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

2016-03-04李丽辉李红梅许佳文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适应性教学策略差异

李丽辉,李红梅,许佳文

(珲春市第四中学,吉林 珲春 133300)



“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

李丽辉,李红梅,许佳文

(珲春市第四中学,吉林 珲春 133300)

我国传统基础教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僵化、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学生难以获得差异化发展。珲春四中在“十二五”期间尝试以“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实践来突破基础教育的困境,形成了“差异——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学生评价体系,实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推广和完善有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基础教育教学 个性差异 “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 差异化发展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00

一、“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提出

(一)基础教育教学的困境

我国传统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来看,传统基础教育教学在以教师、教材、知识为中心观念的影响下,知识传授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基础教育教学以“教”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注入式等教学方法,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制约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教学评价方式来看,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片面,老实、听话、顺从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那些爱思考、有独立见解和观点、敢于发表议论,甚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意见的学生,则被认为是不守纪律、不懂规矩的“坏”学生。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扼杀,思维的惰性越来越大。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传统基础教育教学习惯于“一刀切”,搞“大一统”,如统一目标要求、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教学组织形式、统一教学过程和方法、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等,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能培养出千人一面的“木头人”。

珲春市第四中学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在教学改革之前存在着突出的教学问题:(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之间由于个性特征、知识背景、智能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差别,学习方式、进度、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差异明显,但多年来通行的传统教学磨练使学校教师形成了单一的讲授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忽视,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厌学、弃学甚至是辍学等现象加剧。(2)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主动性不强。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必定带来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只要课上听、课下练、回家背,就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这种学习情境缺失、学而不思的“木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不断下降,因而学校内也就常常会看到学生不“考”不学、不“过关”不学、不“谈话”不学的现象,即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3)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意识不强。2009年,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2岁。教师们普遍对职业、教学、学生思考不多,教学观念陈旧。多数人认为:只要课上、课下多练几遍,教学成绩就会提高,学生就会在题海中自悟。

(二)“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提出

从2009年开始,珲春四中把“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围绕“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研究、实践。

差异教学策略是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华国栋在欧美已有差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提出来的。华国栋发表过《差异教学论》《差异教学策略》等专著,主张学校要“立足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珲春四中领导、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和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实践:(1)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类型”“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开展研究。(2)差异教学研究。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模式。学校进行的差异教学研究将一方面针对学校教育如何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独特需求,一方面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如何适应学校教学模式以实现自我发展最优化。(3)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差异教学策略指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差异教学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对构成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珲春四中教师所研究、实践的差异教学策略是依据华国栋研究员的差异教学策略体系,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从教学环境到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评价等多角度适应学生的差异性的教学策略。(4)“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实践。“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校、班、组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实践某些差异教学策略,以期获得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实践活动。

“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是破解传统基础教育教学困境的尝试,希图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1)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意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掌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差异发展的人才观、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真正成为学校教学的主流价值观。(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和传统教学方式,把合作学习文化引入课堂,提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手、脑、身、心都动起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体验学习生活的过程,从而构建起各个学科乃至整个学校层面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3)形成“差异—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倡导各备课组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优化,以形成校本化的学科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程度需求;倡导教师利用学科和个人兴趣特长研发校本选修课程,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潜能;梳理充实学校德育活动课程,提高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最终达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目标。(4)建立起符合学生需要的“差异—适应性”教学评价体系。变统一标准的学生评价机制为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变月评价为日小结、周计划、月评价的系列性评价,变单一的横向评价为纵横两个维度的发展性评价。(5)形成差异管理机制。探索构建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的管理机制,鼓励班主任、科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对一的指导关系,并逐步向导师制转变。

二、“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践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和实践内容

研究的总体目标为: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差异—适应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各个学科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以构建整个学校层面的差异教学模式。在确保学生流失率不超过1%的前提下,实现中考全学科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2)建立“差异—适应性”教学的校本课程体系。至“十二五”期末,学校将开设30门以上的选修课,形成10个学科的校本教材。(3)建立起适合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应性”性教学评价体系。

(二)研究、实践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解决观念问题。2010年学校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华国栋研究员撰写的《差异教学论》《差异教学策略》等理论书籍,采取先由教师自学,然后在备课组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再推优到校教师论坛宣讲的方式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理论学习、讨论。通过大讨论,教师对差异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理念得到教师们的认同,而一些行动较快的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设立分层目标,尝试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学校适时地开设校本选修课。体育教研组开始在课堂上进行分项选修教学的实验、各学科教研组利用午休时间开设的学科主题活动、以节日活动和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德育活动课程的成功开设等,让教师们看到了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在不同课堂上、各种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加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2.第二阶段:确立研究重点,以研究指导实践。学校通过以下六个步骤开展实际研究,并以之指导实践。(1)组织进行差异学情测查。对学生的测查包括学习基础测查、学习能力测查、学习风格测查、智能类型测查等内容。对学习基础和能力的测查一般采用课前小测和课前情景预设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对学习风格和智能类型的测查主要通过观察、学习兴趣调查表和问卷等方法进行。测查包括学期初进行的概括性学情分析和学期末进行的总结性反思,又伴随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提问、参与小组活动等环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为下一步教学目标、内容的选择和制定提供参考。(2)制定差异性学习目标。教师在学情测查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以不同的速度开展学习,可以是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可以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也可以是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如此,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到每节课,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高层次的目标。这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的差别,它既可能有量的差别,也可能有质的区别,要体现在对差异的适应上。(3)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为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可选择的学习情境。可以借助学案、小黑板、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现、传递给学生。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多样,即教师在一节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与交流。(4)实施合作学习交流。在“差异—适应性”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间的合作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分组。分组是弹性、动态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分组时要注意优差生的合理搭配及不同学生在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以发挥不同差异学生的优势。通过小组合作,逐步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课堂教学要促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三是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产生被接纳、被尊重的归属感,进而培养起健全的人格。(5)开展差异性学习评价。“差异—适应性”教学评价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为调整教学方式提供更多信息,达到扬优补缺的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也要注重结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其改进学习。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学习活动,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以获得最优化的发展。(6)践行“差异—适应性”教育理念。学校力图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为突破口,实现“差异—适应性”教育的目标。

2011年,学校将“差异—适应性”教学研究确定为全校性的“十二五”研究课题,并获得省级课题立项。立项过程中将“差异—适应性”教学的范围界定为课堂教学、选修课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利用差异促进教学。在大班额、不走班的前提下,把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资源,充分利用差异,通过三个模式板块,即“独学”“独学+对学”“独学、对学+群学”,实现不同差异学生之间的共同提高。在小组内,不同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对学”伙伴,以最大化地利用差异推动“独学”“对学”“群学”功能的发挥。二是发展差异措施的具体化。利用每周的周五下午组织有一定研究能力、有一定教学专长的校内外老师开办一些特色鲜明,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可供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从多个角度来开发和激活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差异。

到2012年3月,学校教师开发了话剧、英语配音等校本选修课程50门。2014年,学校开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获得“吉林省基础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但在这个时期遇到了困难,一些教师出现了思想上的动摇,因为校本化课程开设的数量多了,课堂模式化严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在对学生进行差异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观察轻分析的现象等问题。对此,学校及时进行反思,认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是促进研究深化的根本保障。

2015年,学校聘请教科研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各教研组申请市、州、省各级课题,解决了课题研究如何深入开展的问题,使“差异—适应性”教学研究的科学性、连续性得到保障。

三、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了全校师生对“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实践的共识:所谓“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就是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视为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通过适应学生差异,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文化和颇具个性的班级文化,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的人才,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促进了学校教师对“基于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育人观念的认同与践行。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教师们转变了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所提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特色和研究方向。

(二)实践成果

1.形成了“差异—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教师们能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使教学回归真实自然状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实践中将“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归结为: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设疑——学生自学——尝试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分类点拨或兼顾不同与个别进行指导——强化差异训练——归纳小结——差异作业,差异化教学得以实施。

2.建构了“差异—适应性”的课程体系。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学校构建了既能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又能适当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差异—适应性”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让教育成就幸福,让人生别样精彩”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力的校本选修课53门,优化学生文化素养环境的5模块课程,延伸课堂教学的活动课程30门,及以班级实践基地、假期实践活动、研究性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3门。

3.形成了“差异—适应性”的学生评价体系。为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获得最优化发展,学校建构了日小结、周计划、月评价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每学期结束后,每班有近半数学生获得“优秀”评价。这种即时性、多角度、大范围的评价达到了以评价引领学生发展的目的。

4.实现了教师的差异化发展。学校本着把教师放在“合适位置”上开展工作的思路,研究探索教师间的教学差异,并结合教师特点为其搭建学科交流平台,以学术中心引领科研、明星教师引领课改、教学成果展示促进教研、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骨干教师梳理教学风格的方式,促使每位教师都能通过专项发展掌握富有学科特色和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5.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课堂上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可选择的学习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结合的方式,以及学校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德育活动课等近百门课程,有效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个性特长、责任感、自信心、道德品质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个人未来发展趋势得到彰显。

6.成果推广。2014年,学校提交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获吉林省第四届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2015年12月,学校开展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差异—适应性’教学研究”顺利结题。此外,于静涛老师的“初三数学教学用好错题本提升数学成绩的研究”、徐嘉利老师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策略研究”、高畅老师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效讨论的研究”、赵莲姬老师的“如何在初三总复习中实施独学、对学、群学的研究”、程莉莉老师的“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关立红老师的“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与习惯的研究”、吴洪波老师的“分层次科学布置作业”、温金龙老师的“古诗文积累与运用”等子课题研究也都全部顺利结题;李红梅老师的《实施校本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刘洪君老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差异—适应性”教学的探索》、郎旭东老师的《初中数学“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等30余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几年来,随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和教学、竞赛成绩的节节攀升,州内外有100多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到校参观考察,“差异—适应性”系列教学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好评。

7.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进行“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践期间,校内教学工作更加有序,教学效率逐步提高。近几年,学校的中考成绩逐年提高,平均分连续六年位于全州前列。学校的教学质量声誉在延边地区显著提升。

学校对推广和改进“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系列研究、实践成果寄予了充分的期待。学校每年会以开展“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在每个学年的上学期举办德育研究成果展示、下学期举办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成果展示)、“李丽辉名校长工作室”交流活动及珲春市第一大学区交流活动、“郑杰合作学习工作室”与东师“理想智慧课堂学校”的合作交流等活动为主要平台,向区域内乃至全国各实验校推介本校的研究成果,在交流合作中深化研究,推动“差异—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取得更大、更好的实践成果。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责任编辑:刘新才)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Difference” and“Ddaptability”

LI Lihui, LI Hongmei, XU Jiawen

(HunchunFourthMiddleSchool,Hunchun,Jilin133300,China)

Traditional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in China has been appear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rigid, single, in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od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tc. Hunchun Fourth Middle School tries to break the plight of basic education by researching and putt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nto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Difference” and “Adaptabil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udent evaluation system, achieve the teacher teaching and stud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Promotion and improvement of “Difference” and “Adaptability” Strategy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eaching of basic educa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difference” and “adaptability”; different development

2016-06-30

李丽辉(1970-),女,吉林白山市人,珲春市第四中学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李红梅(1968-),女,吉林蛟河市人,珲春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许佳文(1977-),男,吉林白山市人,珲春市第四中学科研主任,中学初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评价研究。

G420

A

1005-5843(2016)10-0083-05

猜你喜欢

适应性教学策略差异
相似与差异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找句子差异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