所谓“隐蔽课程”的教学方式,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个性化教育,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重新设置等方面,这意味着职业生涯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

3.社会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等部门分析社会职业性质与人才要求,构建起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色。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各国所建立的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机构都是一个专门、专业的服务咨询机构,不具有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属性。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向社会和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比较全面的与就业有关的服务、咨询及培训。以美国为例,大学生就业工作分别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多个组织合作来共同进行。其中的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建立开发指导性的网站为雇佣双方提供媒介和信息资料,成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公办高校开设职业规划类课程的现状分析

对我国而言,职业生涯指导无疑是舶来品。最早开展这项活动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理念的影响,由以黄炎培为代表的我国职业教育先驱的倡导和推动,方有了初步的基础性工作。后来,随着国家厄运的接踵而至,历经战火纷飞的岁月,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在中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在近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才开始的,学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直到2000年的秋季,当时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开设《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成为国内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教育的头例,随后呈现出一日千里、迅猛发展的态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就是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力求教会学生如何对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完善自己的人生。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始,就业指导逐步开始走进中国高校。这一过程的标志性事件和阶段有,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创办《毕业生就业指导报》,随之成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就业问题。1999年北京大学等聘请美国学者罗斯维尔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强调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开辟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历史先河。接着,国家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全国各地就业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发布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形势权威报告,并根据数据信息的变化需要情况,每年进行具体的微调。由此,国内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教学与指导工作逐步展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连接学校的教学和将来就业的桥梁,只有对自己的未来就业进行规划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未来的航向,高校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积极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创业就业发展趋势、关注就业政策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新情况,认真思考和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了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同时个人理想目标一旦确立,学校还要对许多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学生的学业状况与专业进行考核,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课上的教学,广泛地开启学生的心智和创造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敏锐地应对,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可以说,高校的职业指导其实也同时肩负有育人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值得肯定的是,2002年教育部再次重申各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大家接受和认可,个别省份还提出把《就业指导》类课程列入高校学生必修课,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它帮助高校学生在复杂的就业创业环境中规划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民办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如何实现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贯穿到就业指导中,与公办高校基本一致,参考公办院校的经验确立《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内容,然而所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认识有误区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将就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大四学年,认为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规划。实际上,就业教育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职业规划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应该从一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规划教育,[2]107在具体的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学生主动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升学或就业途径,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和就业观,甚至也包括学生的社会关系规划等相关内容,它也会随着大学四年学生的成长、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动静结合、交替变化。

2.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较长时间内,主要面向毕业班的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需求。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多数评价是基本职业素养不够、人际交往不灵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那是因为在学校的就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一般化教育、缺乏个性,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而对大学生如何选择和培养现代职业观和择业观,如何熟练掌握目前职场上心理调适与应对的技巧,如何适应职业规范、提高职业素养等职业指导的深层技能的辅导与帮助明显不足。这样的就业教育如同流水线上的原件生产一样,难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难以解决大学生的根本就业问题,更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在形式上,就业指导往往采用大课形式、讲座形式,缺少师生互动,模拟训练、市场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保障制度不完善

(1)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均有就业指导机构,而且有些高校将就业指导机构与招生部门合并。在大学期间就业指导机构办理一些就业手续,提供一些国家、地方政策、法规信息查询与咨询工作。这种机构并未真正解决大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就业需求,机构工作人员未能主动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具体、更科学的就业指导,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服务意识缺乏。[2]107(2)机构缺失。目前,民办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也并没有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连续的、动态的时时追踪。[2]107(3)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规划与指导的高水平专业师资相对匮乏。依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目前民办高校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师由学校党政、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专业化。大多数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系统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半路出家”的教师想让他们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对应辅导,难度可想而知。[2]107

4.职业规划课程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先有理念,再确定适合的目标,加上多年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只有一门《就业指导》课,难以完成这个过程的实现。所以,应该在民办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形成科学体系,从浅入深、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教给学生方法、思路、经验总结,以便于大学生毕业后形成自身较强的竞争力。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显著,也便于形成较强的就业能力。[2]107

总之,我国民办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上所做的努力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职业规划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还不够系统、扎实和富有成效。具体分析起来,这里既有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到位的宏观原因,如民办高校办学者理念陈旧,重视不够,办学思路和培养观念定位模糊,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职能职责不清等原因。也有着制度、体制和机制层面的微观原因,如民办高校学生培养方案空泛,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当,专业设置不能跟上国家产业、行业的变化需求等。同时也要看到,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历史中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此,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在开设职业规划类课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首先紧贴当前世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发展趋势和不断出现的新特点、新要求,及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最新途径和方式方法,逐步积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新经验。本着培养高素质建设者的理念和造就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的目标,高校要自觉地把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落到实处,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努力增强职业素质的基础上,顺利走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走进职场,有能力识别并获得自己满意的又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1]谢芹,赵小云.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6):46-49.

[2]宋媛.构建高校发展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中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研究[J].长江丛刊.2015,(28).

[责任编辑石晓博]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iteracy—Taking ZHAO Feng’s Novel of Literacy in Small Town as a Sample

SHI Xiao-bo

(TheEditorialDept.of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By analyzing the painful spirit and divided personality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in the official circle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novel of Literacy in Small Town refl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odern literacy,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modern literacy and the social reality, mental state and soul persistence of literacy in small towns, erosion and alienation of the power of officialdom to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ideal pursuits of intellectuals, therefore, constructs the charming of personality and bottom line of modern literacy. The keynote of miserable beauty sees through the mental state of modern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novel; modern literacy; aesthetic appreciation characteristics

2015-10-16

张晋生(1958—),男,陕西大荔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G648.7

A

1008-777X(2016)02-0097-04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曼巴传奇 KOBE20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